學院簡介
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成立於1996年,是由原植保系和國土資源與環境科學系合併而成。追溯“植保”學科和“農化”學科發展歷史,本學院辦學歷史悠久,學術積澱深厚。
系別專業
學院下設昆蟲學、植物病理學、農藥學、植物營養學、土壤學、環境科學與工程、製藥工程等7個系,有植物保護、資源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科學和製藥工程5個專業;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植物保護、農業資源利用),7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植物病理學、農藥學、植物營養學、土壤學、肥料學、農業環境科學),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植物保護、農業資源利用),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環境科學與工程、農業資源利用、植物保護);有1個國家級重點學科(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1個廣東省一級重點學科(植物保護)、1個農業部重點學科(植物病理學學科)、2個廣東省重點學科(昆蟲學、植物營養學)。
土壤農業化學系(農業資源利用學科)早在1923年,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的創始人、土壤學家鄧植儀校長和農業化學家利寅教授,就創辦了“農林化學門”,成為我院土壤農業化學系的前身。1924年,孫中山先生創辦的廣東大學,內設農科學院,下設專業學系,“農林化學門”正名“農林化學系”。1925年廣東大學更名中山大學,農林化學系分設兩門,即“土壤肥料門”和“農產品製造門”。1939年5月,“農林化學系”訂正為“農業化學系”至1952年。1952年全國校院系調整,成立華南農學院土壤農業化學系。1992年,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培養的需要,更名為“國土資源與環境科學系”,1996年原“國土資源與環境科學系”發展成植物營養學系、土壤學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土地資源管理系。2007年,土地資源管理系部分劃歸學校新組建的信息學院和公共管理學院。
植物保護系(植物保護學科)1924年成立的廣東大學,其設立的農藝學系下分農藝、園藝、蠶桑、畜牧、病蟲害、農業經濟等6門。其中的“病蟲害門”,即為植保系的前身。1939年,按照當時教育部訂正後的農學系,分設農藝、園藝和病蟲害三組。這三組於1948年擴建為系。與此同時的嶺南大學農學院設有農藝、畜牧獸醫、植病和園藝4個系。1952年,中山大學的病蟲害系和嶺南大學的植病系歸併到華南農學院的農學系。1952年,趙善歡教授創建殺蟲劑研究室。1953年8月,經高教部批准,植保專業從農學系調出,成立植保系,設植保專業,建立了昆蟲學和植物病理學教研組。2001年,在原植物化學保護教研室的基礎上,經批准正式成立農藥學系,原昆蟲學和植物病理學教研組也改建為昆蟲學系和植物病理學系。
科研成果近年來承擔國家和省部等縱向科研項目608項(橫向項目445項),獲得科技成果21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項,省、部級成果20項。獲得發明專利68項,實用新型專利20項。
師資力量
學院現有教職工163人,其中有“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珠江學者”3人,教授36人、副教授人53人,博士生導師32人,具有碩士、博士學位以上的教師分別占教師總數的96%和66%。一大批教師曾多次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獎勵和榮譽稱號,如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師德建設標兵、全國三八紅旗手、教育部人事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全國發明創業獎、廣東省勞動模範、南粵優秀教師等。
學生概況
有在校生2996人,其中研究生623人,是學校研究生招生規模最大的學院。學院團結向上的優良學風,對人才培養產生了積極影響,一大批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國家和省級的科技競賽中獲得優勝獎和各類獎學金,如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獎(創業計畫全國金獎、多項作品全國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獲獎),廣東省優秀共青團員,南粵優秀研究生以及先正達獎學金、大北農獎學金、羊城晚報仲明獎學金等。自1952年以來,學院共向社會輸送各類畢業生8160人,其中本科生6594人,碩士生(含推廣碩士)1275人,博士生291人,部分畢業生已成為省、市、縣的各級領導及行業學術帶頭人和業務骨幹,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方針政策
學院堅持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學科建設為龍頭,教學與科研並重,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把學院建成國際有影響、國內一流的研究教學型學院,為把我校建設成高水平大學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