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專業建設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電力學院現有6個本科專業,即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水動方向),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熱動方向),電力工程及自動化專業,自動化專業,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核工程與核技術(核電技術方向)專業。我院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既培養水電工程技術人才,又培養火電工程技術人才的院系,是專門培養水力發電,火力發電和電力系統高層次技術人才的基地。多年 來,為我國電力事業培養了一大批水電方面的專業人才。在我國電力生產第一線和科研院所、許多大中型水力發電廠與火力發電廠,有大量本學院的畢業生在那裡擔任廠長、總工程師與值長等重要職務。
原隸屬於電力學院的碩士點——水利水電工程碩士授予權學科,已具有十六年的歷史,該學科於1996年被確定為水利部部級重點學科,又於2000年被確定為河南省省級重點學科。
1958年建校初期,電力學院(原動力工程系)只有一個水電站機電安裝專業。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建設的需要,1988年,水利水電動力工程系除水動專業之外,又申辦了計算機套用專業(專科)。1989年又增設了熱能動力工程專業(專科)。此時,電力學院發展到了三個專業,達到了一定的規模。1998年暑假後,校內體制改革,計算機套用專業單獨成立信息工程系。1993年水利水電動力工程系經過人才市場預測和實際調查,根據在河南辦學的優勢和特點,又開始招收電力系統自動化專業和電大專科班(這是與河南省電大和省電業局合作招生)。1999年國家專業合併與調整中,水動專業和熱動專業合併為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2000年,經河南省教委批准,從2001年起又增設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2002年設定自動化專業。2006年開設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2011年,經教育部批准增設了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
經過幾十年的不斷努力和幾代學院領導奮鬥,電力學院已經開設五個本科專業,在校本科生2650人,碩士生100餘人。其中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為河南省特色專業。
現專業名稱 | 設定時間 |
熱能與動力工程 | 1958.6 |
熱能與動力工程 | 1992.6 |
自動化 | 2002.9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2001.10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2006.6 |
核工程與核技術 | 2011 |
師資隊伍
我院現有教職工66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員(含輔導員)7人,專職教師59人,教授及教授級高工5人,副教授及副教授級高工19人,講師25人,助教12人,其他7人。自70年代後,先後有6名教師從英國,日本,法國,瑞士,俄羅斯等國家留學回國。形成一支以中青年為主的優秀師資隊伍,他們以高尚的師德,全心全意為提高教學質量而奮力拚搏,使本學科在國內保持特色與優勢。
實驗設施
動力與自動化實驗中心是我院教學實驗基地,建築面積2340平方米的動力館,設有一系列基礎實驗室與 專業實驗室。基礎實驗室由電工實驗室,電子技術實驗室,電機實驗室,配備有國內先進水平的實驗設備。專業實驗室除滿足一般專業課教學實驗外,還配備具有本學科特色的實驗設施,其中包括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流動可視化與圖像處理實驗裝置,可用於流體機械內部流場的可視化與流動分析。還有水電廠測試技術實驗裝置,配備了各種高精度的感測器與測量儀表,可進行水電廠現場試驗研究。已建的小型動態模擬試驗裝置和正在建設的火電廠仿真裝置,既可用於教學,科研,又可用於專業人員的職業培訓。此外,用於電廠及自動化系統的過程控制實驗室,繼電保護實驗室,也都配備了國內最先進的試驗裝置。
歷史沿革
電力學院的前身動力系創建於1958年,當時的命名為水電站機電安裝專業,隸屬機電系。
自1958年之後曾先後改名為水電站動力裝置專業和水電站動力設備專業。
1975年機電系分為水電站動力設備和工程機械兩個系,此時水電站動力設備系僅設定一個水動專業。
1984年,根據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需要,水電站動力設備系改名為水利水電動力工程系。
1998年暑假後校內體制改革,計算機套用專業從水電站動力設備系分出單獨成立信息工程系。
2005年水利水電動力工程系正式更名為電力學院。
原動力系(全稱動力工程系)創建於1958年。隨著時間的推進,分分合合,38年風雨兼程,勵精圖治,動力系已發展成為集水、機、電、控於一體的大系。水電動力工程專業、水電站動力裝置專業、水電站動力工程專業是她成長的足跡。1984年動力系3個字才定格於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史冊。
開設專業
熱能與動力工程
水動方向
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的: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較全面地掌握流體工程、動力工程與機電控制等方面基礎知識,掌握現代大型發電工程核心技術與基本技能,具有較寬廣的專業知識、較強的英語語言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良好的人文素質和創新精神,並在水利水電動力工程、流體機械及機電排灌工程等方向具有專長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工程流體力學、電路原理、電子技術基礎、自動控制原理、機械設計基礎、金屬工藝學、電機學、發電廠電氣部分、繼電保護、水電站自動化、水輪機、水輪機調節、水力機組輔助設備、水力機組安裝與檢修等。其中實踐教學環節主要有:軍事訓練、金工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
就業去向:本專業畢業生可到與水利水電、流體機械及動力工程相關的設計單位、電廠及施工單位、研究機構等企事業單位,從事工程設計、設備製造、安裝檢修、運行管理與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到國內外相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單位繼續深造或工作。
熱動方向
本科,學制四年。
培養目的:本專業緊密結合國家能源和動力行業發展需要,培養具備熱能與動力工程學科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學生具有寬廣的知識結構和創新精神,系統掌握熱能與動力工程通用理論知識,能在熱力發電、核電站、電站裝置、動力設備、新能源及低溫能源開發利用等行業從事設計、製造、施工、運行維護、節能改造、技術管理和套用研究工作的高級技術人才。
主要課程:工程力學、工程流體力學、工程熱力學、傳熱學、電機學、自動控制原理、機械設計基礎、電工電子技術、鍋爐原理、汽輪機原理、熱力發電廠、發電廠電氣、熱工控制系統、熱工測量及儀表、機組運行與調節、泵與風機、電廠計算機監控、新能源發電技術、循環流化床燃燒技術、感測器與電廠測試技術、核電原理及動力裝置、核電站汽輪機等
就業去向:畢業生可從事發電廠、電廠設備、動力機械以及動力工程的設計、製造、施工、調試、運行、管理、試驗研究,畢業生可到火力發電廠、核電站、電力設計院、電建公司、動力裝備、新能源開發、專業技術院校等領域就業。該專業畢業生主要就業去向是火電廠、電力建社部門,就業前景好。
核工程與核技術
核工業與核技術方向,本科,學制四年。2011年新增專業。
培養目的:適應國家能源和動力行業需要,培養具備核工程與核技術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掌握現代大型核電工程核心技術與基本技能的人才。學生具有寬廣知識結構和創新精神,系統掌握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理論知識,能從事核電及熱能工程設計、設備製造、核電施工、核電站運行與管理、教學和科研等工作。
主要課程:工程力學、工程熱力學、工程流體力學、傳熱學、工程圖學、機械設計基礎、電工技術基礎、核輻射物理基礎、核反應堆物理分析、核反應堆熱工分析、核反應堆安全分析、核電廠系統與設備、汽輪機原理、核反應堆控制與保護、核電站儀表與測量、核電運行技術支持等課程。
就業去向:核電及熱能工程設計、設備製造、核電施工、核電站運行與管理、教學和科研等工作,可到核電工程設計、設備製造、核電建設、核電站、企事業單位與高校等部門工作。
電氣工程
全稱“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強電方向,本科,學制四年。
本專業主要培養從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方面的研究、設計、運行、實驗、管理及開發等領域工作的高級技術人才。
專業基礎課有:工程力學、電路、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電機學、電力電子技術、自控理論等。主要專業課有:電力系統分析,電力系統繼電保護、現代電氣傳動控制技術、計算機控制技術等。
本專業畢業生具有較寬厚的技術基礎理論和比較堅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具有較強的電氣工程基本技能和較好的電氣工程實踐訓練,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具備一定適用市場經濟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組織管理能力。畢業生可到各類發電廠、電力系統供電部門、電力勘測設計研究單位、電力管理等部門就業。
自動化
弱電方向,本科,學制四年。
本專業主要以控制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建設與發展為目標,培養從事工業過程控制和運動控制系統的分析、設計、仿真、最佳化決策,從事控制理論及套用、計算機控制系統、模式識別與智慧型控制研究的高素質綜合自動化人才。
主要課程有:電路原理、電力電子學、控制理論、計算機控制技術、微型計算機原理、計算機軟體基礎、計算機通訊與網路、計算機仿真、過程控制技術、運動控制、單片機、信號與系統、感測器與檢測技術、智慧型控制及其套用、樓宇自動化等。
就業去向:自動化專業畢業生適應性強、套用面廣、社會需求量大。可到研究院(所)、高等院校、高科技公司、黨政機關、郵電通訊、金融、電力、國防、建築等單位從事科學研究、經營管理、產品開發、工程設計和教學等工作。
電子科學與技術
理工類,本科,學制四年。
本專業主要培養具備紮實的電子技術基礎理論和工程開發及套用能力,能夠在該領域從事電子系統分析與設計、電子信息處理、IC晶片套用、計算機輔助設計、智慧型測控技術等工作的高級技術人才。
專業課程主要有:電路、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電子物理學、信號與系統、光電子學、微機原理及套用、電磁場理論、感測器原理及套用等。
主要課程有:數字系統VHDL設計、可程式邏輯器件及套用、電子系統EDA 、IC晶片設計與套用、微處理器原理及套用、版圖設計、微機系統控制等。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社會需求大,就業面廣,適應能力強、主要在IT領域、電子類高新技術企業、郵電通訊、電力、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國防等行業從事電子系統的軟硬體設計、運行、管理、智慧型電子產品開發、科研教學等工作。
專業方向:電子系統軟硬體設計、微電子技術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