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與番薯

華僑與番薯

曾聽到許多老僑胞津津有味地講起家鄉的番薯,興致勃勃地品嘗番薯小吃,似乎家鄉的“粗俗”食物,還勝於海味山珍。 提起番薯和華僑的關係,要追溯到300多年前的事了。 番薯的歷史,記載了老一輩僑胞對祖國的貢獻,也勾起了旅外同胞的思鄉之情。

番薯,在粵東地區是僅次於水稻的糧作物。番薯甘香爽口,營養豐富,價格便宜,在粵東農村是家家皆有的通俗食物。然而,番薯還和旅外同胞結下了不解之緣。曾聽到許多老僑胞津津有味地講起家鄉的番薯,興致勃勃地品嘗番薯小吃,似乎家鄉的“粗俗”食物,還勝於海味山珍。
華僑與番薯

提起番薯和華僑的關係,要追溯到300多年前的事了。原來,番薯的祖家在中南美洲,公元1565年傳入呂宋島。據史料記載,明萬曆21年(公元1593年),旅居菲律賓的福建省長樂縣僑胞陳振龍,冒著當時西班牙殖民當局不準將薯種帶出境否則重處的危險,秘密將番薯藤帶回福建,獻給福州巡撫金學曾,先在漳州試種成功,後傳遍各地。番薯的學名叫“甘薯”,因果實長在地下,北方人又稱為“地瓜”,而在粵東,因為它是番客帶來的,被通稱為“番薯”,世代相傳,它成了家喻戶曉的作物了。
潮汕人吃番薯,其形式及做法多種多樣。有用生薯抽絲拌在大米里煮成“番薯粥”、“番薯飯”,有切成小塊煮成“番薯湯”的,有生蒸的“熟番薯”,還有磨爛沉澱的番薯粉,把薯粉做成粉粿、粉條、粉餅,粉湯。好多老華僑離開家鄉幾十年,回鄉時仍念念不忘這些少年時的“老相熟”。泰國知名銀行家陳粥臣先生,1984年回故鄉潮陽峽山鎮時,曾深情地說:“余小時家境清貧,撿甘蔗皮當燃料,吃番薯粥充飢。”美國舊金山著名學者翁紹裘先生,於1988年回鄉探親時,談到孩提時邊吃熟番薯,邊與小伙們嬉笑追逐的情景,充滿深厚的鄉情鄉誼。近年來,好多旅外僑胞回鄉,專點當年的番薯粉丸湯,炒嫩番薯葉吃,時下好多過去窮人吃的番薯食品,受到人們青睞,以至好多墟鎮,涼亭、城市街邊,擺賣番薯粥,番薯粿生意興隆,以至番薯的身價也大大提高了,改革開放前,一斤稻穀可換4斤番薯,現在1斤番薯可換1斤多至2斤稻穀。
番薯的歷史,記載了老一輩僑胞對祖國的貢獻,也勾起了旅外同胞的思鄉之情。正如潮陽市貴嶼鎮坑仔村旅居紐西蘭書法家郭迪仁先生書贈鄉人寫的“一碗薯絲飯,鄉情千萬縷,故園安無恙?遊子長相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