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問君何事輕離別

菩薩蠻·問君何事輕離別

《菩薩蠻·問君何事輕離別》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該詞上闋描寫了詞人對親人的思念,發出了離多會少的喟嘆,下闋則通過啼鵑、舊事等語詞,使感慨更為深沉。全詞行文淒婉閒麗,抒發了詞人身處他鄉的孤獨、傷感之情。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菩薩蠻

問君 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楊柳乍如絲 ,故園 春盡時。

春歸 歸不得,兩槳松花 隔。舊事逐寒潮,啼鵑 恨 未消。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菩薩蠻: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薩鬘》,又名《子夜歌》、《重疊金》等。

⑵問君:詞人自問。

⑶一年能幾團圓月:指自己與家人一年能團聚多久。

⑷乍(zhà)如絲:指剛剛吐出新綠時。

⑸故園:指詞人家所在的北京。

⑹春歸:乘春而歸家。

⑺松花:松花江。

⑻啼鵑(tíjuān):鵑,杜鵑,傳說杜鵑啼叫聲為“不如歸去”。

⑼恨:遺憾。

白話譯文

試問我為何輕易地離別?一年能有幾次圓月。北國的楊柳剛剛如長絲,家園已是三春過盡時。

春天歸去我卻不能歸,行船松花江被江阻隔。往事悠悠像寒冷的江潮,裹啼的杜鵑怨恨未消

創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二月份,詞人隨從康熙到盛京告祭祖陵,並巡視吉林等地。當時天氣還很寒冷,詞人想起了遠在北京的妻子,心有所感,寫下這首詞,抒寫了對閨中妻子的思念。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闋由問句起:“問君何事輕離別”,這句是詞人故意模擬妻子口吻質問自己:你為何輕視離別?表面上是妻子惱我,骨子裡是我諒妻子,筆致深情而委婉。接以“一年能幾團圓月”句,其悵嘆離多會少之情已見。詞人並不是“輕離別”,只是身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衛,他隨扈出行,不得不離,不得不別。“楊柳乍如絲,故園春盡時”二句出之以景語,以美好的春色反襯有家難歸的悲悽。“乍如絲”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北地的季節在仲春,那么此時“故園”也就春意闌珊了。

下闋明確點出“歸不得”的緣由,即扈駕從巡,身不由己。“春歸歸不得”一句上承“楊柳乍如絲,故園春盡時”,言春盡而不能歸的悵惘心情。“兩槳松花隔”,南朝民歌《莫愁樂》:“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詞人反其意而用之,說是因為被松花江阻隔,不能回去。表面是怨江,實際上是怨侍衛之差事阻其歸家與妻子相聚。結篇二句是此時心態的描寫,即追思往事,令人心寒,猶如眼前松花江水的寒潮起伏,不能平靜。

全詞話語直致,但內容曲折,首句的擬言和結句的用典都為本詞增加深沉宛轉之情,深婉感人。

名家點評

晚清詞人陳廷焯《白雨齋詞話》:“楊柳乍如絲。故園春盡時”,亦淒婉,亦閒麗,頹似飛卿語,惜通篇不稱。

近代教育家吳梅《詞學通論》:“楊柳乍如絲。故園春盡時”,淒婉閒麗,較“驛站春雨”更進一層。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清代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並稱“清詞三大家”。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大學士明珠長子。出生於滿州正黃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諱,改名性德。自幼天資聰穎,18歲考中舉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後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詩文均很出色,尤以詞作傑出,著稱於世。曾把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後更名為《飲水詞》,後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共342首,編輯為《納蘭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