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埔堡

菜埔堡

菜埔堡在今雲霄火田菜埔村。明天啟三年(1623)始建,該村進士張士良於天啟五年(1625年)任浙江寧波太守後建成,城堡橢圓形,三合土結構,周長600米,高4.5-6米,有城垛及部分護牆池,北門匾額題“拱極門”。外立“貞德垂芳”石坊,褒揚張士良祖母朱氏守寡奉姑撫子貞德。堡里有三塊青灰色花崗岩合成浮雕麒麟照壁,宅屋4座,今保存完好,尚住村民。

菜埔堡 菜埔堡

雲霄縣漳江上游江畔有一座明代古堡,當地人稱為“菜埔堡”。它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隨著文物專家的深入考證而“撩開面紗”,其獨特的明代閩南沿海建築風格引起專家學者的關注。據考證,菜埔堡是漳州惟一保存護城河的古城堡。

菜埔堡 菜埔堡

菜埔古堡平面呈橢圓形,堡牆夯土結構,周長約600米,高約5至8米,上開垛口。古堡採用“樓堡合一”的布局,設東、西、南、北4個門,以三合土夯築而成。倚城牆而建的樓房大都為二至三層。城牆外圍是護城河,引漳江上游水環繞護城,美麗壯觀。

在雲霄縣博物館館長湯毓賢研究員的指點下,筆者發現,菜埔古堡建築風格有如“卐”字結構。“卐”字結構建築在沿海地區的抗倭歷史上,發揮著不小的作用。菜埔堡有橢圓形的外圈,東西南北各設一門,四個角各建了一個突出城牆的角樓,角樓兼備馬面、譙樓的作用,除了防禦上的功能,對又長又高的外樓牆也起了加固的作用,而樓外開鑿了護城河,設吊橋,更是極具“卐”字結構。除此之外,城牆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孔眼,一旦外敵入侵,這些孔眼起到觀察外部敵情以及攻擊外部進攻敵人的作用。

張士良祖母朱氏貞德牌坊 張士良祖母朱氏貞德牌坊

筆者走進菜埔古堡北門,只見北門額匾鐫“拱極門”,門外有與城堡同期建造的“貞德垂芳”石坊,是為褒揚張士良祖母朱氏守寡奉姑撫的貞德。自北門而入,正面為菜埔堡內的城隍廟,來此祈福消災的人絡繹不絕,香火興盛。走進堡內,昔日的風采亦能感同身受,尚存的一排排傳統的民居錯落有致,道路、溝渠分布井然,民居大多是清末及民國年間風格,此外還有清代所建宅院四座,及明代浮雕麒麟石照壁一面。菜埔堡內令人驚嘆的是那沿倚城牆而建的二至三層樓房,風格獨特,宏偉壯觀。此外菜埔堡的其餘三門出口處,皆完整保存著土地廟,且香火不斷。城內有張士良故宅,堂中供奉其夫婦的塑像。埕前巨幅浮雕麒麟石照壁由三方青石橫向疊合而成,相傳是張士良從寧波由水路運回的。城牆內建有近500座房屋,住著140多戶村民。

菜埔堡 菜埔堡
張士良故宅 張士良故宅

據湯毓賢考證,菜埔堡的倡建者張士良是一位明朝遺老,菜埔村人。他歸隱家鄉後同追隨鄭成功反清復明的“萬姓集團”成員交往密切,又與清初民間秘密社團天地會有一定淵源。張士良曾任寧波知府,在抗擊倭寇鬥爭中屢建奇功。明朝中後期,閩南沿海倭寇活動猖獗,常到雲霄搶劫。張士良籌資建築菜埔堡用以防倭。菜埔堡規模宏大,十分牢固,內有諸多精美雕刻,極具歷史、科研、建築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