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源
是產生傳播體的地方,有傳播體才有傳播,有傳播就有菌源中心(focus),依照傳播距離研究所取的空間規模和菌源中心的形狀,菌源可分三類。
① 點源(point source) 可以是單病斑、單病葉、單病株或一定面積的發病中心等。一般而言,點源的圓形半徑不得超過傳播距離的1~5%。由於點源所造成的傳播比較易於數學處理,目前大多數傳播距離的研究試驗均採用點源。
② 線源(line source) 可看作是連續點源的直線集合,線源也有面積,其寬度之半不得超過可能傳播距離的1~5%。例如,品種抗病性鑑定圃內一側的人工接種誘發行對圃內各品種的傳播侵染等。
③ 區源(area source) 可看成是密集四向排列的點源的集合,其傳播效果是眾多點源傳播效果的積分。在生產上,發病田對四周無病田成為區源。
菌源普查
(1)普查重點地區:甘肅隴南、天水、平涼、慶陽、定西、臨夏、甘南;寧夏固原;青海西寧、海東;陝西寶雞;四川阿壩、甘孜、涼山;雲南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大理、麗江;貴州畢節、黔西南、六盤水;河北張家口;山西大同;新疆伊犁、阿克蘇等。(2)普查時間:①越夏菌源普查:可在8月下旬或者晚熟冬春麥、自生麥苗等越夏寄主發病盛期進行;②早播秋苗病情普查:可在小麥秋苗期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進行。
(3)普查內容:
①越夏菌源普查:調查晚熟冬春麥、自生麥苗越夏寄主面積、範圍和條鏽病發生情況;觀察發病區域地勢地貌,記錄海拔高度、經緯度等;記錄田間7月下旬至8月上旬平均氣溫,觀測記錄當地風力、風向等氣象情況;調查晚熟冬春麥和自身麥苗與早播秋苗銜接程度等。調查方法參照《小麥條鏽病測報調查規範》(GB/T15795-1995)有關越夏區調查的要求進行,結果分別記入表1、表2和表6。
②早播秋苗病情普查:重點調查小麥不同品種、不同播期、不同海拔高度(間隔100米)種植面積及條鏽病發生情況(包括發病中心/單片病葉密度、病田率、普遍率、嚴重度等)。調查田塊的確定和調查方法參照《小麥條鏽病測報調查規範》有關秋苗期病情普查的要求進行,調查結果記入表3。
2.越夏菌源系統調查
(1)調查重點地區:甘肅文縣、武都、天水市麥積區、甘谷、平涼市崆峒區、慶陽市寧縣、臨洮、康樂;寧夏彭陽、固原;青海循化、民和、互助;陝西隴縣;四川黑水、松潘、茂縣;貴州赫章、盤縣、興義;雲南永勝、紅塔、保山、楚雄、威信;河北張家口;山西大同;新疆伊犁、阿克蘇等。
(2)調查內容:①晚熟冬春麥生長後期病情消長動態;②自生麥苗夏秋季病情消長動態;③早播秋苗秋冬季病情消長動態。
(3)調查時間:以晚熟小麥、自生麥苗和早播秋苗為重點,開展定時定點系統調查。自生麥苗和早播秋苗在出苗後選擇不同海拔(可間隔100-200米).
苗病情普查
(1)普查重點地區:四川綿陽、廣元、溫江、雅安、成都、遂寧、資陽;重慶開縣、合川、潼南、豐都;
貴州畢節、黔西南、六盤水;雲南楚雄、玉溪、曲靖、德宏、文山、昆明、保山、玉溪;陝西漢中、安康、商洛;湖北襄樊、十堰;河南南陽、信陽;山東菏澤、濟寧;安徽阜陽等。(2)普查時間:在小麥秋苗和返青拔節期各進行一次普查。秋苗普查一般在每年12月中、下旬,春季普查一般在3月上、中旬。
(3)普查內容:小麥品種布局、播期、生育期、發病始期、病田率、畝病葉數、平均嚴重度,地理生態條件及溫、雨、露、霧、雪等氣候條件。調查方法參照《小麥條鏽病測報調查規範》有關病情普查的要求進行,結果記入表3。
(3)調查重點地區:四川梓潼、射洪、雅安、資中、閬中;重慶開縣、合川、潼南、豐都;貴州赫章、思南、盤縣、興義;雲南昆明、玉溪、大理、保山;陝西寧強、安康漢濱區、眉縣、周至;湖北谷城、南漳、宜城、鄖西、京山;河南淅川、信陽平橋區;山東成武、濟寧;安徽阜陽等。
(4)調查內容:小麥條鏽病在秋、冬、春季消長情況及菌源擴散蔓延情況;溫度、雨露霧等氣候條件。調查方法參照《小麥條鏽病測報調查規範》有關病情發展系統調查的要求進行。調查時,記錄田間平均氣溫、降水、日照、結霧(露)日和冬季氣溫、積雪、封凍等氣象條件。有條件地區,利用孢子捕捉儀,定期探測空中夏孢子有無及其數量消長動態。調查結果記入表5和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