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菉猗堂全名為南門趙氏祖祠菉猗堂,又稱菉猗祠、南門菉猗堂、趙氏菉猗祠,位於珠海市斗門區南門村,占地427平方米。由五幢建築物 (前面三幢,後面兩幢) 及祠堂前的一片空地所組成,始建於明景泰五年(1454年),清代乾隆年間曾修復過,是宋太祖趙匡胤之弟魏王匡美的十五代裔趙隆(即趙晴峰),為祀其曾祖父梅南而建。菉猗堂經廣東省及珠海市有關專家學者考證,已確定為珠海市內保存較好、頗具地方風格的古建築,於1987年和1994年先後被斗門縣和珠海市評為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成為了廣東省二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被選為斗門區“斗門八景”之一,現由珠海市文化局和南門村委會共同管理。
背景
菉猗堂是南門當地趙姓居民(宋朝,宋太祖趙匡胤的四弟---魏王:趙匡美的後裔的祖祠,建於明朝景泰5年(1454年)。據文獻記載,是由魏王的第15代後人趙隆以其四世祖趙梅南(1296年-1365年)的別名“菉猗”立祠紀念。“菉猗”一詞源於《詩經·淇澳》,代表“綠竹茂盛”的意思。數百年來,趙氏菉猗祠經歷過多次的重修。
民國起,祠堂曾作為村內學校之用。文革時期,祠堂被政府徵用,成為了當地中共黨支部的辦公室。近年來,由於從海外的趙姓後人回歸,政府遂將最左邊的祠堂交還趙姓後人,而右邊兩幢家祠依舊用作辦公室。
建築特色
菉猗堂的建築布局、結構、形制手法都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其布局為三進(包括前廳、中殿和後殿)四合式,以南北軸成一線並兩邊對稱。每一進之間有一天井作間隔,而且越進越高。祠堂使用上大量各式的雕飾:包括了石雕、磚雕、木雕、陶塑、泥塑等,另外四周的牆亦繪有多幅以山水、文人墨客琴棋詩書之樂的圖畫,十分清新雅致。
後殿上掛上“忠孝義士”的牌匾。是紀念宋端宗景炎元年,南宋小皇帝趙罡敗退到香山,駐蹕沙涌馬南寶家。當時,已居住在南門村的魏王后人趙若梓得知事件,馬上準備小舟,並招募了村內居民迎駕以勤王。當時隨行的丞相陸秀夫為保存皇家宗族一血脈,後來令趙若梓等人歸家入山隱居,並敕賜趙若梓為忠孝義士;其兄弟趙若桃授為承直郎;趙若櫸封為武翼大夫。原牌匾已破損不堪,已被拆下來保存,現時所掛上的是重新打造過的。
菉猗堂的另一個特色,在於它的山牆,是以碩大而堅硬的蚝殼所砌成。蚝殼排列得既整齊又有規律,而蚝殼牆身足足有65厘米厚。由於珠江一帶水域盛產蚝,以蚝殼為牆在明代以前的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十分流行。到了現在,現存的蚝殼建築物已經所余無幾。
規劃
在獲得珠海市政府的財政支持下,有600多年歷史的南門村菉猗堂從2011年9月開始動工修復,菉猗堂將在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前提下,進行修復還原,把一些後加的建築物拆去,儘量恢復原本的面貌。
根據規劃,菉猗堂及南門地區與趙氏皇族相關的祠堂群,擬開發為以皇室變遷為主線的旅遊景點,既可充實珠海目前較缺乏的歷史人文旅遊景點,又可更好地保護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