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莨菪,又名橫唐、行唐、狼蓎、山煙、鈴鐺草。二年生草本,高達1米,全體被粘性腺毛。根較粗壯,肉質而後變纖維質,直徑約2-3厘米。一年生的莖極短,自根莖發出蓮座狀葉叢,卵狀披針形或長矩圓形,長可達30厘米,寬達10厘米,頂端銳尖,邊緣有粗牙齒或羽狀淺裂,主脈扁寬,側脈5-6條直達裂片頂端,有寬而扁平的翼狀葉柄,基部半抱根莖;第二年春莖伸長而分枝,下部漸木質化,莖生葉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頂端鈍或漸尖,無葉柄而基部半抱莖或寬楔形,邊緣羽狀淺裂或深裂,向莖頂端的葉成淺波狀,裂片多為三角形,頂端鈍或銳尖,兩面除生粘性腺毛外,沿葉脈並生有柔毛,長4-10厘米,寬2-6厘米。花在莖中部以下單生於葉腋,在莖上端則單生於苞狀葉腋內而聚集成蠍尾式總狀花序,通常偏向一側,近無梗或僅有極短的花梗。花萼筒狀鐘形,生細腺毛和長柔毛,長1-1.5厘米,5淺裂,裂片大小稍不等,花後增大成壇狀,基部圓形,長2-2.5厘米,直徑1-1.5厘米,有10條縱肋,裂片開張,頂端針刺狀;花冠鍾狀,長約為花萼的一倍,黃色而脈紋紫堇色;雄蕊稍伸出花冠;子房直徑約3毫米。蒴果包藏於宿存萼內,長卵圓狀,長約1.5厘米,直徑約1.2厘米。種子近圓盤形,直徑約1毫米,淡黃棕色。夏季開花、結果。
生長環境
生於村邊、山野、路旁、宅旁等處。
分布範圍
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安徽、河南、四川、西藏等地。
主要價值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苦、辛,性寒,有毒。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截瘧,攻毒,殺蟲。
主治
瘧疾,疥癬。
相關配伍
1、治瘧無問新久:搗莨菪根燒為灰,和水服一合,量人大小強弱用之。(《千金要方》)
2、治癬:搗莨菪根蜜和敷之。(《千金要方》)
3、治狂犬齧人:搗莨菪根,和鹽敷,日三。(《千金要方》)
4、治趾間肉刺:莨菪根搗汁塗之。(《綱目》)
用法用量
內服:燒存性研末,0.3-0.6g。外用:適量,搗敷。
使用注意
其外形頗似胡蘿蔔,常雜生長於胡蘿蔔地內,須防誤食中毒。中毒表現以精神症狀為主,有:①顏面潮紅,瞳孔散大,腺體分泌減少。②步伐不穩,平衡失調。③意識不清,出現豐富、生動的視幻覺。
《本經逢原》:“多食令人狂走。”“虛者誤服,為害不測。”
採集加工
秋季拔取全株,切下根部。洗淨曬乾,或鮮用。
藥理作用
1、抑制腺體分泌。
2、弛緩平滑肌。
3、散大瞳孔。
4、增快心率。
5、對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或鎮靜作用。
相關論述
《本經逢原》:“治噎膈反胃。”
附註
論莨菪根治噎膈反胃的機制:張石頑:“今人用(莨菪)根治噎膈反胃,取其性走,以祛胃中留滯之邪,噎膈得以暫開。”(《本經逢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