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原理
莢膜是包圍在細菌細胞外面的一層粘液性物質,其主要成分是多糖類,不易被染色,故常用襯托染色法,即將菌體和背景著色,而把不著色且透明的莢膜襯托出來。莢膜很薄,易變形,因此,製片時一般不用熱固定。
莢膜染色主要用於炭疽桿菌病料的莢膜檢查。因為炭疽桿菌莢膜系由d-谷氨酸組成的多肽所構成,而菌體的主要成分則為核蛋白,因二者著色力不同,染色水洗後,則可把莢膜上一部分染料沖洗掉,顏色變淡,故顯微鏡檢查時,在著色較深的菌體周圍看到一圈呈淡紫色的膜,即莢膜。又因鹼性美蘭是一種多染性染料,故菌體染為藍色,莢膜則染成淡薔薇色。
操作步驟
1.塗片:在潔淨無油膩的玻片中央放一小滴蒸餾水(或用接種環挑1-2滴水),用無菌的接種環挑取少量菌種與水滴充分混勻,塗成極薄的菌膜,塗布面積約1cm2 。
2.乾燥:塗片在室溫下使其自然乾燥,也可以小心地在酒精燈上高處微微加熱,使水分蒸發,但切勿緊靠火焰或加熱時間過長,以防標本烤枯而變形。
3.固定:手執玻片一端,有菌膜的一面朝上,通過微火三次(手指觸摸反面不燙手為宜),待玻片冷卻後,再加染色液。
4.染色:玻片置於玻片擱架上,加適量(以蓋滿菌膜為度)草酸銨結晶紫(或石炭酸復紅染液)於菌膜部位,染色1-2min。
5.水洗:斜置載玻片,在自來水龍頭(或洗瓶)下用小股水流沖洗,直至洗下的水呈無色為止。
6.乾燥:自然乾燥或用吸水紙吸去塗片上的水,用吸水紙時切勿將菌體擦掉。
7.鏡檢:用高倍鏡和油鏡觀察並繪細菌形態並繪圖於記錄表中。
主要類型
(1)黑斯莢膜染色法
①在莢膜菌塗片上(在空氣中自然乾燥,無需加熱固定)放一小塊濾紙片,之後滴加結晶紫染液。
②在火焰上微微加熱,使玻片上染液冒蒸汽為止。
③用200g/l硫酸銅水溶液沖洗染液,切勿用流水沖洗。用吸水紙吸乾後油鏡檢查。
結果:菌體呈紫色,莢膜呈淡紫色或無色。
(2)密爾莢膜染色法
①製片。常規法製片,乾後加熱固定。
②染色。加石炭酸復紅液。微加熱染1min,水洗。
③媒染。加特殊媒染劑,作用0.5min,水洗。
④復染。加鹼性美藍液,染1min,水洗。
⑤鏡檢。乾後油鏡檢查。
結果:菌體呈鮮紅色,莢膜呈藍色。
(3)奧爾特莢膜染色法塗片、自然乾燥、火焰固定後滴加染液,經火焰加溫使染液產生蒸汽後,繼續染3min,水洗,待乾,鏡檢。
結果:菌體呈赤褐色,莢膜呈黃色。
(4)濕墨水負染法
①加一滴墨水於潔淨的載玻片上,然後挑取少量菌體與其混合均勻。
②將一潔淨蓋玻片蓋在混合液上,然後在蓋玻片上放一張濾紙,輕輕按壓以吸去多餘的混合液。加蓋玻片時勿產生氣泡,以免影響觀察。
③高倍鏡或油鏡檢查。
結果:背景灰色,菌體較暗,在菌體周圍呈現明亮的透明圈。
(5)乾墨水負染法
①加一滴60g/l葡萄糖液於潔淨載玻片的一端,然後挑取少量菌體與其混合,再加一環墨水,充分混勻。
②另取一端邊緣光滑的載玻片作推片,將推片一端的邊緣置於混合液前方,然後稍向後拉,當推片與混合液接觸後,輕輕左右移動,使之沿推片接觸的後緣散開,爾後以大約30°角迅速將混合液推向玻片另一端,使混合液鋪成薄層。
③空氣中自然乾燥。
④用甲醇浸沒塗片固定1min,棄去甲醇。
⑤在酒精燈上方用文火乾燥。
⑥用甲基紫染1—2min。
⑦用自來水輕輕沖洗,自然乾燥。
⑧高倍鏡或油鏡檢查。
結果:背景灰色,菌體紫色,菌體周圍為清晰透明的莢膜。
(6)石炭酸復紅液染色法
①取培養了72h的莢膜菌製成塗片,自然乾燥(不可用火焰烘乾)。
②滴加1—2滴95%酒精固定(不可加熱固定)。
③加石炭酸復紅染液染色1—2min,水洗,自然乾燥。
④在載玻片一端加一滴墨水,用一塊邊緣光滑的載玻片與墨水接觸,再以勻速推向另端,塗成均勻的一薄層,自然乾燥。
⑤乾燥後用油鏡觀察。
結果:菌體紅色,莢膜無色,背景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