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學名 Omphisa anastomosalis(Guen6e)異名 Omphisa illisalis(Walker)
鱗翅目,螟蛾科。
別名 甘薯蠢野螟、甘薯蠢蛾、甘薯藤頭蟲。
分布 福建、台灣、海南、廣東、廣西。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3—16mm,雄蟲翅展30—37mm,雌蟲30-40mm,頭、胸、腹部灰白色。下唇須伸向頭部前方,較頭部長2.5—3倍,複眼大且黑。前翅淺黃色,翅基褐色,中央具網狀斑紋,多不規則,近外緣處生有波狀橫紋2條,雄蟲體色常較雌蟲深。卵扁橢圓形,淺綠色,產後2—3天變為黃褐色,表生小紅點。初孵幼蟲頭部黑色,2齡後變為黃褐色,老熟時呈紅褐色。體黃褐色略紫,第二節以後各節具大小斑點12個,其中氣門上下兩旁4個,背面4個,呈梯形排列。蛹淺黃色至棕紅色,頭部突出,翅芽達第四腹節末端,胸背中央縱隆起,腹部末端鈍圓,具8根刺鉤。
生活習性
廣東年生4—5代,以老熟幼蟲在冬薯或殘留薯內越冬,翌春3月上中旬化蛹,3月中、下旬進入成蟲發生期。第一代為4月上旬一5月中旬,二代在5月下旬一7月上旬,三代為7月中旬一8月中旬,四代為9月中旬一10月下旬,第5代為11月上旬。成蟲白天隱蔽,夜間活動,有趨光性,羽化後當天晚上交配產卵,產卵期6—7天,卵散產在芽、葉柄或莖的分杈處,個別幾粒排成一列,卵期4—10天。初孵幼蟲從葉柄、葉芽、莖部鑽入為害。從嫩莖鑽入的幼蟲,為害一段時間後又爬出鑽入主莖為害,幼蟲喜向下蛀食,老熟後常鑽到表土下的莖或根莖處,也有的鑽至薯塊里。莖部受害處膨大成蟲癭,常排出蟲糞,是識別該蟲重要特徵之一。幼蟲老熟後在近土面莖基部蛀孔處結白或黃色薄繭化蛹。天敵有黃斑步甲(Pheropsophus sp.)、金邊綠步甲(Collerdasp.)、螟黑點瘤姬蜂,(Xanthopimpla stemmator Thunberg)等。 防治方法 (1)收薯後及時清潔田園,減少越冬蟲口基數。(2)輪作。(3)薯苗藥劑處理。剪苗栽插前1-2天,用40%樂果乳油1000倍液或90%晶體敵百蟲、80%敵敵畏乳油800-900倍液進行苗床噴霧或用樂果藥液浸苗1—2分鐘後扦插。(4)在成蟲羽化高峰後5—7天,噴灑上述殺蟲劑。(5)把未受精的雌蛾1—2頭裝在誘蟲器中,於成蟲盛發期誘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