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地方簡介
臨海17個村,海岸線長25公里,圍墾17個(其中6個千畝圍墾),海堤總長17.64公里,已加固達標9.03公里,水閘27座;東圳乾渠1條10公里,分渠6條12公里,斗渠13條15公里。鹽場面積1935畝,職工79人,年產量8000噸,產值200萬元。
該鎮地處禮泉半島,瀕海多丘陵,地勢東西高中間低,東西橫長13.8公里,南北最狹處只1.75公里,最寬處6.38公里,屬東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總耕地面積21494畝,其中水田4394畝,農地17101畝,境內有市辦拆船廠、鎮辦軋鋼廠、糧油加工廠、農材廠、自來水廠等,農業主種水稻、地瓜、甘蔗,兼種花生、大豆。林業面積1043畝,以種相思樹、木麻黃、黑木公為主,果樹58畝,種柑桔、香蕉、龍眼等。畜牧業以養豬為主,兼養雞、鴨。水產養殖場3個,主養對蝦,兼養花蛤。土特產有蚮、蟶等。
交通狀況
東莊鎮水陸交通方便,秀嶼港是湄洲灣內的天然塗水良港,已建有3千噸碼頭2座,5千噸碼頭一座,萬噸碼頭已動工興建,五秀公社貫穿全境,直達秀嶼碼頭,支路可通各村,靈川至東莊公路在後江與五秀公路相交。
基本信息
地名:東莊
位置: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
郵編:351156
代碼:350305
區號:0594
車牌號:閩B
拼音:dōng zhuāng
地名由來
宋時稱醴泉,據縣誌記載,醴泉半島東部的南山山腰(又傳萬木公寺後),古有泉自岩縫中湧出,甘冽異常,大旱不竭,境內各家各戶有祭事活動,均來山取水,故稱禮泉,解放後,屬笏石區,下塘區,58年屬忠門公社,65年劃出成立東莊人民公社,84年改稱為東莊鄉,88年鄉改鎮時,因境內有天然良港秀嶼港,故稱秀嶼鎮。
歷史沿革
1958年屬忠門公社,1961年建東莊公社,1984年改鄉,1988年置秀嶼鎮。1997年,面積36平方千米,人口7.6萬。
行政管轄建設
轄區代碼
轄1個居委會、23個村委會:
001_營邊居委會、
201_東紅村、
202_杜邊村、
203_石碼村、
204_西溫村、
205_塘邊村、
206_棲梧村、
207_錦山村、
208_東莊村、
209_厝頭村、
210_蘇厝村、
211_蘇田村、
212_後江村、
213_馬廠村、
214_石前村、
215_石頭村、
216_石尾村、
217_堤頭村、
218_白山村、
219_東沁村、
220_大象村、
221_前雲村、
222_秀嶼村、
223_莆頭村。
人口情況
全鎮總人口80115人,其中長期外出人口30056人,轄23個村和1個居委會,73個自然村,251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3897戶。
人均收入
2006年人均純收入5135元。
黨委建設
設有1個黨委,1個黨總支(東莊中心國小),41個黨支部(其中:農村黨支部24個,企事業黨支部17個),共有黨員1965名(其中外出黨員381人)。
文教建設
轄區內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2所,教師數335人,學生數4937人;有國小27所,教師數457人,學生數6348人。
衛生建設
有1個衛生院,職工44人,28個醫療所,鄉村醫生48人。
經濟發展建設
民資醫療企業
東莊鎮鄉村民資醫療企業,近一步與國際接軌。在全國醫療行業占80%以上;在全國各省市從事醫療行業共有1萬家占93%;資產總數達360億元;年營業額3050億元;員工總數63萬人;在中外醫藥和醫療器械生產企業500家占80%,資產總數25億元,年營業額50億元,員工總數5萬人。在醫療及相關企業創造的產值,超過了中國中西部個別省的生產總值。
東莊人所主要從事的醫療(醫藥、器械)行業。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東莊人走南闖北,主要從事的醫療行業經歷了萌芽、被認可、發展等階段,已逐漸步入規模、規格、規範的軌道,為推進國家醫療行業改革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探索出“敢拼才能贏”的東莊品牌,樹立了東莊人敢闖、敢拼、敢為天下先的優秀品質。
港口開發優勢
秀嶼港作為秀嶼區乃至莆田市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的前沿陣地,也是莆田市經濟發展的主戰場,港口優勢突出。擁有港闊水深的港灣,深寬順直的 莆田秀嶼區東莊鎮港口航道,風平浪靜的港口。
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區委、區政府提出打造大港口優惠政策的大力指導下,目前有19個重點在建項目落戶該鎮,秀嶼港正興起新一輪港口開發建設的熱潮。
基礎設施完善
秀港大道貫穿全境,交通幹道計有19公里,集鎮區道路、秀嶼港區道路日趨完善,初具網路。鐵路、高速公路、仙港大道、荔港大道、城港大道、涵港大道等一批重大疏港通道正在規劃建設之中,其中城港大道、向莆鐵路、沁橋路、高速公路秀嶼支線正在動工。
11萬伏和3.5萬伏變電站各一座,由莆田電業局直供。東莊、望山兩個郵電支局,一個電信站。日供水1.5噸的自來水廠1個。這些都為東莊鎮的新一輪開發建設構建了完善的基礎設施環境。
淺海灘涂利用
可利用的淺海2.3萬畝,可利用灘涂面積2.9萬畝,淺海灘涂資源總量占全區45萬畝的12%,既可發展水產養殖業,也可圍海造地,為臨港工業提供項目用地,莆頭陸域形成工程已完成鑽探。
土地存量開發
現有已徵用未利用土地3505多畝,其中新世界工業城1000多畝,現已開發利用475畝(三山43畝,盈富79.5畝,禮泉小區296.5畝,海迪威家私20畝,大德房產36畝),還有原華泰鋼鐵廠徵用的780多畝,原興盛化工機械有限公司徵用的200多畝都未開發利用,原金匙化工備用地2000畝,這些都可直接為項目建設提供用地。
四群產業最佳化
氣電產業集群
莆田燃氣電廠已完成設備採購招標任務,主體工程和循環水系統工程已正式動工;LNG站址兩個儲罐已成功封頂,空氣分離冷能利用項目已順利完成土地徵用和鑽探工作,即將開工建設;生物質能源發電項目前期工作進展順利。
港航產業集群
秀嶼港十萬噸通用碼頭、木材檢疫除害處理區4萬噸專用碼頭項目穩步推進;LNG碼頭工程進展順利,輸氣幹線海底管道已全線完工,陸域管道建設接近尾聲,11萬伏高壓線路工作進展順利,一級消防站已全段交地。
化工產業集群
中原港務30萬m中心油庫項目使用海域養殖物面積丈量、養殖物補償、清理工作已全面完成,正在開工建設;福建中閩物流、福建曠遠公司物流前期工作正在籌備。
健康產業集群
醫藥器械科技城項目前期工作進展順利,民眾醫療項目正按序時進度施工建設。醫藥器械展銷館已成功舉辦了四屆醫藥器械藥品展銷會。
歷史文化傳播
名勝古蹟
名勝古蹟有西溫的江東祠古戲台,建於明朝。象山的嵩山護國寺、宋末丞相陸秀夫衣冠墓和象山書院。
東莊明代象山書院位於秀嶼區東莊嵩山上,距秀嶼港碼頭約2公里,頂有象眼觀天,象鼻交榕,故亦名象山。創建於明初,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擴建,清道光九年(1829)重修,供學子求學。
《八閩通志》載:嵩山,在海濱。山頂有峰名“文筆”,其上石壁有苔結“文筆峰”三大字,宛然如書,颳去復生。旁有石室,俗呼“仙姑岩”。峰之下有嵩山院焉。明周瑛《弘治興化府志》載:其山峭拔,上有萬松怪石錯布,如人如獸。有嵩山院在上。書院是古代教育機構。始於唐代。原為修書、校書、藏書之所,後才用於講學。一般在蒙學之上,有的是本地、本省的最高學府。提倡自由講學,採用個別鑽研、相互問答、集眾講解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講習內容以儒家經籍為主,也有專攻武學、醫學者。清末廢科舉,書院改為學校。
相傳,每逢仙姑岩上的“文筆峰”三字,削去復生,里人必有登第,神秘兮兮。因而,當地人士倡議在仙姑岩右,梵林左鼎建書院,延師課徒。書院曾經培養出吏部、布政司和傳旨大人等官員,英賢輩出。歷史上,有明洪武工部主事李仕弘、廣東按察司僉事李德美、吏部天官李多見、進士陳日新、雲南按察使游雲鴻、清閩水師提督游應龍等曾在象山書院就讀過。明景泰二年(1451)狀元及第柯潛《題文峰岩》:
天作奇峰戴巨鰲,蔥蔥佳氣映宮袍。
千村草色兼天遠,萬壑秋聲挾雨豪。
海月欲生涼似水,澗雲初起涌如濤。
興來把筆題新句,只恐明朝紙價高。
清賜進士出身,翰林院編修、官至大理寺卿郭尚先撰寫楹聯和橫匾“文章司命”、“書林”、“藝苑” 及碑記。清道光已丑年(1829)醴泉象山書院碑記載:醴泉里,莆海濱名勝之一也。里中惟象山為冠,巔有巨石聳起,苔紋蒼蒼,結成“文筆峰”三字,颳去復生,古已載之縣誌。邇來里協力鳩工,在仙宮右,梵林左鼎建書院,巍然可觀,識者謂之地氣所鍾。文星所萃焉。余視學川省,朝聘肖君、廷元劉君,馳書囑作碑記。余素閱縣誌,見此里代有聞人,愛之慕之,以未獲親臨其地為憾。茲及於象山之上拓地興建,以增植人才,行見文教日隆,英賢輩出,此舉不可謂盛然矣,於是欣然為之珥筆雲。檀樾主竹林陳開山樂捐地壹畝,加捐白金陸兩正。
象山書院分為前中後三段,前殿奉祀“文昌帝君”,石柱上刻對聯:“象山有鳥皆成鳳,醴水何魚不化龍。”中殿為“朱子殿”,供奉朱熹神像,石柱上雕刻楹聯:“理學淵源垂宇宙,儒宗奧旨立津梁。”後殿為“宗聖殿”,供奉三教先生及孔子坐像,門柱上刻有對聯:“三學哲理融寰宇,一筆翰墨扭乾坤。”三殿依山勢層層升高,恢宏壯觀。殿的柱子、梁架以及額枋等均為石構,體現渾樸的書院特色。書院一度成為東莊中學初期校舍。1990年重建,其朱子殿和宗聖殿於1999年重修。
象山書院有許多名人的摩崖石刻。其中,較著名的有: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冬興化知府金陵人丁鏞題詩:
懸崖峭壁齊虹霓,七盤九折云為梯;
空濛海氣盪日月,千載容我來扳貽。
禪宮一宿爽毛骨,扶桑半夜聞天雞;
神仙仿佛跨鸞鶴,授我丹訣封紫泥。
該詩在清乾隆年間修纂《莆田縣誌》時有收錄。
還有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象山書院教席莆田人唐其章的一首詩刻:
五載談經在此間,諸生相對有餘閒;
崖前紫石偕朝暮,海外風潮任去還。
好鳥時花親講席,蒼松翠竹近禪關;
莫雲地盡無形勝,不減蓬萊第一山。
象山書院地理位置特殊,文化底蘊深厚。90年代以來,台胞在象山書院附近倡建陳靖姑祖廟。在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中,東莊鎮注重景區旅遊開發,抓住陳靖姑信仰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機遇,弘揚陳靖姑文化,將東莊象山書院打造成兩岸品牌旅遊基地,促進兩岸交流。
地方戲曲
莆仙戲是福建的古老劇種之一,莆仙戲原名“興化戲”,流行於古稱興化的莆田、仙遊二縣及閩中、閩南的興化方言地區。其戲班足跡遍及福州、廈門、晉江、龍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華僑聚居地。據考證,它是在古代“百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
莆仙戲被稱為宋元南戲的“活化石”,在莆田城鄉廣受歡迎。2005年以來,莆田市在開展“三下鄉”活動中,充分利用莆仙戲在民間的影響力,在演出古裝大戲前加演現代文明小戲,普及道德規範,傳播文明風尚,被當地民眾稱為家門口的文化大餐。
《土篩記》
這齣戲說的是,一對夫婦用土篩將重病老父抬到荒山野外丟棄,年幼的兒子卻將土篩又撿回家。父母問起,兒子說:“等你們老了,我也用它把你們抬上山。”這對不孝夫婦被兒子的話驚醒,趕緊把老父親背回家治病。
《新媳婦入門》
這出現代小戲詼諧幽默地講述了新時代的婆媳關係,提倡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
莆仙戲內容貼近生活,富有教育意義。
老百姓喜歡,文藝工作者們幹勁也更足了。莆田有120多個劇團,演出人員3500多人,每年演出現代小戲6萬多場次。莆田市還從各個部門徵集優秀劇本,編印成一套五冊的《劇本集》,涉及公民道德、廉政文化、計生政策、平安建設等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