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文獻中學

莆田文獻中學

莆田文獻中學創辦於1986年, 取意於”繼承莆田‘文獻名邦’教育傳統”。 學校辦學歷史雖短但發展迅速, 成為城區普及國中教育的骨幹學校。現與莆田五中合作。 學校位於市區荔城路、 梅園路、 石室路、 筱塘路的交匯處的大溪片區,布局合理,環境優美。校園總面積22671平方米(約34畝),校舍建築總面積11640平方米。綠化面積7431平方米,覆蓋率達33.6%。擁有有師生宿舍一座,標準教室36間,閱覽室400平方米,藏書約2萬冊。科學樓內設有實驗室、電腦室、語音室、多媒體階梯教室等,還有300米6跑道的環形塑膠運動場,教學設施齊全。

基本信息

校園介紹

莆田市文獻中學創辦於1986年, 取意於”展現莆田‘文獻名邦’教育特點”。 位於市區中心龍橋街道 北磨社區大溪片區 鯉魚山坡和山麓,下磨溪畔, 在荔城路、 梅園路、石室路、 筱塘路的交匯處的,原為北磨村 大溪自然村 。是城廂區普及國中義務教育的骨幹學校。

文獻中學改建後想像圖 文獻中學改建後想像圖

2004年,該校被評為福建省第一批“普通國中示範學校”。又相繼獲得“省級綠化紅旗單位”、“全國語文學習科學實驗學校”、“區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培訓基地。”

校歌

校園縮影 校園縮影

“鯉魚山麓,綠樹紅牆,我們懷著遠大的理想,相聚在美麗的校園。團結求實,嚴謹創新,是我們的傳統,我 們的傳統。品學兼優,不息自強,我們要做民族復興的橋樑,復興的橋樑。鯉魚山麓,綠樹紅牆,我們懷著遠大 的理想,相聚在美麗的校園。團結求實,嚴謹創新, 是我們的傳統,我們的傳統。品學兼優,不息自強,我們要 做民族復興的橋樑,復興的橋樑。”

“下磨溪畔,書聲琅琅,我們揚起青春的風帆; 遨遊在知識海洋。求知做事,共建發展是我們的目標,我們的 目標。學好本領,造福梓桑,我們要做民族復興的棟樑,下磨溪畔,書聲琅琅,我們揚起青春的風帆;遨遊在知 識海洋。求知做事,共建發展是我們的目標,我們的目標。學好本領,造福梓桑,我們要做民族復興的棟樑,復興的棟樑。”

評註:此校歌創作於1998年, 文獻中學校長林伯欽作詞,李向京譜曲。文獻,其意取自“文獻名邦”;

明代嘉靖十年(1531),莆田知縣王鉅改“善俗坊”為“文獻名邦”坊。

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縣徐執策豎“莆田文獻”、“海濱鄒魯”二坊,

萬曆十六年(1588),知縣孫繼有將二坊改為“壺蘭雄邑”坊與“文獻名邦”坊。 莆田成為文獻名邦,究其根源乃是莆田千百年重視文化教育的結果,文獻中學取名“文獻”之意可謂深遠。

鯉魚山 ,在石室山下,其山狀如鯉魚,俗語云:“鯉魚躍龍門”,現鯉魚山已被房屋所掩映。

下磨溪,古稱上溪,源自林葬坑,與木蘭溪匯合,是市區唯一的內流河。蔡襄《丙申(1056)五月遊興化 門上溪》詩云:“尋溪因過上溪游,雨後溪渾水亂流。”梓桑,又稱桑梓,《詩·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 桑和梓是古代家宅旁邊常栽的樹木,詩的原意是,見到了桑梓,引起了對父母的懷念。這裡代指故鄉。復興,恢復過去的興盛。棟樑,房屋的大梁,比喻擔負國家重任的人。《南史·王儉傳》:“栝柏豫章雖小,已有棟樑氣矣,終當任家國事。”栝,木名即檜,柏,樹名,豫章,即樟樹。整首校歌追求情景交融,將美麗的莆田自然景色和校園風光融入其中。並將“團結求實,嚴謹創新”的校訓與“求知做事,共建發展”的教育理念有機聯繫。展示了莆田學子讀書的場面,勉勵學子要勤奮讀書,將來為家鄉、為祖國,為民族作有用的棟樑之材。

據明莆田縣誌載,在嘉靖年間,莆田縣城仍有一坊曰“善俗坊”。

嘉靖十年(1531年), 莆田知縣王鉅為了推崇莆田的文化教育, 改“善俗坊”為“文獻名邦”牌坊。王鉅此改功耶過耶??莆仙”人尚未細究。

只是從後來又有人豎“莆陽文獻、海濱鄒魯”二坊一事上,似乎可窺見其中的一些隱微。讓莆田傳統道德中成為今天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

民國張琴《莆田縣誌·建設志》載:“古代,吾邑鄉里有建碑坊禮制,一為表官署之碑坊,意在明地方之主政;二為表道路之碑坊,意在指示方位;三為表功臣賢德之碑坊,意在樹桿立樣;四為表忠孝節義貞操之碑坊,意在約束道德行為;五為表先祖官價業績之碑坊,意在光宗耀祖;六為表科舉登榜之碑坊,意在激勵後昆。其制或以木,或以石,大小不一。三間曰:坊;二柱曰:闕;一桿曰:華表,即所稱綽楔也。莆田古代碑坊甚多,足見文獻之昌盛。“

壺蘭雄邑坊 文獻名邦坊

兩坊立於莆田縣巷南路口處,為莆田縣署設,民國末期毀,今不存。

民國張琴《莆田縣誌·建設志》載:“陳光大二年始置莆田縣於延陵里。

明洪武三年(1370),莆田縣衙自右廂遷至東北廣節營舊址。東大門左右有‘申明’、‘旌善’兩亭,俱東向衢路。南‘善俗坊’,北‘淳風坊’。嘉靖十年(1531),知縣王矩改路南坊匾曰‘文獻名邦’。嘉靖四十一年,倭寇陷城,堂宇毀盡。四十四年(1565),知縣徐執策奉恩給幣銀重建如制。大門左為四廂館總鋪,右為榜諭房。重建坊曰:‘莆陽文獻’、‘海濱鄒魯’。萬曆十六年(1588),知縣孫繼有改為‘壺蘭雄邑坊’、‘文獻名邦坊’。 清光緒十一年(1885),知縣徐承禧重修。光緒二十八年(1902),邑人江春霖等重修。”

後莆田市鳳凰山公園重建, 壺蘭雄邑坊、‘文獻名邦坊, 彌補了遺憾。

在古代,碑坊不可隨便更改。 典籍《重刊興化府志》卷之九說:“善俗坊,舊在縣前。宋朝以莆善俗而作。國朝宣德間(1426-1435 年),縣丞葉叔文重立,四方人久傳誦之。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知縣盧俊,無故將扁移置偏街,而易以‘淳風’,似無意謂。竊謂受禮存羊,宜復舊觀。”況且將扁移置偏街,也是多此一舉,說明他並不明智。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莆田知縣徐執策在縣治門口的縣巷南北兩端分別建豎“海濱鄒魯”和“莆陽文獻”兩座木坊牌匾;

萬曆十六年(1588年),知縣孫繼有改題曰“壺蘭雄邑”、“文獻名邦”。23年間,題詞內容不一樣。“莆田‘文獻名邦’之美譽也因此得名。”

二者相比,後者比前者更合乎明代莆田抗倭鬥爭實際,既突出了莆田英雄城的偉大形象,又加深了莆田“文獻名邦”的內涵。試想,若是在倭寇屠刀下,興化府城——莆田淪為倭寇或海盜的殖民主義據點,福建省變成人家的殖民地,那么,“文獻名邦”還有什麼歷史價值??!

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說莆田“文獻名邦”就要講一講歷史上海防建設,特別是明代莆田海防建設和抗倭鬥爭,講一講莆田民俗“五日歲”的來歷。在《莆田“五日歲”與抗倭鬥爭》中說:“‘五日歲’始於1563年。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月,倭寇集中6000精銳,連攻興化府城,農曆十一月廿九日,興化府城淪陷。倭寇盤踞達60天,於次年正月廿九棄城東逃。二月初一,逃難者陸續回城,和城內倖存者一道慶祝府城的收復。初二,各自到親友家探望,然後於初四補行度歲。

以後,因為農曆二月正值春耕生產大忙,‘補行度歲’紀念活動放在正月進行。就這樣,五日歲在莆田世代相沿,一直保持至今,成為莆田人祖祖輩輩對青少年進行抗擊倭寇鬥爭優良傳統的教育活動。”(《福建史志》2008年第一期) 民俗是“活著”的歷史文獻。莆田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一大門戶,是抗擊東西方海盜一大戰略要地,五日歲的活動有助於牢固樹立家鄉觀念,在保衛家鄉的鬥爭中再立新功。 所以,壺蘭雄邑是莆田文獻名邦的集中體現。在我國,近來儘管不少地方標榜以“文獻名邦”或“xx鄒魯”為自豪,但是,“壺蘭雄邑”卻是只有莆田才擁有。

莆田古時讀書成風,南宋狀元黃公度《學記》有云:“莆文物之邦,自常袞入閩後,延禮英俊,儒風大振,僻在南隅而習俗好尚,有東周齊魯遺風。”促成了莆田“科名之盛,甲於閩中”之譽。

崇德,名邦的風範

莆田“文獻名邦”除了以上所說的求真、向善等文化風景線外,還有一道文化風景線——道德風範的奇觀。
莆田的道德風範奇觀表現在它是由兩個不同社會群體所開創的不同的道德風景線:

一條是由平民百姓與天奮鬥改造自然所開創出氣貫長虹的公而忘私道德風景線。這兩條風景線雖然所表現的精神有所不同,但一樣都是光照千秋。一條是由士大夫和文人學者以寧死不屈、剛正不阿和身殉職書寫出來的名垂史風景線;其中唐著名詩人、福建第一個狀元徐寅以“臣寧無官,賦不可改”的凜然氣節為唐代文壇傳為美談;

南宋狀元陳文龍是一個高唱“未聞烈士樹降旗”堅持抗元到底的民族英雄,林則徐稱讚他與文天祥“隆名並峙,同為一代忠貞“,並題詞“一代同心文信國(文天祥);音沉蟋蟀,此日御患除災著靈桑梓,九原疾首賈平章(賈似道)”

明末清初的南京禮部尚書朱繼祚堅持抗清,至死不屈,以身殉職,留下悲壯的一頁,可與史可法相提並論;清末御史江春霖,對貪腐嫉惡如仇,抨擊奸臣權貴,直聲震朝野,仁人志士們用他們的高風亮節為莆田文獻名邦營造出光彩照人的道德風景線。 由此,為莆田文獻名邦樹立了崇高的道德風範,不僅使莆田文獻名邦以更富有崇德的面貌屹立在世人面前,而且將繼續鼓勵幾百萬興化兒女為把莆田文獻名邦建設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奮鬥。

莆田文獻中學 莆田文獻中學

教學模式

學校遵循“團結、求實、嚴謹、創新”的校訓和“求知、做事、共處、發展”的教育理念,傾心於敬業與專業抓師資,放眼於系統與實效抓德育,著手於教改與實驗抓智育,立足於普及與提高抓體育,致力於廉潔與服務抓後勤,努力創建莆田第一流的國中學校乃至福建省國中示範學校。以良好校風促進建設、以良好教風帶動學風改善的良性循環已正常運行。現已擁有全市國中校最佳的師資隊伍和生源質量,逐步形成自身鮮明的辦學特色,領跑國中教育。

校園一角 校園一角

學校現為“全國語文學習科學實驗學校”、“區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培 訓基地”,各教研組都承擔教改課題的實驗任務,著眼於培養興趣,致力於指導學法,形成“有得、有用、有趣”的特色。教師參加大賽、發表論文,多獲市級以上表彰。中考成績列全市前茅,第二課堂活動也豐富多彩,學生參加各類競賽都成績優異。

師資力量

實習老師與正式老師 實習老師與正式老師

學校現有學生2千多人,教工140人(其中專任教師113人)。擁有中、高級教師70人,本科學歷47人,黨員32人,省級骨幹教師5人,市級骨幹教師11人, 為全市國中校之最。每年還會邀請莆田學院大四學生來擔任一個月的實習教師。

以先進理念指引穩定發展,該校總結出一套“規範加特色”的辦學經驗:傾心於敬業於專業,完善隊伍建設機制;防眼於系統與實效,創新德育核心內容;著手於教研於實驗,推動課程改革建設;致力於領先於服務,實施“教育品牌”戰略。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該校始終堅持“四個結合”:堅持繼承學校優良傳統於改革創新相結合,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於發展學生個性相結合,堅持抓好常規於教學科研相結合,堅持嚴格管理於耐心說服相結合。

學校榮譽

學校辦學歷史雖短但發展迅速,已成為市區普及國中義務教育的骨幹學校,先後被評為“省綠化紅旗單位”、“市交通安全文明學校”、“區文明學校”等。福建省“國中示範學校”,福建省“文明學校”、第十一屆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組織獎”、福建省“十五”期間創建綠色學校活動“先進學校”、市“平安校園”、市“師德建設先進集體”、以及莆田市普通國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定工作“優秀學校”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2007年1月1日,莆田文獻中學分校校區建設工程正式 開工奠基。自2005年3月18日,城廂區政府與歐氏投資集團簽定合作辦學契約,由歐氏投資集團出資4675萬元建設文獻中學分校。在市、區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分校籌建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2014年中考我校考生上省一級達標高中學校364人,其中400分(投檔分)以上66人;李佳智同學裸分423分(投檔分438分),居全市第四名、全區第一名。本屆畢業生考進莆田一中高一就讀的學生中,李佳智、陳思碩、沈瀟悍等三人在年段考試中,穩居前十名;陳思碩、李佳智參加英語學科全國奧賽分獲省一等獎、市一等獎。學校辦學水平廣受讚譽,獲得省普通國中示範校、省文明學校等眾多榮譽。

教學設備

校園一角 校園一角

作為2007年市重點項目的分校建設工程占地54.5畝,按3000名在校生的規模設計,建有教學樓兩幢,科技樓1幢,學生食堂兩樓,綜合辦學樓1幢,最突出的別墅大廁所1幢,300米塑膠跑道的田徑運動場1個及相關配套設定,建築總面積31444平方米。

一座嶄新的、現代的、生態型的文獻中學分校,將再次引人矚目。這裡既交通便利,又清幽雅靜;這裡花香陣陣,書聲琅琅:這裡名師如群星,桃李滿天下,學校的辦學優質資源將得到實質性擴大,辦學各項將得到根本性改善,辦學整體水平將得到大幅度提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