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這是歐洲的一個小國:人口1 600萬,相當於我國的上海市;國土面積4萬多平方千米,大約是江蘇省的2/5。
可是,10多年來,在世界農產品淨出口額[1] 的排行榜上,荷蘭一直是僅次於美國的“銀牌”得主!
這裡沒有包括園藝類產品(鮮花、觀賞植物等)和漁業產品。這些產品荷蘭都有大量的淨出口,而美國則有大量的淨進口。[2] 加上這兩類產品,荷蘭的淨出口值就增加到了176億多美元,而美國變為148億多美元(都是1995~1999年平均)。可見,在農產品淨出口方面,荷蘭是真正的“世界冠軍”。
從世界農業的視野來看,荷蘭還贏得了多塊“金牌”:
一、農產品出口世界第一
1.人均創匯率高。按荷蘭農業就業人數計算,每人平均的年出口值超過14.06萬美元[3]。
2.出口增速最快,在1961~1999年間,荷蘭農產品淨出口額約增加45倍。
3.單位面積土地創匯率高。荷蘭平均每平方米農用地的出口額為1.86美元。
4.除了享譽全球的鮮花、觀賞植物等占據世界第一外,荷蘭種用馬鈴薯出口占世界市場的60%以上,雞蛋(包括蛋製品)、啤酒、番茄、乳酪等的淨出口額均名列世界第一。
二、土地生產率名列世界第一
荷蘭的土地生產率(1991年)為2 468美元/公頃[4],名列世界第一。
三、設施農業世界一流
1.水利和防洪設施標準極高。荷蘭的防洪大壩的防洪標準至少是1 250年一遇,有的甚至達到“萬年一遇”。
2.荷蘭的玻璃溫室面積達到1.1萬公頃,約占世界的1/4。
荷蘭的農業人口不足世界的0.02%、耕地不到世界的0.07%,出口的農產品占了全世界的9%(花卉等還不算在內)!這些比例是如此“不相稱”,荷蘭有什麼“秘密武器”嗎?
荷蘭的農業奇蹟是怎樣產生的?荷蘭有什麼“訣竅”嗎?
本書就試圖回答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