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荔波文史委專家介紹,布依族儺戲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會的“儺祭”、“儺舞”,即先民們戴著神和猛獸的面具舞蹈,旨在驅邪酬神、消災祈神於這種祭祀歌舞儀式的綜合藝術。
荔波的布依儺戲源於明代“調北征南”時期,大批軍隊和移民進入荔波帶來了中原和江南等地流傳的儺戲,爾後,儺戲與荔波地域文化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布依儺戲。
荔波縣的“儺戲”最早用於布依“做橋”“燒香”“還願”等“儺壇祭祀”,流傳至今已有半個世紀。後“儺戲”取材於中國古代征戰故事,揉進神話傳奇,雜以鄉間吉語,集話劇、歌劇、舞劇為一體。劇中人物有“將軍、先鋒、文官、武官、副將、婦孺”等形象。儺面具均用木質雕刻成型,造型奇特、色彩神秘、栩栩如生,服裝更是瑰麗多彩,其舞姿粗獷,娛人娛神,獨具特色。
最近荔波縣在文物普查中,發現1912年以前版本的布依族儺戲古籍、毛筆手抄古書5000多冊,其中有四件已被國家有關部委認定為“重點保護”文物。
流傳於播堯、覺鞏、駕歐、地莪、方村、翁昂等民間的布依族儺戲是荔波少數民族文化盛宴中的亮點。荔波布依族儺戲具有觀賞性強,審美功能突出,娛樂性強,參與性強等特點。由當地儺戲祭師表演的布依族儺戲,一般只在當地人的各種祭祀活動中才能看到。隨著荔波旅遊業的發展,儺戲作為少數民族民間文化已經變成了商品,遊客隨時都可以近距離觀賞。
永康鄉堯古布依寨,地勢非常開闊,風景也很秀麗,是布依族群選擇住址的代表。布依族人一般都選在平壩、河谷或依山傍水處居住。這裡除了保存有儺戲表演的傳統以外,還有許多布依族人生活的特色。走進幾家民居,有土法釀酒坊,也有染布坊,古法造紙等特色原生態布依風情。古代《天工開物》一書中記載的古法造紙就是如此,堯古古法造紙是用山上的竹子做原材料,經過錘爛、沁泡、洗淨、碾細榨爛等十幾道工序,最後再用刀在紙上整齊的刻上七個刀紋,寓意“生老病死“和“輪迴”,而這些紙張也被鄉民當祭神冥幣用。
而在荔波的另一頭,駕歐鄉聯山灣村還保留下古老的布依族儺戲珍奇種類中的“許願橋”、弔喪舞和許多民間民族文化資源。尤其是弔喪舞這種儺戲,深受遊客的喜歡。
在荔波聯山灣鄉村旅遊區,自古以來流傳著一種比較奇特的民間舞蹈類型叫弔喪舞,弔喪舞是布依族民間傳統喪葬的大型集體舞蹈,是祭奠活動之一。弔喪舞與其他舞蹈有較大區別,主要特點是舞台設計,演員年齡性別、人數、演出時長等都沒有嚴格規定,效果講究的是舞會氣氛的和諧與融入。弔喪舞的創作與發展有其漫長而曲折的歷程。
據史料記載,早在宋代時期布依先人就已定居荔波,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世居民族之一。在漫長歲月中形成了獨特的布依文化。布依族喪葬實行棺木土葬。當老人去逝後要舉行隆重的喪葬儀式,即辦"白事"。按習俗主要程式是送終報喪、停屍、入殮、祭奠、安葬、復山、除服、立碑等,其中最隆重且饒有風趣的是祭奠活動的弔喪舞。
弔喪舞是布依族祖先在千年以前根據《董永賣身葬父》的悲壯典故編導出來的,該集體舞是布依鼻祖自創自作的弔喪舞蹈藝術珍品,也是古代勞動人民平凡生活中最大的樂趣。此習俗世代傳承,至今仍受廣大布依族人喜愛。
弔喪舞通常在老人去逝的第二天晚間舉行。布依族人把此活動看得很重,說是超度亡靈的“通行證”。活動具體時間是由“儺公”根據死者去世時間,結合死者生辰八字,再套上陰陽八褂算出。布依語叫“哀喪岳籠”。
舞場一般布置在喪家堂屋正中“哪香火”(布依語)。如人數較多可用耳房和客房等“空地”作為副場。會場布置也很奇特:“哪香火”正中懸掛一匹面積約一平方丈的布依土布帷幔,帷幔上繪製有路神仙畫像,眾神像有的面目和善,有的凶神惡煞,表情栩栩如生。大門外一側矗立著高出屋檐帶葉的青竹桿一根,竹桿腳設有兩尺高的三角竹架,架上擺著齋粑三塊,小豆腐三分,點燃的香燭三根,清水三碗,作“哀喪”時請神備用。香菸裊裊陰氣沉沉。青桿接近頂端部分掛著一條白色土布並伸到“哪香火”下,作引魂幡。
弔喪舞“哀喪”前。從四面八方來的親朋好友孝子孝孫早已擠滿屋內。參加舞會的青年男女人數不限,人數最多時超過百人,也有人稱為“百人竹桿舞”。舞場內人人頭戴孝帕,選好位置後雙手緊握七尺來長竹桿一根,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各找舞伴嚴陣以待。伴奏樂隊也極為簡單,只有銅鼓和木鼓舞各一面,儺戲面具數張,也擺好架勢。場內布置和人員準備就緒後,就等待“儺公”發號開幕令了。
肅立於神幡下的儺公看看時辰將至,隨即哀啟祭文。祭文的內容是超度亡靈和簡述死者生平事跡,哀哀祭文迴腸盪氣,全場內外沉侵在一片悲傷之中。“儺公”陳述禮畢立即發令,宣布弔喪舞正式開始。與此同時,在門外的炮手連續點燃三枚鐵炮,三柱火光直衝雲宵,照亮了布依山村遠景近物。震耳欲聾的炮聲響畢,銅鼓和木鼓同時奏起,鏗鏘激昂的節奏剛過一小節,整個舞場竹桿揮舞,喊聲陣陣,一片歡騰。
再說三聲鐵炮響畢,圍在棺木四周的孝家子女(多為女性)抱住棺木哭成一片,悲痛欲絕。布依族稱“哭棺”。“哭棺”時每位孝子極力追憶自己與死者生前的難忘的生活片段,想得越多,傾訴得越細,哭得越傷心,人們就說該孝子最有孝心。有的孝子因過度悲傷而昏倒在棺木上,由遠房親戚勸慰扶其退場,圍觀的親朋好友看到如此悲傷的場面都黯然淚下。
弔喪舞的伴奏有一個基本的節奏:即每小節四分之四拍。據說創編弔喪舞之初對打動作很簡單,竹桿上下各打兩次,隊形也一直不變。後來人們通過長期的演變,摸仿耕作、狩獵、織布、武鬥等動作技巧,提煉成了現在多姿多彩的民間曲藝節目。主要節目有:單調棍、打果棍、梅花棍、十二游棍、紡線舞、織布舞,簸米舞、猴子擊鼓等花樣繁多,動作靈活多變,真是精采無限。
當弔喪舞進入高潮部分時全場互動,在有上百人的舞場裡人人手拿竹桿互相對打,忽左忽右,忽前忽後,動作機敏靈活,節奏陣陣迴蕩。隊形也變換不斷:時而變成數列縱隊,時而變成數行橫隊,時而變成“十”字架,時而變成幾個圓圈……花樣應有盡有,蔚為壯觀。別具一格的布依木樓就好似一個天然大鼓,上百人整齊的踩點聲鏗鏘有力,伴著渾厚的銅鼓聲和清脆的竹桿撞擊聲,再夾雜著“哭棺”的嗚咽抽泣聲匯合發出了大自然和諧之音。這聲音如歌如泣,委宛低沉,迴腸盪氣。
時至中場小憩,孝家服務小組端來茶水、香菸、糖果等供大家休息享用。休息期間有個精彩的“中場節目”要表演。意在調節人們緊張疲勞的情緒,多為竟技類表演。一般節目有:舉重、摔跤、跨越、扳手勁、鑽火圈等項目。會場裡熱血沸騰,精彩異常,又把舞會推向新的高潮。孝家子孫被眼前的熱烈場面融化了,陣陣歡呼聲帶走了喪家哀傷情思,變淚水為笑臉,化悲痛為力量,節哀順便,儘快投入生產、生活中。這也許是布依族古人為安慰喪家而創作弔喪舞的傑作吧。
弔喪舞為滿足赴喪青年男女需要,往往從當天晚間開始持續至次日破曉前結束,一般為六個小時以上。弔喪舞閉幕時,又由“儺公”宣讀喪文倒幡,弔喪舞會正式結束。
從弔喪舞的藝術發展史看,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聰明與智慧的結晶,場面之大,參與人數之多是舞蹈史上罕見的。
為弘揚弔喪舞文化,近幾年來荔波縣駕歐國小曾多次深入民間蒐集相關資料,並整理成由二十多人組成的校園舞蹈隊,在附近村寨巡迴示範表演。當該舞蹈在2006年全縣中國小第四屆藝術評比的舞台上亮相時,當即得到觀眾與評審的好評,並獲三等獎的好成績。此後,該校又經過藝術創編與升華,把零碎的古人藝術人文地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的校園文化,且參與人數不斷增加。到“兩基”國檢前夕,舞蹈規模已發展到全校師生三百多人律動的大型校園集體舞。此活動曾引起社會民眾與各級領導的極大關注,並前來觀看指導。學校通常在活動開幕、慶典、課餘等時間表演,既有民族風格,又有藝術特色。
荔波縣布依族民間的“做橋”也十分流行和隆重,改革開放前基本上每一個布依族人都要經過“做橋”這一關。有的地方叫“還願橋”,又稱還願儺戲。即向天尊聖母許願“求花保子”,祈禱聖母保佑夫妻生兒育女,一生平安,然後擇吉日良辰酬謝聖母,還恩了願,所以要舉行“還願橋”民間習俗活動。
“還願橋”來源於古代的儺祭、民俗祭祀,每次舉行的時間一般為1至3天或1至5天。還願橋儺戲分為戲壇內和壇外活動,壇師(男性)一般為2至4人或2至8人。祭壇分別掛上萬歲天尊聖母、花林、托生、六喬、三元、社王、六官等神像畫案,代表布依族信奉的神仙。儺戲演唱書為24冊,以天尊聖母為主要題材,認為她是天下人類的母親,她能保護人類不受牛鬼蛇神、洪水野獸的侵害,她是人類繁衍、子孫幸福生活的源泉。她是儺書中人類第一個保護神,是在布依儺戲中最受崇敬的女神,從歷史角度觀察她應該是布依族遠古時代母系社會以女性為尊的體現。
據荔波布依族文化傳承人、聯山灣布依儺師莫炳剛介紹,祖先保留下來的“布依經書”和“布依儺書”,是世代傳承布依儺師運用布依古文字記錄並全部用布依語言朗讀來開展儺戲活動的書籍,布依族人稱這些典籍為“摩經”和“還願過橋書”。布依儺書是布依族古文字的載體,是歷史、民俗、民間宗教和原始戲劇的綜合體,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基因,是研究布依族哲學思想、宗教信仰、倫理道德、思維方式的珍貴資料,對揭開布依族族群心理,了解布依族農耕文化和世界觀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文章來源:中國航空旅遊網莫雄亮柏仕紅
中國航空旅遊網(www.cnair.com)原文:http://news.cnair.com/c/201006/23905.html
相關詞條
-
儺戲
儺戲,中國戲曲劇種,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取民間歌舞、戲劇而形成的一種戲曲形式。 儺戲起源於商周時期的方相氏驅儺活動,漢代以後,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濃厚娛...
劇種簡史 分布區域 傳統劇目 戲曲音樂 表演藝術 -
布依族儺戲
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會的“儺祭”、“儺舞”,即先民們戴著神和猛獸的面具舞蹈,旨在驅邪酬神、消災祈神於這種祭祀歌舞儀式的綜合藝術。
條目名稱 起源介紹 其它資料 -
莫雄亮
”基地》《瑤山極貧區建起旅遊點》《荔波布依族孩子領到香港獎學金》《操作失誤...國小任教、1993年荔波縣委宣傳部任通訊幹事、1995年荔波縣委組織部任辦公室主任、1998年荔波縣委宣傳部任副部長、1999年荔波縣文化體育局...
工作簡歷 社會兼職 文藝成果 榮譽稱號 發表作品 -
布依族舞蹈
布依族民間舞蹈都來自生活,主要以生產勞動和民族習俗為題材。反映生產勞動的有織布舞、舂碓舞、響篙舞、生產舞、豐收舞、粑棒舞、刷把舞等;反映民族習俗的有花包...
織布舞 銅鼓刷把舞 鼓礱 花包舞 龍燈舞 -
荔波聯山灣鄉村旅遊區
荔波聯山灣鄉村旅遊區位於貴州省荔波縣駕歐鄉,是依山傍水式的布依族群居區,以聞名天下的小七孔景區和大七孔景區為依託,以山秀水美的鄉村田園風光和布依族農耕文...
景區簡介 傳說故事 民族薈萃 交通指南 門票預訂注意事項 -
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IV-139 上黨二簧 山西省晉城市城區 1102 IV-140 醒感戲 浙江省... 淳安三角戲 浙江省淳安縣 1105 IV-143 嗨子戲 安徽省阜南縣...河戲 江西省星子縣 1108 IV-146 鷓鴣戲 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
名錄介紹 名錄名單 擴展項目名錄 -
安谷鄉
是在平地演出,不搭戲台,所以稱為地戲。民間傳說布依族演地戲是向其他民族學來...等刺繡方法。 木雕:布依族木雕藝術久負盛名,最有名的是安順縣的木刻地戲、儺戲面具。面具以丁香木或者白楊木為材料,將圓木對半破開,用半圓弧形作刻...
鄉鎮概況 領導班子 特色產業 地方特產 文化特點 -
多彩貴州風
布依族女子群舞《媽媽歌》:吱吱的紡車旁,是媽媽的搖籃曲在輕輕的流淌,轉動...
基本概述 演出活動 媒體聚焦 演出內容 建設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