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作品
作者簡介
穆索爾斯基,1839年3月21日生於托羅別茨縣卡列沃村。他主張音樂必須反映現實,表現人民的精神面貌。其作品具有民族性和獨創性。1863年返回聖彼得堡,進一步受到了以H.r. 車爾尼雪夫斯基為代表的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經歷了深刻的思想轉變,形成了進步的世界觀與藝術觀。他的民主思想傾向和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充分體現在他的作品中。他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均產生在這個時期。1881年3月28日卒於聖彼得堡。,他是俄國 民族樂派著名組織“ 強力集團”里的一員,也是創作作品較多的一位。他比較著名的作品有歌劇《鮑里斯戈杜諾夫》、 交響音畫《荒山之夜》、 鋼琴套曲《圖畫展覽會》等。曲目介紹
《荒山之夜》not完成於1867年,取材於俄羅斯民間神話傳奇。穆索爾斯基去世後,由 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於1886年整理並配器。作者在原稿上有一段文字描述:來自地下深處非人類的轟鳴。黑暗幽靈的出現,以及隨後黑暗之神的登場。對黑暗之神的讚頌和陰間的祭奠,狂歡作樂。在狂歡作樂最熱鬧時,遠方傳來鄉村教堂的鐘聲,這聲音驅散了黑暗幽靈。破曉。這是作曲家對俄羅斯神話傳說的自由發揮。
樂曲以快板速度為主題,表現了狂歡之夜的情緒,直到結尾處,表現破曉(豎琴的出現是全曲的轉折)之後的平靜才把速度放緩,樂曲開始於d小調,結束在D大調上。樂曲開始由第一、第二小提琴引領弦樂組以極低的音量演奏的急速三連音,起初聲音微弱隨後迅速提高,在弦樂飛速的行進後,木管、銅管樂器組先後加入,不協和的小二、增四、大七度以及複音程等多次出現,勾畫出荒山之巔群魔亂舞的瘋狂場景。群魔的出場是為黑暗之王“車爾諾包格”現身所做的鋪墊,長號與大號在低音聲部的齊奏演繹出威嚴而低沉的鏇律。這是一個具有宣敘調一樣悠長的鏇律線條。在這一鏇律出現後,馬上出現樂隊齊奏,並升高半音模仿前段鏇律,增強了音樂的戲劇性。樂曲逐漸加強力度,並在原本快板的速度上又加快了一些,整首樂曲到達激烈的高潮,狂歡進入了癲狂的階段,仿佛一個個幽靈在空中飛舞、騎著掃帚的女巫呼嘯而過……突然,遠處傳來微弱而清脆的鐘聲,天已漸漸破曉,牧歌一樣的鏇律預示著熟睡的農民已經甦醒,這段純樸的鏇律與前面戲劇性的音樂形成鮮明的對比,再也聽不到狂歡的喧鬧,群妖悄悄溜走,樂曲也在這樣的平靜安寧中結束。
《荒山之夜》是 交響音畫作品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各種樂器色彩鮮明,在作品中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配器所帶來的不同音色對比,是一部長演不衰的經典之作。
動畫作品
基本資料
導演: 亞歷山大·阿雷克塞耶夫Alexander Alexeieff / Claire Parker
製片國家:法國
上映日期: 1933
語言: 法語
又名: Night on Bald Mountain
imdb連結: tt0024721
獲獎情況
2006年6月在Annecy國際動畫電影節上評選出的“動畫的世紀·100部作品”第七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