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紫關府台衙門

荊紫關府台衙門

荊紫關府台衙門,坐落於荊紫關古鎮明清古街南段,永安城裡。荊紫關北通南都長安,南達江漢平原。”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各自為政,不便管理。是歷代不可忽視的地方。

簡介

荊紫關府台衙門荊紫關府台衙門

荊紫關府台衙門,坐落於荊紫關古鎮明清古街南段,永安城裡!現在暫時由淅川四高(河南大學荊紫關附屬高級中學)暫時用為學校。

建築風格

荊紫關北通南都長安,南達江漢平原。”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各自為政,不便管理。
明成化十年,荊紫關設有巡檢司,營千總鎮守。清時,設定副將都司。清嘉慶七年,設協鎮都督府(從二品,位高於淅川縣衙),清道光十二年,先由南陽府水利同知遷往駐防,後又設立分防縣丞,派一些特殊身份的政府官員來管理。當時在這裡建了大規模宏大規格較高的衙門,有東西城樓,花城門,擊鼓樓,奎(kui)星閣,大堂,二堂,審衙,兵營等多項建築。

荊紫關 府台衙門
壁畫

占地面積百餘畝的衙門,戒備森嚴,讓人怵(chu)目驚心,除了兵營的房舍建築一般,其他各類建築都是高牆闊背,檐頂豪華。隨處可見,雕刻繪畫,顯現著古代建築獨特的藝術風格。

至今其中的大門樓,審衙,廂房等建築仍然保持完好。該地土壤肥沃,適宜樹木生長,昔日古木森立,目前僅留一棵高三丈,三人合抱的古皂角樹了,具有珍貴的價值。府台衙門的外圍是一條渠,而西周時期的古城永安城遺址也是臨渠而建,城牆長約百丈,寬約丈條,尚且仍然能看出遺蹟!

史書記載

永安城的歷史
1、明朝嘉靖43年,甲子秋八月成書的的《鄧州志》中,記載了淅川有城堡的地方為:順陽堡,馬鐙堡,白亭堡,荊紫堡城(詳見明朝地圖)是以,證明荊紫關城最遲在明朝已有了。
2、《大清統一志》中記載:荊紫口關,在淅川縣西北一百三十里,有土城,周二里。金正大八年,武仙由荊紫口會鄧州軍。從軍事意義上講,作為金朝元帥的武仙,率士兵萬人駐地,當地有城堡。武仙從荊子口到鄧州後,因糧餉不繼,重新沿江而上返回荊紫口,可見,當時荊子口不僅是軍事要隘,而且是比較富足的。
3、《清嘉慶重修大清統一志》記載:荊子關(已去口字),在淅川縣西北百三十里,有土城,周二里……今名荊子關,是副將駐地,肯定了地城的存在,也就是說清朝以前就存在了。否則,清朝統治……就會寫為清某年某月建,以宣揚其政績。
4、清代設荊紫關協設副將,荊紫關協下設盧氏營。協將領處駐土城內,稱副將衙門。荊紫關擔挑賣繩人,在盧氏老界嶺親眼見到一塊石碑,上刻“荊紫關界”證實荊紫關協營到盧氏。
5、《清史稿》(趙爾龔等撰)卷117,志92,職官四,記有:“河南……總兵三人;南陽鎮,河北鎮俱愛新覺羅福臨六年置,歸德鎮鹹豐八年置……副將二人;荊紫兵,縣丞駐。”《清史稿》卷131、志106兵:南陽鎮總兵統轄鎮標二營,兼協荊紫關、信陽兩協……荊紫關協盧氏營……。《華東續存》(清朝廷中記錄全國大事的著作)“嘉慶八年五月丁已增設河南荊紫關千總二,把總三,載馬兵四十名,改設守兵。”“嘉慶****五月己酉(you)改為河南協副將歸南陽總兵兼轄。
6、《續河南通志》南鎮兵制。鎮守南總兵官一員,駐紮南陽府。標下右營遊記:愛新覺羅弘曆二年為張燦,八年神元吉,十六年宋和貴,二十六年福勒渾,三十一年扎漢泰。南鎮右營中軍守備;愛新覺羅弘曆四年為李鳳信十年張尚德,十一年許泰,十七年馬一元,二十七年陳元魁。全世英來鴻楊永春輯錄1,西城門於同治二年重新碑誌為“永安”二字。2,東城門於光緒十年重修,碑誌為“旭光”二字,黃書誠監修。3,石頭城(即磚城)東西長213米,南北254米。4,城高8米,城厚10米,城壕寬(即護城河)5米。5,修城用石在烏紗帽之下。6,土城東西長264米和190米,南北長401米,周長1330米,兩城合計2264米,7,土城有三個城門,南城門,大東門,小西門,8,南城門外有校場60畝,跑馬道5畝,9,磚城內有一喊冤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