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
葉柄果梗也可受害變黑乾枯。根部染病後變黑腐爛,輕則地上部萎蔫,重則全株枯死。
病原
病原形態特徵
Pythium ultimum Trow.稱終極腐霉。藻物界、卵菌門、卵菌綱、腐霉目、腐霉科、腐霉屬真菌。菌絲髮達,有分枝,無分隔。
在CMA上菌落無特殊形狀,在PCA上呈放射狀,主菌絲寬6.2微米,孢子囊球形或近球形,多間生,個別頂生或切生,大小19~24微米;藏卵器球形,光滑多頂生,個別間生,大小20~23微米;雄器1~3個,多為1個,呈囊狀彎曲,典型同絲生,無柄緊挨藏卵器,少數異絲生具柄,大小9.2~12.3×5.5~7.7微米;卵孢子球形、大小16~19微米,內含貯物球,折光體各1個。
病原生理特性
菌絲生長適溫32℃,最高36~40℃,最低4℃。終極腐霉能侵染150多種經濟植物,引致猝倒、根腐、枯萎、爛果等病害。
浸染循環
腐黴菌廣布各地,存在於土壤、糞肥及植物病殘體中,並可在土壤中長期存活。病苗、病土、病果和田間流水都可進行傳播。
發病因素
(1)連作地、前茬病重、土壤存菌多;或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或土質黏重,土壤偏酸易發病。
(2)栽培過密,株、行間郁敝;氮肥施用過多,植株過嫩,蟲傷多的易發病。
(3)種苗、土壤帶菌,或有機肥沒有充分腐熟帶菌易發病,草莓漿果成熟期遇有高溫多雨容易侵染,引致腐黴菌爛果病。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移栽前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源和蟲源。
(2)合理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3)選用生長勢強,坐果率高,耐寒、耐蔭、抗灰霉病、病毒病、白粉病、芽枯病等的抗病品種,母株應選擇品種純正、生長健壯、根系發達的無病種苗。
(4)移栽前3天,噴施一次防病治蟲的混合藥劑,帶土移栽、帶藥移栽,移栽時汰除病、弱苗,這是防治病蟲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5)幼苗蓋墒前噴施一次防病治蟲的混合藥劑,結合苗情,如果生長勢弱,可加入0.3%的尿素。
(6)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高畦栽培,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因為很多病害都是高濕引起的,要注意。
(7)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在移栽前穴施或溝施防病治蟲的藥土。
(8)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施用的有機肥不得含有本科作物病殘體。
(9)採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於減輕病害。。
(10)地膜覆蓋栽培,可防治土中病菌危害地上部植株。
(11)及時防治害蟲,減少植株傷口,減少病菌傳播途徑;發病時及時清除病葉、病株,並帶出田外燒毀,病穴施藥或生石灰。
(12)高溫乾旱時應科學灌水,以提高田間濕度,減輕蚜蟲、灰飛虱危害與傳毒。嚴禁連續灌水和大水漫灌。澆水時防止水滴濺起,是防止該病的重要措施。
(13)大棚栽培的,在移栽或育苗整地前以及收穫後,徹底清除病殘落葉,對棚膜、土壤及牆壁以及架材等表面噴藥,進行消毒滅菌,並適當放風排濕。
(14)大棚栽培的可在夏季休閒期,棚內灌水,地面蓋上地膜,閉棚幾日,利用高溫滅菌;
發病時噴施
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15%莊園樂水劑200倍液
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72.2%普力克水劑400倍液
15%惡霉靈(土菌消)水劑450倍液
10%雙效靈水劑3000倍液(嚴格控制濃度,否則易產生藥害)
連續防治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