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
主要為果實,也侵害葉片和葉柄。發病多從花期開始,病菌最初從將開敗的花或較衰弱的部位侵染,使花呈淺褐色壞死腐爛,產生灰色霉層。葉多從基部老黃葉邊緣侵入,形成“V”字形黃褐色斑,或沿花瓣掉落的部位侵染,形成近圓形壞死斑,其上有不甚明顯的輪紋,上生較稀疏灰霉。果實染病多從殘留的花瓣或靠近或接觸地面的部位開始,也可從早期與病殘組織接觸的部位侵入,初呈水漬狀灰褐色壞死,隨後顏色變深,果實腐爛,表面產生濃密的灰色霉層。葉柄發病,呈淺褐色壞死、乾縮,其上產生稀疏灰霉。
病原
病菌孢子梗數根叢生,褐色,有隔膜,頂端呈1~2次分枝,頂端密生小柄,大小為1452.5~3168.2微米×8.5~11.5微米。分生孢子橢圓形至圓形,單細胞,近無色,大小4.2~10.5微米×3.5~7.5微米。有時產生菌核。
發病特點
病菌以菌絲體、分生孢子隨病殘體或菌核在土壤內越冬。通過氣流、澆水或農事活動傳播。溫度0~35℃,相對濕度80%以上均可發病,以溫度0~25℃、濕度90%以上,或植株表面有積水適宜發病。空氣濕度高,或澆水後逢雨天或地勢低洼積水等,特別有利此病的發生與發展。另據調查,平畦種植或臥栽蓋膜種植病害嚴重;高壟、地膜栽培病害輕。
防治方法
(1)收穫後徹底清除病殘落葉
移栽或育苗整地前對棚膜、土壤及牆壁等表面噴霧,進行消毒滅菌,並配合噴施新高脂膜增強藥效。
(2)採用高壟地膜覆蓋或滴灌節水栽培
選用紫外線阻斷膜抑制菌核萌發。開花前期、開花坐果期和澆水前噴藥防治,促進果實發育,重點保花保果,協調營養平衡,防治草莓畸形發生,使草莓豐產優質,澆水後加大放風量。使用霉止70---100倍液進行噴霧。(3)發病處理方法一旦發病,應及時小心地將病葉、病花、病果等摘除,放塑膠袋內帶棚、室外妥善處理。發病後應適當提高管理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