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隼

茶隼

紅隼[sǔn](學名:Falco tinnunculus)是隼科的小型猛禽之一。喙較短,先端兩側有齒突,基部不被蠟膜或須狀羽;鼻孔圓形,自鼻孔向內可見一柱狀骨棍;翅長而狹尖,扇翅節奏較快;尾較細長。飛行快速,善於在空中振翅懸停觀察並伺機捕捉獵物。常見棲息于山地和曠野中,多單個或成對活動,飛行較高。以獵食時有翱翔習性而著名。吃大型昆蟲、小型鳥類、青蛙、蜥蜴以及小哺乳動物。呈現兩性色型差異,雄鳥的顏色更鮮艷。分布範圍很廣,非洲、古北界、印度及中國;越冬於菲律賓及東南亞。甚常見留鳥及季候鳥,除乾旱沙漠外遍及各地。是比利時的國鳥。 註:名片圖網址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紅隼 紅隼

紅隼雄鳥頭頂、頭側、後頸、頸側藍灰色,具纖細的黑色羽乾紋;前額、眼先和細窄的眉紋棕白色。背、肩和翅上覆羽磚紅色,具分布較為稀疏的近似三角形的黑色斑塊;腰和尾上覆羽藍灰色,具纖細的暗灰褐色羽乾紋。尾藍灰色,具寬闊的黑色次端斑和窄的白色端斑;翅初級覆羽和飛羽黑褐色,具淡灰褐色端緣;初級飛羽內翈具白色橫斑,並微綴褐色斑紋;三級飛羽磚紅色,眼下有一寬的黑色縱紋沿口角垂直向下。頦、喉乳白色或棕白色,胸、腹和兩脅棕黃色或乳黃色,胸和上腹綴黑褐色細縱紋,下腹和兩脅具黑褐色矢狀或滴狀斑,覆腿羽和尾下覆羽淺棕色或棕白色,尾羽下面銀灰色,翅下覆羽和腋羽皮黃白色或淡黃褐色,具褐色點狀橫斑,飛羽下面白色,密被黑色橫斑。

雌鳥上體棕紅色,頭頂至後頸以及頸側具細密的黑褐色羽乾紋;背到尾上覆羽具粗著的黑褐色橫斑;尾亦為棕紅色,具9~12道黑色橫斑和寬的黑色次端斑與棕黃白色尖端;翅上覆羽與背同為棕黃色,初級覆羽和飛羽黑褐色,具窄的棕紅色端斑;飛羽內翈具白色橫斑,並微綴棕色;臉頰部和眼下口角髭紋黑褐色。下體乳黃色微沾棕色,胸、腹和兩脅具黑褐色縱紋,覆腿羽和尾下覆羽乳白色,翅下覆羽和腋羽淡棕黃色,密被黑褐色斑點,飛羽和尾羽下面灰白色,密被黑褐色橫斑。

幼鳥似雌鳥,但上體斑紋較粗著,鼻子與眼眶裸露部分呈灰藍色。

虹膜暗褐色,嘴藍灰色,先端黑色,基部黃色,蠟膜和眼瞼黃色,腳、趾深黃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173~240g,♀180~335g;體長♂316~340mm,♀305~360mm;嘴峰♂14~15mm,♀14~15mm;翅♂238~252mm,♀234~269mm;尾♂161~183mm,♀152~184mm;跗蹠♂37~42mm,♀33~43mm。

(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于山地森林、森林苔原、低山丘陵、草原、曠野、森林平原、山區植物稀疏的混合林、開墾耕地、曠野灌叢草地、林緣、林間空地、疏林和有稀疏樹木生長的曠野、河谷和農田地區。

生活習性

中國北部繁殖的種群為夏候鳥,南部繁殖種群為留鳥。春季3月中旬至4月中旬陸續遷到北方繁殖地,10月初至10月末遷離繁殖地。遷徙時常集成小群,特別是秋季。飛翔時兩翅快速地扇動,偶爾進行短暫的滑翔。棲息時多棲於空曠地區孤立的高樹梢上或電線桿上。平常喜歡單獨活動,尤以傍晚時最為活躍。飛翔力強,喜逆風飛翔,可快速振翅停於空中。視力敏捷,取食迅速,見地面有食物時便迅速俯衝捕捉,也可在空中捕取小型鳥類和蜻蜓等。

野生紅隼食譜中有老鼠、雀形目鳥類、蛙、蜥蜴、松鼠、蛇等小型脊椎動物,也吃蝗蟲、蚱蜢、蟋蟀等昆蟲,育雛期也會到村莊獵食家禽的幼雛。紅隼的食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田鼠,堪稱猛禽中的捕鼠高手。

野外的紅隼主食田鼠,而田鼠很多時候都藏在濃密的草叢中不易察覺,這就顯現出紅隼的捕獵本領了。紅隼很少像燕隼和游隼那般疾速振翅飛行,更多時候是在低空緩慢扇動翅膀悠然滑翔,但是卻有如蜂鳥一般振翅懸停的能力;紅隼的眼球較其他隼類和猛禽要小,但是卻有其他猛禽沒有的功能——能看見紫外光。紅隼就靠著這兩個技能,在田鼠經常出沒的田野上空振翅懸停,觀察尋找田鼠行進時在路上留下的尿液反射的紫外光,進而找出田鼠的藏身之處。一旦鎖定目標,則收攏雙翅俯衝而下直撲獵物,然後再從地面上突然飛起,迅速升上高空。

叫聲:刺耳高叫聲 ak yak yak yak yak。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

紅隼分布圖 紅隼分布圖

分布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安哥拉、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貝寧、不丹、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波札那、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蒲隆地、高棉、喀麥隆、維德角、中非共和國、查德、中國、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象牙海岸、克羅地亞、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地、埃及、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法羅群島、芬蘭、法國、加彭、甘比亞喬治亞、德國、加納、直布羅陀、希臘、關島、幾內亞、幾內亞比索、香港、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肯亞、韓國、朝鮮、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脫維亞、黎巴嫩、賴索托、賴比瑞亞、利比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共和國、馬拉威、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里、馬爾他、茅利塔尼亞、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荷蘭、尼日、奈及利亞、北馬里亞納群島、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菲律賓、波蘭、葡萄牙、卡達、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盧安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獅子山、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史瓦濟蘭、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多哥、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美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西撒哈拉、葉門、尚比亞、辛巴威。

旅鳥:百慕達、巴西、汶萊、加拿大、法屬蓋亞那、格陵蘭島、冰島、印度尼西亞、馬提尼克島、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美國。

中國分布

中國主要分布省份: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台灣、香港。

分布在以下保護區:升金湖、天堂寨、松山(北京)、武夷山(福建)、內伶仃島—福田、南嶺、豫北黃河故道濕地、雪嶺雲杉、托木爾峰、鼎湖山、大明山、大瑤山水源林(廣西)、防城金花茶、赤水桫欏、麻陽河、草海、習水、佛頂山(石阡)、梵淨山、茂蘭、尖峰嶺、壩王嶺(昌江、白沙)、董寨鳥類、濟源獼猴、雞公山、寶天曼(內鄉)、洪河、涼水、興凱湖、後河、莽山、莫莫格、長白山、大豐麋鹿、鄱陽湖、武夷山(江西)、井岡山、鴨綠江口濱海濕地、雙台河口、老禿頂子、白石砬子、白芨灘、六盤山(寧夏)、青海湖鳥島、榮成天鵝湖、天龍山、龐泉溝、蘆芽山、五鹿山、靈空山、綿山、歷山、太白山、臥龍、金佛山、芒康滇金絲猴、奇台荒漠草原類草地、天池(新疆)、阿爾金山、甘家湖梭梭林、塔什庫爾乾野生動物、石林(雲南)、哀牢山、蒼山洱海、珠江源頭、大圍山(雲南省屏邊縣)、金平分水嶺、白馬雪山(雲南)、銅壁關、清涼峰、天目山(浙江)、古田山、瓦屋山、衡水湖濕地和鳥類、賽罕烏拉、朱家山、安溪雲山、小溪、黃河三角洲、額濟納胡楊林、羅布泊。

分布在以下山脈湖泊:阿爾金山、長白山、中條山、大別山、崑崙山—西段、五指山、天目山、太行山、清涼峰、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阿爾泰山山地、帕米爾高原、伏牛山、青海湖、準噶爾西部山地、北部天山山地、伊犁谷地、尤爾都斯盆地、南部天山山地、東部天山山地、諾敏戈壁丘陵、東疆戈壁丘陵、塔河上游平原、塔河中下游平原、羅布泊低地、崑崙山北麓平原、西崑侖山山地、東崑崙阿爾金山山地、阿拉爾、塔里木河流域、木扎特河流域、艾里克湖、哈巴河、烏倫古湖、柴窩堡湖、阿爾泰、額爾齊斯河流域、北屯、布爾根河流域、芨芨湖、羅布泊地區、那拉提、木吉、烏魯克恰提、沁城、口門子、三塘湖、康蘇、達坂城。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於懸崖、山坡岩石縫隙、土洞、樹洞和喜鵲、烏鴉以及其他鳥類在樹上的舊巢中。巢較簡陋,由枯枝構成,內墊有草莖、落葉和羽毛。每窩產卵通常4~5枚,偶爾有多至8枚和少至3枚的,通常每隔1天或2天產1枚卵。如果巢卵被破壞,通常要產補償性的一窩,但產卵量明顯減少,通常為2~3枚。卵白色或赭色、密被有紅褐色斑,有的僅在鈍端被有少許紅褐色斑,卵的大小為36~42mm×29~33mm,平均38.6mm×30.9mm,重16~23g。孵卵主要由雌鳥承擔,雄鳥偶爾亦替換雌鳥孵卵,孵化期28~30天。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體重僅13~14g,全身被有細薄的白色絨羽,10天后變為淡灰色絨羽。雛鳥由雌雄親鳥共同餵養,經過30天左右,雛鳥才能離巢。

求偶 求偶
卵
孵卵 孵卵
雛鳥 雛鳥
呵護 呵護
餵雛 餵雛
巢穴中的紅隼 巢穴中的紅隼
幼鳥 幼鳥

註:紅隼繁殖圖冊網址

亞種分化

紅隼(11亞種)
 中文名稱拉丁學名
1. 紅隼南維德角群島亞種 Falco tinnunculus alexandri
2. 紅隼索科特亞種 Falco tinnunculus archerii
3. 紅隼馬德拉亞種 Falco tinnunculus canariensis
4. 紅隼加拉利亞種 Falco tinnunculus dacotiae
5. 紅隼普通亞種 Falco tinnunculus interstinctus
6. 紅隼北維德角群島亞種 Falco tinnunculus neglectus
7. 紅隼印度亞種 Falco tinnunculus objurgatus
8. 紅隼中非亞種 Falco tinnunculus rufescens
9. 紅隼阿拉伯亞種 Falco tinnunculus rupicolaeformis
10. 紅隼南非亞種 Falco tinnunculus rupicolus
11. 紅隼指名亞種 Falco tinnunculus tinnunculus

城市生活狀態

紅隼是常見的城市鳥類。

紅隼( Falco tinnunculus),隼形目隼科隼屬,體長約34cm,在猛禽里屬於小型猛禽,雌鳥明顯比雄鳥大一圈(對於所有猛禽而言,雌鳥都比雄鳥要大)。臉頰上有顯眼的黑色條紋,是紅隼以及其他一些隼的共有特徵;背部和翅膀的磚紅色上點綴著黑色斑點是這個種明顯的識別特徵;飛羽黑色,翼下雖然不紅但也有黑色斑點;腹下淡黃色點綴著黑色縱紋;尾羽灰色,有著寬闊的黑色次端斑,在展開時尤為顯眼。成年雄鳥頭部呈鮮艷的灰藍色,而成年雌鳥和幼鳥的頭部則為紅褐色,被細密黑褐色羽乾。

紅隼廣泛分布於中國,是中國東部地區城市最常見的猛禽之一,為留鳥或季候鳥。在野外通常活動於開闊的原野或山區懸崖附近。

紅隼在城市中繁殖時,喜歡在高樓處選取可避風擋雨的空地處築巢,它們自己築的巢相當簡陋,有時幾乎沒有巢材,就直接在樓頂靠牆的地上產卵,也有利用高樓陽台上廢置的花盆當作巢穴的。偶爾也搶喜鵲和烏鴉的巢或者用他們的舊巢。在野外它們傾向於在沒有濃密樹木遮擋的裸露石灰崖壁上的洞裡築巢,澳洲紅隼則喜歡在樹洞中築巢。

紅隼一窩一般下3~6枚卵,一般來說沒法全都養活到出巢,有的甚至全軍覆沒。孵卵全靠雌鳥,雄鳥在附近守衛。雛鳥孵化以後則靠父母雙親共同捕獵餵養。大多數小紅隼都在兩歲之前死掉了,能夠平安活過一歲的只有一小半。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註:紅隼圖冊網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