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害症狀
病勢的發展較為緩慢,先是表現樹勢衰弱,葉片變小,黃化,常提前開花結果。輕度發病的茶樹仍可萌發新梢,
但對夾葉多,嚴重時,新梢可以停止抽生。病株的細根上產生長形水浸狀的小病斑,病斑黃色後轉呈褐色至黑色,逐漸縱向擴大並癒合成大斑。壞死斑可朝橫向發展,最後包圍整個病根,似環狀剝皮。壞死斑開始僅限於表皮,略向皮層擴展,輕度發病的茶樹根部可形成不定根而逐漸恢復,但嚴重發病的根部常易於遭受次生性根腐病,加重發病程度,甚至全株死亡。病原形態特徵
Pratylenchus spp. 屬線蟲綱、側尾腺口亞綱、墊刃目、墊刃科、短體線蟲屬,雌蟲和雄蟲均成典型的蠕蟲型,雌蟲僅有1個卵巢,吻針短,口唇低圓、扁平,中食道部球形或紡錘形,後食道部肥大呈耳朵狀,腸的前端伸入後食道部。
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危害對象 : | 茶樹等多種植物。 |
分布 : | 台灣、浙江省。 |
侵染循環 : | 以卵、幼蟲和成蟲在茶樹病根或土壤中越冬。 |
發病條件 : | 土壤濕度多大易於病害的發生。 |
危害部位 : | 全株。 |
防治方法
1.促使茶樹樹勢健壯,有利於提高對線蟲的耐病性。
2.化學防治可使土壤中線蟲的數量減少,但效果往往不能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