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油臘肉

茶油臘肉名稱源於其製作工藝,將臘肉浸泡在茶油缸中,歷經時日待茶油沁入臘肉,臘肉便兼有了茶油的部分優點。 古籍上曾有"將臘肉浸於茶油缸中,可經年不壞"的記載。 近代極少有製作茶油臘肉的痕跡,僅在湖南婁底和邵陽地區零星存在,主要存在於漣水流域,以漣水船幫為主。解放後由於漣水興修水利無法行船,船幫沒落,加之解放初期大躍進及之後文革影響,茶油臘肉基本絕跡。 2010年後漣源船幫易氏嘗試恢復古法製作茶油臘肉。

分布區域及地理環境:

茶油臘肉曾廣泛存在漣水河畔,甚至更廣泛的區域,目前已經無法考證,到民國時期,有據可查的主要分布在石馬山鎮石門村和附近群英群雄村少量在漣水下游的湖泉、渡頭塘等地。因為產茶油,渡頭塘聶家也長期製作茶油臘肉,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斷。茶油臘肉的起源無從考證,但從掌握的資料來看,茶油臘肉的出名是由於當時沿漣水河的水運。

歷史淵源:

相傳乾隆年間,就有石門聚英堂易氏先祖製作茶油臘肉,後傳至盛主公曾孫易新瑚,及重孫易修林,是目前可以考證並確認的。當年易新瑚率漣源船隊沿漣水經營水運,茶油臘肉因為便於保存和攜帶,是當時船員(縴夫)僅有的葷菜。因為茶油臘肉有極為奇特的香味,漣水至湘江沿線都曾有過“漣源號子響茶油臘肉香”一說。

茶油長期浸泡的臘肉切薄片呈半透明狀,以五花臘肉為上品。其中又以“五花三層一寸半斤,兩肋四片六重八兩”為極品。五花指的是五花肉,三層的意思是肥肉和廋肉各三層相互夾疊,一寸指厚度一寸,半斤意思是每塊只取最好的半斤,兩肋是五花肉的位置取自兩肋,四片指兩肋的前後腿各取一片共四片,六重就是肥廋各三層共六重,古代採用十六兩為一斤所以半斤也就是八兩。取材極品,做工考究的五花臘肉經茶油浸泡之後,色香味俱全,外觀尤其驚艷,肥肉溫潤透明如玉,廋肉曾金紅色光澤,故又稱“半斤八兩金鑲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