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枝褐痣病

茶枝褐痣病,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 : Hysteropsis theae Hara 屬子囊菌亞門,腔菌綱,縫裂殼目,縫裂菌科,縫裂菌屬。

基本信息

中文病名 : 茶枝褐痣病

病原類別 : 真菌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 : Hysteropsis theae Hara 屬子囊菌亞門,腔菌綱,縫裂殼目,縫裂菌科,縫裂菌屬。

形態特徵 : 病原菌的子囊層表面觀察時成圓形或橢圓形,黑色至漆黑色,後期中央部開裂,裂口呈白色,子囊層直徑400~700μm,高130~150μm。子囊棍棒狀,長卵形至短圓筒形,頂端圓鈍,基部有小柄,有8個子囊孢子,在子囊內成2~3列不規則形排列。側絲與子囊等長,或略長,寬1~1.8μm。子囊孢子橢圓形至長卵形,兩端圓,內有多個油球,有4~6個分隔,大小18~23×6~7.5μm。

危害對象 : 茶樹。

危害部位:枝幹

分布 : 浙江、安徽省茶區。

侵染循環

病菌以子囊殼在病殘體上越冬。

發病條件

在陰濕的山地茶園發生較多,發生與樹勢有密切關係。

危害症狀

在枝幹表面形成淺紅褐色不規則形痣狀病斑,病斑逐漸擴大,相互癒合,有時將整個枝幹包圍,後期病斑成黑色,其上散生或聚生橢圓形至圓形小粒點,即病原菌的子座和子實體。

防治方法

在病害普遍發生的茶園,可以噴波爾多液防治本病的蔓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