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茶山鎮的歷史:茶山得名,因明朝中期以前,茶山一帶盛產茶葉,大部分居民住在大山以種茶為業,在奇美石一帶種茶萬餘畝,並在山腰建了一條街叫"橫街"(橫街現在已沒落),專門收購和銷售茶葉,故名茶山。
晉屬端溪縣,南北朝屬梁德羈糜縣,隋屬懷德羈糜縣,五代屬信義縣,宋後屬信宜縣。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茶山為信宜縣茶山甲。民國29年,為信宜縣三區茶山鄉。
1949年11月,為信宜縣四區茶山鄉;
1952年12月,為信宜縣第九區(後改為大樟區)的部分;
1957年1月為渤垌鄉;
1958年5月復為茶山鄉;
1958年秋屬懷鄉人民公社;
1961年6月,從懷鄉人民公社分出設渤垌、茶山兩個人民公社;
1963年冬,渤垌、茶山兩個人民公社合併為茶山人民公社;
1983年撤社建區為茶山區;
1986年冬改為茶山鄉;
1992年建制為茶山鎮。
地理環境
茶山鎮位於信宜市西北部山區,是革命老區。周邊南是該市洪冠鎮、西 是懷鄉鎮、硃砂鎮、東北是貴子鎮,總面積104平方公里。
現轄11個村委會,177條自然村,295個經濟合作社,人口約2.2萬人。距市區東鎮46公里。東南與洪冠鎮交界,南與懷鄉鎮接壤,西與旺沙鎮相連,北與貴子鎮毗鄰。
行政區劃
茶山鎮下轄村委會:茶山村、豐垌村、豐垌口村、灘垌村、周埇村、白木村、渤上村、渤中村、渤垌村、平田村、榕垌村。
自然資源
鎮內資源豐富。有山林11萬畝,林木蓄積量46萬立方米;礦產資源主要有金、鐵、錫、磷、瑩石、滑石、瓷土和花崗岩等十多種;工業有小水電、採礦、石料加工、食品及竹木器加工、農副產品加工等;
農業方面,該鎮是粵西地區最大的優質三華李生產基地之一,茂名市著名的李花觀賞聖地。
全鎮三華李4萬多畝,年產量1萬多噸。近年選育出的大果三華李單果重50克以上,在2000年全市單株評選中榮獲第一名。果品早熟早上市,碧紅剔透,肉脆汁甜,風味獨特。
經濟概況
茶山鎮山多地少,發展農業生產主要靠山。
茶山鎮是銀妃三華李產區之一,三華李果大肉脆,清甜可口。2000年市政府發動廣大幹部民眾、科技人員,開展了全市“十佳”優良單株評選活動,其中茶山有3株入圍,單株的單果重50g以上。截至2006年末,茶山鎮種植三華李面積近3.8萬畝,產量1萬噸,產值2000萬元,是“中國三華李產業龍頭縣(市)”產業基地之一。主栽品種:大蜜李、小蜜李、大雞麻李、從化三華李。茶山鎮所產的三華李通過扶曹村至北內村運往錢排圩銷售。三華李對肝病有較好的保養作用。唐代名醫孫思邈評價三華李時曾說:“肝病宜食之”。三華李中的維生素B12有促進血紅蛋白再生的作用,貧血者適度食用三華李對健康有益。
繼三華李成為茶山鎮農民的主要增收產業後,2005年在茶山鎮政府的大力推廣開始引進砂糖桔進行試點種植,直至2012年,茶山鎮砂糖桔平均種植數量已經超過十萬棵,還有逐年上升的趨向,繼而成為茶山鎮又一個特色經濟水果,大大的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且茶山的砂糖桔色澤桔紅鮮亮、果肉爽脆、汁多、無渣,味道獨特而著名。
茶山鎮還是信宜市松脂和生薑主產區,年產松脂1000多噸,生薑6000多噸。
另外,因為茶山山多,山上覆蓋以松樹為主的森林,來自深山的泉水、溪水適合養殖皖魚。大約在2010年以來,一批本地村民在茶山山谷、山溝修築了許多小山塘,並用茶山深山裡的泉水、溪水發展特色的氹仔魚 農業。
社會事業
茶山鎮鎮內設有中學2間,一間為茶山中學,位於茶山街道附近,另一間為茶山二中,位於渤垌村;茶山鎮村村有國小。
歷史文化
大肉姜
地處高寒山區的茶山民眾一直有種植大肉姜的習慣,由於茶山鎮的環境氣候適宜,土壤肥沃,大肉姜的種植歷史悠久,勤勞的民眾喜歡在旱田裡或水田邊種植大肉姜,茶山產的姜塊肥大、鮮嫩渣少、辣味適中,除本地銷售外,還大量銷往外地市場,深受歡迎。
風景名勝
榕垌國小
榕垌國小是榕垌地下黨活動遺址位於信宜市茶山鎮榕垌村榕垌國小,前身是榕秀中學,後改建為榕垌國小。
1944年,中共黨員楊立展回鄉後與黨員馮宗基、楊志平、丘壁堅、朱作彥到榕中、榕小任教,秘密開展革命革命活動。粵桂邊縱隊第五支隊聯絡員陸明章來茶山開展革命活動時,成立茶山地區黨支部,楊萬燊、黃源傳、楊敘慶任支部委員。支部以榕秀中學為據點,積極進行革命活動,在學校和農村先後發展黨員、游擊隊員數十人。黨員有黃權芳、吳承孚、鄺福基等,游擊小組有楊立浩、楊萬翠、楊蘭華、楊茂桂、韋家英、黃國柄、劉其昌等。同時,在亞鷯坪設立地下交通聯絡站,吸收發展楊慧敏、楊永生、楊天昊、楊活生等為中共黨員參加革命。
茶山鎮墟日歷史和渤垌墟
與信宜市很多地方鄉鎮的風俗一樣,茶山鎮一直都還保留著趕集(俗稱趁圩)的風俗。茶山圩(茶山街)位於黃華江上游支流茶山河的上源,形成於清末。圩期為每旬一、四、七日,即每月1、4、7、11、14、17、21、24、27日為茶山圩。茶山圩建立於茶山村,茶山鎮人民政府也駐此。
渤垌圩原在渤垌鹹水坪,後搬至渤垌合水壩,有店鋪數十間,圩期為每旬二、五、八日,也就是每個月的2、5、8、12、15、18、22、25、28日是渤垌墟日。當地農副產品集散地,是茶山鎮渤垌村委會駐地。有客車經過。圩的北面大嶺頭是宋朝初年瑤人採礦煉錫的地方。
李花節
三 華李花是茶山春天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貌如櫻花遠看如瓊枝掛雪,很具有觀賞性, 且將李花揉入胭脂水粉中還有很好的美容功效。集觀賞與美容於一身,每年春暖時節,萬畝李花競放,芬芳四溢,被譽為“南國香雪”,是廣東省遠近聞名的李花觀賞聖地。
2007年立春前後,茶山鎮委、鎮政府積極回響信宜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旅遊旺市”戰略,舉辦“信宜市首屆李花節”,以花為媒,款待八方遊客,大膽探索發展生態旅遊,成效顯著。07年李花節舉辦期間,前往該鎮觀賞李花的遊客多達15萬多人次,茶山以獨有的地理環境還有連綿起伏的山崗,種植最集中的三華李面積 ,所開放的花最燦爛獲得遠道而來的遊客以及驢友的一致好評,茶山也被廣大遊客譽為“南國香雪”之鄉。每年的春節前後,是賞李花的最好時節。
公和山
公和山又名公婆石,位於茶山鎮北面,原名公婆石,海拔1298米,兩峰對峙,如肩相倚如同夫妻相依,公婆石如此得名。西南北三面均懸崖峭壁,惟有東向有一線路可通山頂。清鹹豐年間,茶山鎮農民築堡於此,以防賊亂。堡築成後,命名為公利堡,後易名公和山。
著名人物
楊立展
信宜茶山鎮榕垌村人,1938年7月赴延安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7月在陝北公學學習,結業後到部隊工作,在晉東南戰鬥中犧牲。聽說至今還保留著:茶甌,是他的遺物,瓷甌銅墊,口徑10.3厘米,通高6厘米。其他事跡不詳(按廣東黨史廖蓋窿自傳,他當時是連指導員)晉東南就是大家看電視的十八集團軍或獨立團的據點,至於他是哪個團就沒資料了。
楊品琛
信宜茶山鎮周埇村人,1948年5月犧牲。曾在茶山鎮白木涼亭處立有紀念碑紀念,後在公路擴建以及方便中小學生紀念等原因,墳墓現搬遷到茶山鎮文昌廟牌坊附近公路邊。據年長老人回憶其人的首級當時和別的烈士首級被安排埋在某處地方,後因埋葬人死去等原因地點不詳。信宜革命文物保存有他用過的遺物——墨盒,面徑6.9厘米,通高3厘米。
覃大喜
茶山交通站長。1948年7月,國民黨信宜縣大隊“掃蕩”茶山鄉時,中共高州地委書記王國強設在茶山游擊區交通站的負責人覃大喜不幸被敵人逮捕,嚴刑拷打,要他供出遊擊隊員和交出他參加游擊隊的兒子覃華興,他寧死不肯招供,被敵人活活折磨死在獄中。
黃澤民
1893~1936年)男,廣東信宜茶山村人,少將軍銜。 據信宜縣誌記載:黃澤民青年時在茶山圩一間藥店當僱工,因受虐待而離開家鄉奔赴廣州。
1924年秋,在黃埔軍校當廚役,不久,任蔣介石的隨從廚工。 1925年10月,國民**軍第二次東征,10月26日,蔣介石指揮第三師進攻華陽,在羅經壩與陳炯明的林虎部激戰3晝夜,第三師潰退。東征軍總指揮部人馬已各自逃散。
當時,擔任警衛連連長的陳賡力勸蔣"趕快撤離,重整部隊再打過來"。此時離敵只一里多地,蔣嚇得雙腿發軟走不動。在陳賡指揮下,黃澤民把蔣介石背著脫險。 此後,黃澤民擔任蔣介石的侍從、侍從武官、侍從室少將組長。1936年12月病卒於南京。
楊萬祿
歷史: 懷鄉起義,是1927年12月15日在中國共產黨信宜縣委領導下舉行的。它是中共信宜縣委組織領導信宜人民,以革命武裝奪取政權的一次偉大革命實踐,是20世紀20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各地舉行的100多次武裝起義中的一次,在信宜乃至粵西地區的革命鬥爭史上,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
楊萬祿:茶山榕垌人。懷鄉起義75年了,參加起義健在的只剩下楊萬祿老人。當年他任起義突擊隊長,親自逮捕並親手槍斃反動區長周植盛,為懷鄉起義立下汗馬功勞,被譽為“在信宜對敵人實施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人”而載人青史。
楊萬祿是村中德高望重的老壽星,今年97歲(1908年7月22日出生),深受村民愛戴,村中大家都叫他“萬祿公”。 老人臉上有不少壽斑,身體十分消瘦,但耳不聾眼不蒙。因1997年不慎跌斷左腳,行走欠方便,靠拐杖慢行。
人口民族
總人口 | 18064 |
男 | 9362 |
女 | 8702 |
家庭戶戶數 | 5095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17955 |
家庭戶男 | 9285 |
家庭戶女 | 8670 |
0-14歲(總) | 6792 |
0-14歲男 | 3636 |
0-14歲女 | 3156 |
15-64歲(總) | 9536 |
15-64歲男 | 4892 |
15-64歲女 | 4644 |
65歲及以上(總) | 1736 |
65歲及以上男 | 834 |
65歲及以上女 | 902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16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