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處 《藥性論》
拼音名 Huí Xiānɡ Jīnɡ Yè
別名 茴香菜(《千金·食治》),草蘹香(《本經逢原》),香絲菜(《植物名實圖考》)。
英文名 stem and leaf of Fennel
拉丁文名 Caulis et Folium Foeniculi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Foeniculum vulgare Mill
藥材基源 傘形科植物茴香的莖葉。
科屬分類 傘形科
性味 南川《常用中草藥手冊》:味甘辛,性溫。
功效 理氣和胃;散寒止痛
主治 噁心嘔吐;疝氣;腰痛;癰腫
採收和儲藏 春、夏兩季割取地上部分,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
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徑3-15cm;小傘形花序有花14-30朵,花柄纖細,不等長,長0.3-1.2cm;花小,無萼齒;花瓣黃色,倒卵形或近倒卵形,淡黃色,長約1.5mm,寬約1mm,中部以上向內鄭曲,先端微凹;花絲略長於花瓣,花葯卵圓形,淡黃色,縱裂;子房下位2室,花柱基圓錐形,花柱極短,向外叉開或貼伏在花柱基上。
雙懸果長圓形,長3.5-6mm,寬1.5-2mm,主棱5條,尖銳;每棱槽內有油管1,合生面有油管2,胚乳腹面近平直或微凹。
花期5-6月,果期7-9月。
化學成分
葉、花、果實中均含有揮髮油,其中包括大量的檸檬烯(limonene)和反式茴香腦(trans-anethole),還包括α-、β-蒎烯(α,β-pinene),月桂烯(myrcene),小茴香酮(fenchone),γ-松油烯(γ-terpinene),受草腦(estragola),反式小茴香醇已酸酯(trans-fenchol acetate),樟烯(camphene),茴香腦(anethole),茴香醛(anisaldehyde)等[1]。茴香中還含脂肪油,其脂肪酸組成主要有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十五烷酸(pentadecano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十七烷酸(heptade-canoic acid),十九烷酸(nonadecano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二十一烷酸(heneicosanoic acid),山嵛酸(behenic acid),二十四烷酸(tetracosanoic acid)。
葉含抗壞血酸、去氫抗壞直酸、少量維生素B2、蓮甙、茴香甙、山柰酚-3-阿拉伯糖甙、山柰酚-3-葡萄糖醛酸甙、槲皮素-3-葡萄糖醛酸甙,以及桂皮酸、阿魏酸、咖啡酸、安息香酸、茴香酸、香莢蘭酸、龍膽酸、鄰香豆酸、原兒茶酸、丁香酸、芥子酸、延胡索酸、蘋果酸、酒石酸、檸檬酸、莽草酸、奎寧酸等有機酸。
功用主治
驅風,順氣,止痛。 治痧氣,疝氣,癰腫。
①《藥性論》:卒噁心腹中不安,煮食之即瘥。
②《千金·食治》:主霍亂,辟熱,除口氣。
③《動植物民間藥》:驅風,解熱。
④《南京民間藥草》:煎服,順氣發汗;泡酒,治小腸氣。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搗汁或浸酒。
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卒腎氣沖脅,如刀刺痛,喘息不得。亦甚理小腸氣:生搗茴香莖葉汁一合,投熱灑一合服之。(《食療本草》)
②治惡毒癰腫,或連陰髀間疼痛急攣,牽入少腹不可忍:茴香苗葉,搗取汁一升服之,日三、四用,其滓貼腫上。冬中根亦可用。(《本草圖經》)
③治腎虛耳鳴:茴香葉適量,搗緘取汁,滴耳心(右耳鳴滴左耳心,左耳鳴滴右耳心):(《貴州草藥》)
各家論述
1.《藥性論》:卒噁心腹中不安,煮食之即瘥。
2.《千金·食治》:主霍亂,辟熱,除口氣。
3.《動植物民間藥》:驅風,解熱。
4.《南京民間藥草》:煎服,順氣發汗;泡酒,治小腸氣。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就診醫生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