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中國是茶樹的發源地,在數千年的茶葉生產活動中,我國人民創造了品種繁多,千姿百態風格迥異的名茶,尤其是各種名優綠茶,更是著稱於世,茅麓茶就是其中一朵鮮艷的奇葩。改革開放以來,茅麓茶的社會影響越來越大,知名度越來越高,熱愛茅麓的人也越來越多,我們分析,這主要有下面三個原因。
詳細
一、茅麓茶的種植面積在不斷擴大,品種在不斷更新。解放前紀征鋼先生創辦茅麓茶葉公司時,也只有800多畝茶園,現在僅茅麓茶場就有茶園4000多畝,是那時的5倍多。除茅麓茶場外,各村辦茶廠,村民個體的小茶園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到今年上半年,茅麓鎮全鎮的茶田面積已達1.8畝。金壇市茶田總面積是3.6萬畝,其中茅麓鎮就占了一半,茅麓茶也就成了金壇市茶業系統的支柱企業。在茶田面積不斷擴大的同時,茅麓人也十分重視更新,改造舊茶田的工作,大種良種茶,生態茶,為茅麓名茶的製作提供了優質的鮮葉資源,茅山青鋒茶也就成了金壇市名優茶的領頭雁。
二、茅麓茶的產量和產值逐年攀升,廣大幹群抓好茶葉生產的意識也逐年增強。80年代除茅麓茶場一枝獨秀外,周圍村鎮還鮮有成片茶園。進入90年代,廣大幹群認識到,要發展山區的農業生產,必須走發展茶葉的道路。各村紛紛建起了村茶廠,村民們也開始在小塊的自留地上種茶,全鎮掀起了大種茶葉的熱潮。一批又一批新茶田的相繼投產,茶葉產量也逐年攀升。今年春茶生產中,全鎮乾茶總產量達到250噸,創歷史新記錄。全鎮茶葉收入2800多萬元,占全鎮農副業總收入的30%以上。茶葉生產的實績給民眾增加了收入,廣大幹群對茶葉生產也更加投入。在茅麓鎮,家家有茶田,人人愛種茶,茶葉已成了茅麓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三、茅麓茶的名氣越叫越響,品牌戰略已初見成效。1981年在總結了多年茶葉炒制工藝技術的基礎上,茅麓茶場的科研人員經過多次試製,終於研製成功了名茶“茅山青鋒”。青鋒茶投放市場,引起轟動效應,“茅麓青鋒”茶由此聲明鵲起,茅麓茶的歷史也揭開了新的一頁。進入新世紀以來,茅麓茶場,鑫品茶葉有限公司,神亭茶場,石馬茶場等大中型骨幹企業,與時俱進,巧抓機遇,大搞科研,爭創名牌,“茅山青鋒”,“金壇雀舌”等名優產品在省市乃至全國屢屢獲獎,茅麓茶由此也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重視和青睞。
這就是茅麓茶之所以在人民民眾中享有很高聲譽的原因,也是茅麓茶豐富的生產經驗和寶貴財富,但這些生產經驗還沒有認真的加以總結,還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還沒有在茶葉再生產的過程中發揮作用。
廣大茶農迫切需要科學的種茶技術,特別是良種茶和生態茶的栽培管理技術;我校的廣大學生幾乎全部來自茶鄉,他們也應該從小了解茶葉,懂得茶葉,以便畢業後在家鄉的茶葉生產種發揮作用。根據這個情況,我們決定自己動手編寫一本由關茅麓茶的校本教材,在課堂上系統地向學生講解種植茶葉的有關知識,提高學生對茶葉生產的認識。此舉得到市教育局領導的肯定和支持,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暑期伊始,終於進入寫作階段。
語文組的老師們在接受寫作任務後,放棄暑假的休息時間,冒著高溫酷暑,到基層走訪茶農,不厭其煩地在網上查找有關資料。對於他們的這種敬業精神,我們表示親切的慰問。
因為這本書的醞釀、寫作、統稿、成書的過程十分倉促,茶葉生產上的有關資料一時也難以找全,再加上編寫者的水平所限,書中錯誤和問題所在難免,希望熱愛此書的朋友們向我們提出來,以便今後加以改正。
在編寫此書的過程中,我們得到了茅麓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茅麓茶場場長孫桂華同志,向我們提供了很多茶葉生產的資料,使我們的編寫工作得以順利進行。茅麓鎮廣大茶葉生產者也對我們的編書工作給予了必要的支持和幫助。在此,我們一併表示感謝。
展望明天,茅麓鎮會變得更加的美好,茅麓茶這朵茶中奇葩也一定會開放得更加鮮艷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