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仙古洞

茅仙古洞

位於城南3.5公里處的三峰山南坡半山腰中。越往深處越小,到不可行處仍深邃不能見底,裡面陰風習習。茅仙洞旅遊景區位於淮南市西部,隸屬八公山西脈。始建於西漢景帝年間,鹹陽茅氏兄弟看破紅塵,在此修煉得道成仙,故稱茅仙洞。茅仙洞自古代它就是淮上佛道兩教傳習勝地,更是遊覽佳境。 茅仙洞旅遊景區景區著名景點有八景:分別是峽石晴嵐、茅仙古洞、壽唐煙雨、龍潭映月、珍珠湧泉、東津曉月、紫金疊翠、八公仙境。新辟景點有:南關門、觀景樓、丹井園、華夏第一人文洞府、花鼓燈演繹廣場、遊客觀光碼頭等。茅仙洞不僅風景秀麗,而且是著名的千古名勝。因此關於茅仙洞的傳說也是眾說紛紜,這裡既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淝水之戰”的古戰場,又是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地方,淮南王劉安曾于丹井園汲水煉丹,始創千古華夏美食——八公山豆腐,仍能聽到戰馬的嘶鳴和淙淙的水聲的的飲馬泉。

發展歷史

據記載:漢宣帝地節中(前69-66),茅山道教創始人之一的茅盈,曾在洞口外建草庵一座,爾後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陸續來此隱居,修身養性,採藥煉丹,成仙得道。當地居民遂以茅仙洞名之,並遺有“煉丹井”古蹟。

茅仙古洞 茅仙古洞

清天觀始名“元同庵”,因僧道尼更迭居住而數易其名,直到清朝末年(約1907)方定命為清天觀。到清光緒十七年(1892),道長葛明興(正心),金大春募修地藏王殿,之後於光緒二十年鑄成八卦洪鐘一口現置院中,重達千斤。在靈雨空山聞得一聲鐘鳴,更襯托出道院之清幽。

繼葛明興、金大春之後,道長李至高、童至方得河南懷慶鎮總兵謝寶勝(原為本廟道士,後還俗從軍)資助、建三仙樓於茅仙洞口,“遠望危樓空嶼,聳翠流丹,即三仙樓也。”(據張敬生《重修茅仙洞三仙樓記》)籍以供奉三茅真君。民國二十三年,主持道長蘇理純素好老莊,行善積德,育爐燒煉長生藥,真道行修蓋壽丹,內功外行而俱有,領導大修三仙樓、山門、中殿、客廳、主殿等,煥然一新,威嚴壯觀。壽縣興人汪以道書:“清天觀”三大字,嵌在山門上方。門牆上道還嵌有“呼鹿耕煙種瑤草,招鶴下雲倚古松”的泥塑。繼之,蘇宗善主持茅仙洞,清修苦行,1957年任中國道協理事,繼任主持崔宗軒。現由崔宗軒簪冠徒、安徽省道協副會長紀誠修率道眾開展道教活動。

今日茅仙洞,清天觀座在山坡上一片300多平方米的平台上,正門的拱門頂上刻著清代書法家汪以道手書的“清天觀”3個大字。進入拱門,一條青石板路直通天井。天井院北面的懸崖上古柏參天,院南是一排道房。西面有大殿,是一座雕樑畫棟建築,大殿後還有一進三清寶殿。茅仙洞上方,依山勢築有三仙閣,裡面供奉三茅神像。閣下方兩例各有六角涼亭一座。乾百年來,茅仙洞香火不斷,遊人如梭。

茅仙古洞 茅仙古洞

位於壽縣古城城西北十公里處的三峰山。傳說古時有名叫茅盈、茅固、茅衷的三兄弟雲遊到此,見洞幽山秀,遂隱居洞中潛心修煉,後是道成仙,太上老君拜為司命真君、定錄真君、保生真君,世稱“三茅君”,所以這裡的山洞叫“茅仙古洞”、“三茅古洞”,令人統稱之“茅仙洞”。中峰山腰是茅仙古寺,寺前有一塊幾百平方米的平地,登上石階,穿過依山的正殿,便能進入茅仙洞。洞口徑五尺多,洞深五丈,用青磚鋪地,再里進則洞狹不能入,傳說此是“無底洞”,可遠通蓬萊仙閣。此洞今屬鳳台縣,已闢為旅遊勝地。

主要景點

1、古丹井:古丹井位於雙峰山北麓,始建於西漢年間,史載,淮南王劉安好黃老之術,聞此井匯山川靈氣,集草木精華,再次築爐煉丹,偶得豆腐,聞名天下。後三茅兄弟雲遊朝仙經此,見山清水秀,風水絕佳,便修仙於此,懸壺修道,普救眾生,終成正果。

2、望淮亭:淮河源於河南省桐柏山,東經豫、皖、蘇三省,在江蘇省江都市三江營入長江。流經鳳台雙峰山下,受山脈阻擋,水繞山轉。壯哉淮水東去,唯此一段西流,形成“淝水三灣”,為淮河流域的精華河段。望淮亭建立雙峰山懸崖之上,舉目遠眺,落霞與帆影齊飛,淮水共長天一色。

3、清天觀:古稱硤石寺、興福寺,清朝末年定名為清天觀。道觀建於雙峰山南崖,倚山面淮。臨長淮之要津,銜青山之傑靈。壽縣名士汪以道手書:“清天觀”三大字,嵌在山門上方。

4、馬扒泉:位於茅仙洞風景區東側,壽鳳公路北側廬題山下。相傳宋太祖趙匡胤征戰南唐時,系戰馬於石上,馬渴趵地泉涌,故名馬扒泉。

5、壽唐關:位於清天觀東1.2公里處,又稱過駕樓、梳妝檯,建於公元957年,距今已有1千多年歷史,是南唐“以御北師”設立的關隘,築於兩山之間,關門朝向南北,壽唐關關上有重樓、鐘鼓樓,東側有碑,一面陰刻楷書“古壽唐關”四字,兩側有樓基30餘間。為當年守兵營舍。

6、茅仙古洞:位於雙峰山南崖壁上.相傳為西漢年間,鹹陽茅氏三兄弟隱居此洞潛心修煉,得道成仙。洞上建有“三茅殿”,供奉茅氏三兄弟神像,故稱茅仙古洞。

7、慰農亭:又稱禹王亭,位於西硤石山頂上,現已闢為小島,復建於清朝光緒年間,方形瓦頂,石柱飛檐。石柱刻有西蜀籍知縣顏海颺手書對聯“選勝值公餘,看淮水安瀾,硤山拱秀;繫懷在民隱,願春耕恆足,秋稼豐登”。

8、古皂角樹:在西硤石山頂、慰農亭側有一株古皂角樹,相傳是大禹治水時所植。

9、和靖梅:清天觀內,有兩棵株繁葉茂的和靖古梅,為宋代詩人林逋於公元1008年植下的兩株臘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