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毓周

范毓周

范毓周,男,1947年12月1日出生,河南修武人,現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東方書畫藝術中心顧問和兼職研究員。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1981年至1985年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現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東方書畫藝術中心顧問和兼職研究員。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客座教授,國家文物局揚州培訓中心、北京大學中國持續發展中心、西北大學藝術系、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東南大學旅遊系、南京農業大學農業文明研究院、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兼職教授、江蘇中華文化學院文物藝術品鑑定與拍賣國際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旅遊地理》副總編,《鑒寶》顧問、國家社科基金評議專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學科基地重大項目評議專家,江蘇省政協委員、文史委員會委會員,江蘇古陶瓷文化研究會學術顧問,江海書畫會副會長,文化部詩書畫院副院長、江蘇農史學會副會長、南京旅遊學會副會長、東西方藝術家協會執行主席。

1988年以來先後應美國科學院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英國學術院、法國人文科學院、德意志考古委員會、墨西哥國家人類學與歷史研究院和荷蘭、比利時等國科研機構和大學邀請,在芝加哥大學、史丹福大學、伯克萊加州大學、洛杉磯加州大學、聖迭哥加州大學、德克薩斯基督教加州大學、威萊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德意志考古研究所、海德堡大學、科隆大學、法蘭克福歌德大學、波恩大學、法國人文科學院、法蘭西學院、巴黎第七大學、魯汶天主教大學、萊頓大學、墨西哥人類學與歷史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講學,任高級研究員和客座教授。2010年11月12日應聯合國總部邀請在聯合國第一個中文日在聯合國總部作《漢字的起源、早期發展及其東傳中美洲》的專題演講。

研究方向

長期從事古文字與出土文獻、先秦社會歷史文化、美術考古與藝術史、文明探源與比較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為古文字與出土文獻、文明探源與比較研究、先秦社會歷史文化、美術考古與文物鑑定。

主要貢獻

目前承當的科研項目 主編12卷本《早期中國文明》、與美國德克薩斯天主教大學合作項目PrehistoricTrans-PacificContacts-ShangandOlmec(由美國FoundationforExplorationandResearchonCulturalOrigins資助)

先後在國內外發表Some Comments on Zhouyuan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Military Campaign Inscriptions from YH127, The Charges of Oracle-Bone Inscriptions Should Be Viewed as Questions, 《殷代武丁時期的戰爭》,《甲骨文月食紀事刻辭考辨》、《關於上海博物館藏楚簡〈詩論〉文獻學的幾個問題》、《出土文獻與中國書法》、《傳世王羲之〈姨母帖〉辨偽》、《傳世王獻之〈鴨頭丸帖〉帖本的真偽問題》、《商周金文與中國早期書法藝術》等論文80多篇,出版《甲骨文》等學術著作6部,並與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教授共同主編大型考古學專著13卷本《早期中國文明》。

兼擅書畫,先後師從弘一大師入室弟子釋反白法師、陳玉璋、武慕姚、李白鳳、啟功、董壽平等先生研習書畫與書畫鑑定,書畫作品曾在紐約等地舉辦個展,為歐美和國內公私單位和個人收藏,並被收入《世界美術集》等書刊,2010年11月12日應聯合國總部邀請在聯合國總部第一個中文日舉辦《跨越6000年的文化傳承:漢字與中國文化》專題書法展,作品為聯合國總部收藏。《中國當代名人錄》、《世界名人錄》、《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20多種書刊均收錄其傳記或介紹。

人物軼事

站在聯合國的講壇上

中文語言日 中文語言日

2010年11月12日是聯合國舉辦的第一個“中文語言日”,以此紀念漢字始祖倉頡。“語言日”活動由聯合國新聞 部發起並主辦,旨在推動聯合國系統內的文化多樣性和中、英、法、俄、西、阿六種正式語言文字的平等使用。

范毓周應邀在首個“中文語言日”上作“漢字起源及其早期發展”的專題講座。談到他的“學生”,范教授告訴筆者:“我的授課對象是聯合國總部的一些官員,還有各國駐聯合國的工作人員,大多沒有中國文化背景,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很有限,理解上會有一定的難度。”

儘管如此,他那文字配圖片、中文加英文的授課內容,還是受到了“同學們”的歡迎。他講述的是漢字起源與早期發展的歷程,最為引人矚目的是他用翔實的資料論證了大約3000年前,商朝王室將甲骨文帶到中美洲,孕育了新大陸最早文明。有一位“學生”在互動時間甚至難住了范老師,他對商王朝漂洋過海時使用的工具很感興趣,很想知道他們是如何到達中美洲的。

來自南美洲的聯合國官員還向范毓周發出邀請,並提供了一些關於南美的風俗習慣、文字、語音等方面的線索,希望中國學者能夠到南美洲做考察,探討南美洲和中國的文化聯繫。

在聯合國總部辦書法展

身為一個多才多藝的學者,范毓周不僅僅用講座這種方式來傳播中國文化,他還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將書法作品搬到了聯合國總部。

在這次聯合國“中文語言日”慶祝活動中,他還應邀舉辦了“跨越6000年的文化傳承范毓周教授‘漢字與中國書法’專題書法”,專門為此次書法展創作30多幅作品,用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的陶文直至今天仍在使用的楷書等10多種中國歷代書體書寫,內容則是孔子《論語》中的箴言,書卷鋪開,展示了漢字幾千年的文化傳承軌跡。

范毓周希望通過書法這種具有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展示中國文化的深邃。“我想通過書法展,用個人的書法作品,配合演講,展示一下漢字發生、發展的歷程,既有藝術性,又有學術性,讓大家通過直觀的藝術化形式,了解漢字在不同時期的書寫方式、文字結構和書寫風格,使人們從這些注入個人獨特書法風格的作品中進一步感受漢字文化的魅力。”

穿著唐裝的“學生”興致勃勃地在書法作品前交流著,還爭相與自己喜歡的書法作品合影留念。很多洋學生按捺不住,要求范毓周給他們起一個具有文化內涵的中國名字,並希望他當場用中國書法書寫出來。

“他們都很熱情,看到他們對中國文化這么感興趣,我也覺得這是我學術生涯中一個有益的經驗。”范毓周也被這些洋“學生”的熱情感染,他計畫在世界各地孔子學院巡迴展出他的書法作品,以便在世界更大範圍內弘揚漢字與中國文化。

用中華文化同世界交流

身為學者、書畫家和考古學家的范毓周,無論多么忙碌,在推廣中國文化走向世界這一事業上,卻從來沒有停止過。

范老師講授《古文字與出土文獻研讀》,主講內容是“《戰國楚竹書〈孔子詩論〉》的解讀”。這一課程不僅受到國內研究生的歡迎,還受到來自美國、法國、馬來西亞等國留學生的青睞。其中一位歐洲留學生每節課都聽得津津有味,他覺得很有意思:“從范老師的授課中,我學到出土文字的知識,他讓我們看到中國的真實歷史,僅僅是范老師做學問的嚴謹態度,就已經讓我十分佩服。”

“中文走向世界的步伐越來越快,據國家漢辦最近公布的數據,當前世界範圍內‘漢語熱’持續升溫,目前全世界94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了300多所孔子學院和300多所孔子課堂,全球學習漢語的外國人已超過4000多萬。這說明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已經進入一個高峰期。”范毓周很為中國文化取得的成績驕傲,也在踐行著推廣中國文化的理念。

現在,63歲的他希望能有機會到中、南美洲做進一步考古調查,尋找中國和新大陸之間文化聯繫的更多證據。他認為隨著世界範圍內“漢語熱”繼續升溫,我國漢字與中國文化的傳播和研究將會跨入一個新階段,成為21 世紀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最亮麗的新浪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