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范交通1990年畢業於沈丘一高。機緣巧合,范交通畢業後走進了沈丘縣玉雕廠,從此與玉結下了不解之緣。與玉結緣的路上有過艱難與坎坷,也收穫過成功與喜悅。他總能隨玉而安,以生死相依的執著,融入承載著深厚歷史文化的玉的世界中,譜寫了自己多姿多彩而又傳奇的人生。由於認真負責,潛心鑽研,進步很快,積累了許多知識與技能,年年被廠里評為先進工作者。為了開闊眼界,學習更多的專業知識,他進入工藝美術專業研修班學習。三年後他來到蚌埠求藝,進入一家不知名的玉雕廠做玉雕技師,後追隨“蚌埠玉雕第一人”時培成門下學習,成為嫡傳弟子。
學習經歷
在時培成的指點下,范交通的技藝突飛猛進,短短三年的時間,范交通便成為業界小有名氣的新人,成為了玉器行業年輕一代的佼佼者。後拜宋建國大師為師,從此治玉求學更加不知寢食,孜孜不倦。由於范交通潛心鑽研,他設計的作品傳神、大氣、造型優美,有著強烈的時代特點。在精進技藝的同時,開創了玉雕新表現技法,使玉雕作品脫離了匠氣,顯得非常自然。其作品多次獲得國家級玉雕比賽金獎。
自主創業
2000年,范交通在蚌埠市延安路開設了玉器專營店,走了一條集玉器的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創業之路,並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范氏集團。在范交通的指導培養下帶出近百名玉雕弟子,造就了20多名的玉雕大師。2013年在沈丘縣委縣政府招商引資下,范交通回鄉創業,建立沈丘縣玉文化產業園,項目得到了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沈丘玉文化產業園“中原玉博城”總投資5.2億元人民幣,占地面積:203畝,建築面積:100000平方,是周口市委市政府重點扶持文化項目工程之一。公司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以弘揚沈丘玉雕產業為己任、誠信經營原則,薈萃業界精英,將國內先進管理方法及企業產業具體實際相結合,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保持競爭力,實現企業快速、穩定地發展。范交通在發展產業的同時,不忘家鄉的父老鄉親和貧困學子,多次下鄉資助孤寡老人和貧困學生,為了沈丘玉雕技藝得到不斷弘揚發展,范交通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的大好契機,拓展沈丘玉雕產業發展空間。
精選論文
漢代以前玉以及玉文化的發展演變
作者:范交通2014年8月玉器,是用玉石雕琢而成的傳統工藝品。在中國,自古以來,它一直是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裝飾品之一。玉器的歷史悠長,它的價值甚至在它最初被人們發現時就已經被賦予了。玉器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玉器從進入人們的視野到今天,中國人賦予了它太多的價值和意義,而最初它的形態、工藝、價值、文化等對後來的玉器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接下來我將談一下漢代之前玉器的歷史。
根據歷史記載和出土文物的推斷,我國史前已經開始使用玉的器物,到了有文字記載的時候,玉器已經成為具有實用意義的物品,逐漸由原始工具演變為飾物。這意味著玉器的製作工藝將更加精細,其價值也漸漸由使用價值向審美價值過渡,它所被賦予的文化意義也慢慢加深。以後,人們認為玉器是吉祥的象徵,佩戴著它,能使人逢凶化吉,如意、長壽、醫治疾病等等。
大約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就開始有意識地選擇精美石物,並進行簡單的加工,以此來打扮自己或者裝飾,這便是我國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遼河流域,黃河上下,長江南北,我們玉器已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太湖流域良渚文化、遼河流域文化出土了玉器,這些玉器的技藝精密,種類豐富,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而且有象徵意義的裝飾品。良渚文化玉器種類較多,典型玉器有玉琮、玉璧、三叉形玉器等。良渚玉器以體大著稱,顯得深沉嚴謹,而且它講究對稱均衡,尤其專長淺浮雕的裝飾手法,其線刻技藝非常高超。良渚文化玉器從用途上區分,可以分為佩戴玉飾和禮儀祭祀玉石兩類。這兩類玉石,其形態種類也很多,有管形、錐形、動物的形狀等等。與良渚文化相比,紅山文化玉器則以動物玉器和圓形玉器為特色。典型器有玉龍、玉獸形飾、玉箍形器等。這都反映了,當時玉器作為一種重要的裝飾品,已經受到非常的重視;它精細的高超的製作工藝,還反映了它具有的象徵意義,它不僅用於佩戴還用於祭祀,而且用於祭祀的禮器占的比重很大,這說明它不僅有身份的象徵意義而且還寄託了人們精神信仰上的情結。
玉文化在夏商周三代進入了“禮”的最高境界,表現出禮制化的風格,玉器與政治,宗教,道德,文化融為一體,體現血緣制度,賦以爵位等級而政治化;排列玉之形制,賦以陰陽思想而宗教化;抽繹玉之屬性,賦以哲學思想而道德化。此時期創作風格和藝術手法突出神韻,富有流暢婉轉的韻律美。夏玉尚忠,商玉尚質,周玉尚文。夏代玉器的風格是紅山,良渚,龍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過度形態,商代的制玉規模空前擴大,制玉水平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商早期的玉器琢制也較粗糙,造形簡單,多無文飾,有圭、琮、璋、戈、鉞、鏟、刀等。商中期造形也較簡單,紋飾稀疏,玉戈形體大,首次出現牙璋。商代晚期的玉器注重選材,款式也豐富了很多,按用途分為禮器,依仗,工具,生活器,裝飾品,和雜器,反映了商代玉器從原始宗教巫術的意識基礎上,逐漸轉化為注重現實生活和自然了。西周玉器與商代玉器一脈相承,但是數量較商代有明顯減少,而其禮器也趨於小型化,偏重玩賞。
春秋戰國時期,玉器的數量更多,種類也更多。但是,這個時期玉器的發展也有其新的特點。從目前的文獻和材料來看,春秋戰國時期的玉禮器有明顯的退化的趨勢,而與之相適應的是,佩玉體系相較於商、周時代又有了發展。春秋戰國時期,整個社會體系相較於之前有了明顯的變化,思想文化各方面百花齊放,對之前的禮法體系有著明顯的挑戰,西周之前所注重的祭祀等禮法雖然仍被保持,但是對其的重視已經明顯衰退,因此,這一時期玉禮器出現了明顯衰退的趨勢。此外,這一時期,圖騰、原始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也慢慢退去,反映人們精神信仰的動物圖案也開始呈現衰退趨勢。據史料分析,西周時代,佩玉就已經成為習俗,成為當時的風氣。到了春秋戰國時代,佩帶玉飾的風氣更加盛行。儒家學派貴玉,主張“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提倡“君子必佩玉”(《禮記·玉藻》)。佩玉既是裝飾,也能象徵自己身份的尊貴,同時也是高尚品行和道德的體現。儒家學派這樣的大力提倡,給佩玉加上了理論依據,使其有了形而上的東西做指導,因而,貴族佩帶成組的玉飾的風氣更加盛行,佩玉成為當時玉器中的主流。
玉文化發展到漢代至少已經有五六千年的歷史。漢代的玉文化,在繼承先秦玉文化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設計祭祀、朝聘、喪葬制度、日常生活、裝飾佩戴等諸方面,是漢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漢代玉器繼承了戰國玉器傳統特色,特別是在藝術風格上較多地吸收了戰國以來玉雕的清逸脫俗、自由奔放的特色。漢代玉器的變化是巨大的。漢代玉器傳統與創新兼容。裝飾品的造型、紋飾題材,很多都有戰國玉器的遺風。如谷紋龍形佩、玉劍佩、玉帶鉤、螭紋佩等藝術風格總體上延續戰國玉器的特徵,如陰線刻的紋飾、淺浮雕谷紋、龍鳳螭形佩等。漢代的創新玉器達到新高峰。裝飾品、葬玉、日用器及觀賞陳設器,都在種類、造型與紋飾上有較多的新發明。如玉衣、玉舞人、剛卯嚴卯、司南佩、玉枕、角形杯、硯滴、卮、屏風、鋪首、玉辟邪等。第二,漢代葬玉空前發展由於上層統治階級的倡導,厚葬形式風靡一時,以玉器殮屍的制度,成為社會政治文化和禮儀文化的重要內容,道教“長生不老”的宗教觀,深浸於社會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三,兩漢時期玉的日用器有了新的拓展,在帝王與貴族的生活里,大量套用玉質器皿,成為漢代玉文化的特殊現象。由於漢代日用玉器的廣泛套用,使中國傳統玉器的五大品種,即:生產工具、裝飾品、禮儀器、日用器和觀賞陳設器,真正開始完備。
從新石器時代到漢代,玉器的發展經歷了幾千年的變化,形態、工藝等有了明顯的變化,但是玉文化卻隨著時間的變化越來越深入人心,越來越融入中國傳統文化。
淺談玉器收藏
作者:范交通
縱觀中國的玉器收藏歷史,它歷時久遠。中國玉器收藏的歷史濫觴於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已開始收藏古玉。但宋代以前的玉器收藏,都是以時作玉器為大宗,古玉處於次要地位,收藏者主要是帝王和仕宦階層。大約從北宋開始,人們有意識地進行"骨董收藏",雖然在收藏的數量上,古玉不一定占多數,但它們是收藏家追逐的目標,一些文人、商人和普通百姓加入收藏行列。清末民國時期,京城的玉器市場火爆,玉器貨源豐富,不但國內的達官文人、富商平民踴躍參與,還吸引了外國人來京購買玉器,達到了中國古玉收藏史上的高峰。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中國傳統的藏玉玩玉之風下玉器收藏越來越大眾化,全民佩戴收藏玉器的風潮漸起。每個收藏者都有個人的喜好和標準,以下是按照收藏的目的劃分的四個民間玉器收藏基本走向。
古玉收藏;古玉較之於新玉,沁色無窮,刀法古樸,又是一種文物,令人不禁生出慕古的遐想收,其意境妙不可言。收藏古玉是玉器收藏投資的一個主要走向。但是收藏古玉唯一的不足之處是:古玉稀小,收藏價格極高,很難收藏。
收藏精品玉器;這一類收藏家們是相當挑剔的,無論是老玉還是新玉,只收藏其中的精品玉品。尤其是像翡翠,只要種、水、色都好,就能捨得花大價錢收藏。
收藏自己喜愛的玉器;這是一種非主流的民間玉器收藏走向,這一類收藏者不太計較得失,只以自己的喜好為標準,屬於“性靈派”的收藏者。自要玉器賞心悅目,能討得自己的喜歡凡收藏。因此,收藏玉器也不全是商業行為。
收藏玩玩;一些收藏者沒有刻意的去收藏意圖,也沒有收充足的資金,大多買一兩件玩玩而已。這部分收藏者人數重多,對玉器收藏有很大的影響。
就上述情況來看,古代的玉器,通常都是收藏家的首選,而且多是收藏宋元明清的,更古的玉器很難判別真偽。當然收藏現代玉器的人也有,但遠不如前者多。只要是貨真價實的玉器,價格只會升不會降。因為現在玉器原料越來越少,能收購到的好的古玉器也越來越少。因此,收藏者在購買玉器時,一定要留心,在“掏錢”前,仔細觀察十分重要。
一要看材料。優質玉材對於一件玉器至關重要,包括玉質、玉色、光澤、緻密度、綹裂、玷污等等都是玉材等級的要素,不應忽視。
二要辨造型。造型是玉器審美的構架,也是決定玉器收藏價值的一個重要因素,勻稱而不呆板,均衡而又穩定的才是精品。
三要鑒玉器紋飾。紋飾是的裝飾,它的美醜容易為人們覺察、感受。裝飾要看結構、章法、繁簡、疏密等處理,凡結構章法有條不紊、統一和諧就具鑑賞價值。
四要析工藝。玉器工藝是由料變為器的技術條件,它的性質比較穩定,不易被人認識,是鑑賞上的一個難題。凡做工利落流暢、嫻熟精湛,必然是美的或比較美的。玉器的最終價值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雕刻水平上。因為玉器的玉質選擇是死的,儘管材質占有了玉器價值的六成,雕刻工藝也是不容忽視的。有了好的玉材,雕刻水平低劣,那么只能是毀了這塊好玉,毫無價值可言,同時雕刻工藝也是最直接的價值體現,雕工的作用可以說已經超越了玉材本身的價值。既然雕工占據了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手工雕琢品就更為珍貴。機械工藝是為了降低雕刻成本,達到快速產出大量藝術品。然而機械雕琢的玉器雷同點過多,沒有手工雕刻特有的體現,無法避免一些邊緣的粗製。在手工雕琢下能避免材質上的一些瑕疵,如:裂、髒等。手工工藝比起機械工藝來說,作品線條流暢省通,具有玉雕師個人特色,因此作品給人感覺各具特色,將玉料各方面的特點都展示出來。雖然手工雕刻的作品收藏價值高,但是在價格上相對來說也比較昂貴,如果是出自玉雕大師之手的作品,5萬元的籽料雕工費可能高達10萬元。雖然說價格高昂,但是相應的升值潛力也是巨大的。
收藏家在收藏玉器的時候一定要有所選擇,盲目收藏而忽視這四點要素,可能會收到毫無升值空間的玉器,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玉石文化伴隨著中華文明不斷的發展流傳,時間跨度以及文化底蘊是其它藝術品所無法比擬的,早在舊石器時代,遠古人就開始使用玉石作為自己的伸長工具。在各個文明時期所出土的文物古文當中,我們也可以得知玉石的存在,可以說玉石文化作為歷史的烙印深深的印在了中華文明當中。所以,收藏玉石投資玉石不僅是一種獲得經濟利益的手段,更是一種文化信仰的深刻情結。
中原玉博玉雕源頭
莽莽中原,巍巍嵩山。一條涓涓溪流逶迤東南,漸次匯聚成沙潁河流經沈丘,成為千年淮河的最大支流。
沈丘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蒙學經典《千字文》作者周興嗣的故鄉。古為沈子國,秦置項縣,東魏改秣陵縣,隋開皇三年(583)設瀋州,唐置沈丘縣,至今1400餘年。
當時鐘走進公元二零一四年,在沈丘這塊1080平方公里的版圖上,崛起了一座玉文化新城——中原玉博城。
得中原者得天下!
中原玉博城雄踞豫東,據守南陽、蚌埠,下行至蘇州、揚州、上海等玉器集散地,處於中國玉文化產業圈核心區位,據天時,享地利,匯人和。
中原玉博城總投資5.2億元,占地面積203畝,一期規劃113畝,建築面積10.5萬平方米,古建風格體現傳統文化底蘊,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
項目定位“一園六區”,即原料區、加工區、倉儲區、商貿區、遊覽觀賞區、綜合服務區,具備玉文化研究、教學、雕刻、鑑賞、會展、拍賣、交流傳播等多種功能。
2015-2016,連續兩屆國家級“中原玉博杯”精品玉器展在這裡舉行,成為與南陽比翼雙飛的中原玉文化綜合市場,響亮了“沈丘玉都”城市名片,實現了玉雕產業向玉文化產業跨越的“中國夢”。
我的學生范交通是一個胸懷大志、抱負高遠的青年,幾十年在玉雕行業的刻苦鑽研與積澱,使他收穫了傳統玉雕藝術的精髓與神韻。他的作品古樸精美,意蘊深厚,一如他致力打造的中原玉博城。
2016年1月,范交通攜手他的師長好友,成功舉辦第二屆國家級“中原玉博杯”精品玉器展,中國玉文化研究會玉雕專業委員會劉繼庭,河南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劉長秀,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趙國安,中國輕工珠寶鑑定師、北京特級工藝美術大師田建橋等名家,曲波、彭建偉、王偉林、王偉華、程艷麗、牛國齊、商玉玲、高明義、李聰、王雷明等後起之秀雲集沈丘,300多件參展作品,可謂巧奪天工,經年傳世。
這是中國玉器屆、中原玉市場、沈丘玉文化的盛會!師長與新秀攜手於此,留下玉雕精品珍品無數光影資料,現結集出版,我作為一位親經親歷者,自然無限感慨,寥寥數語,難表心意。
是為序。
宋建國
獲得獎項
優秀作品
創作心得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玉石文化伴隨著中華文明不斷的發展流傳,時間跨度以及文化底蘊是其它藝術品所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