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該村國土面積13.40 平方公里,海拔1900米,溫差不大,年平均氣溫13.3,年降水量96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馬鈴薯.水稻等農作物。 有耕地面積6703.30畝,其中水田1000.80畝.旱地5702.52畝,人均耕地1.49畝,林地7752.50畝,荒山荒地2611.30畝,水面面積1386.0畝,其他面積2894.6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其中通村間公路15公里,多為沙石路,道路窄,通行能力差,通鄉公路大多為河堤沙石公路,全長14公里,道路等級低,通行不暢,村內主幹道尚未硬化,村間環境差,有468戶通有線電視,676戶擁有電視機,分別占農戶數的37.9%和54.7%,999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有行動電話,有農村集貿市場1個,全村共有汽車33輛,機車657輛,147戶擁有磚(鋼)混結構住房,占總戶數的11.9%,125戶擁有磚木結構住房,占總戶數的10.1%住土木結構住房的農戶963戶,占總戶數的75.7%。
農村經濟
2009年,全村農村經濟總收入415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64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68萬元,占總收入的14.7%;畜牧業收入818萬元,占總收入的18.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67443 頭,肉牛112頭,肉羊38隻,禽類57050隻;農民收入主要以採煤和煤炭運輸為主,占總收入的62.8%,其他收入186萬元,占總收入的5.3%。
特色產業
該村無特色產業,基本處於自給自足.自產自銷的產業狀態。
人口衛生
到2009年底,有村衛生所1個,面積104.2平方米,有衛生所醫生3名,農民就醫問題基本解決。2009年,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435人,參合率97.2%,享受低保人數160人。
文化教育
該村重視教育發展,逐年改善教育教學環境。已建有國小2所,面積2500平方米,共有教師20名,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生人數622名,入學率99%,國中生人數286人,入學率100%。重視教育、科教興村的良好風氣已經形成。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村務財務.公益事業.救災.救濟.計畫生育等。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 到2009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04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6703.30畝,無土地流轉面積,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民主理財等制度,定期開展村務財務公開。有固定資產120萬元,無年末集體,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
人文地理
該村今存400餘米古驛道;古絲綢之路穿境而過,保存有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軍長周建屏將軍故居;“雲南十九怪”倘塘黃豆腐。歷史文化深厚;風土人情濃郁。
新農村建設
該村已通通村公路、閉路電視、移動或固定電話信號,但道路等級低,農電網改造率低,水利化程度低,學校危房面積大,嚴重製約該村的發展。下步將抓住新農村建設的機遇,積極爭取各級的支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增強發展後勁;發揮比較優勢,調整產業結構,做強做大煤炭、畜牧、水乾果、漁業、葛根等產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