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誰屬

英雄誰屬

英雄誰屬,即,誰是英雄。亦可理解為,誰能得到英雄的稱號。《英雄誰屬》是內地武俠電視劇《太極宗師》的主題曲、片頭曲,由陳濤作詞,卞留念作曲、演唱。出品年代是1997年。

基本信息

簡譜

英雄誰屬英雄誰屬

歌詞文本

《英雄誰屬》簡譜《英雄誰屬》簡譜

天已暮

月如初

千里江川 任我飛渡

歌聲住

人環顧

邀月同宿 青山深處

英雄誰屬 非我莫屬

歷經千辛萬苦

只為換你 芳心如故

英雄誰屬 非我莫屬

熱血盡

化塵與土

只為博你 嫣然一睹

英雄誰屬 非我莫屬

嗚呀子餵

千里江川

英雄誰屬 非我莫屬

夢醒處 來時路

晨風吹動 誰家旗鼓

英雄誰屬 非我莫屬

作品評價

作為一首弘揚中國傳統武術電視劇的主題曲,本作品帶有明顯的武林歌曲式的特色,並且有鮮明的中國京劇的曲調,從而老少鹹宜,頗受好評。

《太極宗師》主題曲,講述一位自幼喜愛習武的年青人楊昱乾被太極高手村長陳正英破例正式收乾為徒的故事,劇中乾在榮親王王府里的武術大賽中,以其出神入化的太極拳,戰勝七大高手。將孝、悌、忠、信、仁、義、禮、智,這些中國人傳統的美德發揮得淋漓盡致,成為“楊家太極”一代宗師。據說《太極宗師》動作戲多,而且全都真打,讓劇組人員全身瘀青,叫苦連天。

相關事跡

《英雄》是著名導演張藝謀面對電影全球化和商業化的背景,實現自身藝術轉型的一個重要標誌。《英雄》明星雲集,場面宏大,畫面精美,武打設計揮灑寫意,將中國傳統意境於動作片的暴力美學造型相結合,創造了中國大陸電影新一輪的票房神話和電影產業化模式。美國《華爾街日報》認為:“《英雄》真正拉開了中國大片時代的帷幕”。同時,《英雄》在商業與藝術之間的宏大敘事策略,也在知識分子、普羅大眾、官方意識形態和電影專業人事件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關於《英雄》的主題,一直是爭論的焦點。電影《英雄》的題材來自“荊軻刺秦”的故事。自從《史記》以來,“荊軻刺秦”的故事一直被人稱頌,其中獨立個體抵抗強權的精神更是其中的核心,而“俠”也被定義為“以武犯禁”,武俠文學和後來的武俠電影的社會功能都是用俠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衝破社會禁忌,對抗強權政治,為讀者或觀眾提供在現實中得不到的快感。而20世紀80年代以後,周曉文和陳凱歌都對這個題材進行了影像化重寫,其中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反抗和對親王等歷史人物的心理重構,都反映了現代性啟蒙敘事對電影影像的影響。但是,在《英雄》中,張藝謀改變了敘事策略,其主題在商業和藝術之間遊走,消解了其中啟蒙的反抗意味,反映了中產階級在目前國內的文化語境之下對宏大敘事的矛盾心態。可以說,《英雄》體現出當前社會對於權力的基本認識:崇拜權利與夢想對抗強權並存,而影片試圖調和這種矛盾。把鞏固權利與向權利挑戰這兩種對立的要求並列地組織到故事中,是這部影片的獨特創意。作者提供了兩個位置供觀眾同時選擇:有權者與無權的挑戰者。作者用各種電影手段極力在道德上平衡這兩種人的關係。這反映了作者自相矛盾的英雄觀,他試圖把兩者都打扮成英雄。正是這種看似模稜兩可的態度,導致了兩者實質上的互相消解,使兩類人物都不符合傳統觀念中的英雄。但是,電影以形象感人,觀眾習慣性地首先與無名、殘劍、飛雪等為代表的俠認同。他們是對荊軻之類轉為豪門貴族賣命的亡命之徒的改寫,以一種新的身份示人,是士與俠的綜合。無名用劍柄象徵性地刺秦王這個舉動是全片的點睛之筆。這種敘事或許牽強,卻極具象徵性,體現出作者的良苦用心:影響統治者的觀念比消滅他們的肉體更重要、更有效。無名、殘劍之類不可能用暴力奪取統治者的權利,只能轉而求其次,通過發揮更大的話語權,以傳達自己的呼籲和平的觀念。應該承認,導演在抹平縫隙掩蓋矛盾方面使用了很多心思的,這是商業片的必然選擇。一部影片的流行很可能滿足了不同觀眾的許多利益和願望,從理性上分析,它們很可能出自互相衝突難以協調的意識形態。贏得觀眾的要訣在於,不要突出某種意識形態壓服其他,企圖根本解決現實中無法解決的矛盾,而是找到調和之道,使各種利益集團從文本中都能找到令自己滿意的因素。

《英雄》在藝術和商業結合上也有著相當的創新。除了“羅生門”式的敘事策略,借鑑好萊塢的大片模式,對武打場面、影像畫面設計、視聽效果等方面也都頗有新意。可以說,《英雄》是一場視覺上的盛宴。所有關於中國的視覺符號,《英雄》里都不遺餘力地再現:圍棋、書法、劍、古琴、山水、竹筒、弓箭、巍巍樓宇、漫漫黃沙、青山碧水、紅牆綠瓦。就色彩而言,《英雄》中,是“紅”與“黑”的對立和碰撞。“黑”是秦朝的代表顏色,象徵著宏大敘事的壓力,主流意識形態的威嚴,而影片以紅色隱喻國讎家恨,以紅色象徵火山爆發前的內在力量,以紅色宣示一種劍俠特有的矢志與抱負。影片伊始,即表現秦國的強大軍隊、蓋世的宮殿建築、濃煙而沉穩的黑色。黑色衣著的嚴肅的秦王頭頂黑冠、腳穿黑靴、身穿黑甲,穩坐黑色龍柱的黑色秦宮,豪氣不凡,莊重威嚴。在描寫俠客的片段中,鮮艷奪目的紅色則占據著絕對統治地位。殘劍、飛雪及如月等人物的服裝均為紅色,與少暗紅色的場景空間熔鑄為一體,形成烈火般的紅調,給觀眾以極強的視覺衝擊力。例如,如月誓為主人報仇一節,與飛雪在胡楊樹林中生死對決。在這場戲裡,急速運動的敵手中劍身亡,血眼看世界,使畫面和空間變赤,頗有驚天地泣鬼神的意味。在聽覺方面,《英雄》也把武俠片的音效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影片配樂是著名音樂人譚盾。他不再像以往武俠片那樣強調刀劍、拳腳、飛行的強烈誇張表現,相反,英雄的配音和擬音方面都相當克制,他們更重視體現“綿長”“幽遠”的意境,更強調聲音的質感。充分容納各種具有表現力的細節化聲音段:不僅有鼓聲、琴聲、伊扎特帕爾曼的小提琴,甚至是各種在武俠場面中的自然聲音。這些克制後表達出的已經令人大開“耳”界。例如,正對畫面,背景聲安靜得像清澈的湖水,在一片衣袂揮舞和鼓聲的中低音中,劍聲劃破空氣的銳響,配合人影騰挪的聲音。槍劍相撞後的漸弱的震顫聲,極富韌性極具質感。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為描述李連杰劍法之準,他一劍橫貫毛筆,從劈裂筆桿竹質到筆尖毛質聲音的變化。還有在九寨溝對決的劍戲,人腳踏在平靜的水面聲,劍挑破水,震開的一圈圈漣漪聲,人耳悶在水利到躍出水面後撲面而來的空氣感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