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三道

英倫三道

“英倫三道”的稱法,明末就已出現。 glia)、思可齊亞(Scotia)。 因此,“英倫三道”中的道,應為傳教士在翻譯是借用了當時稱法。

概述

英倫三島,一個詞分兩段,英倫和三島。什麼是英倫呢?Offline去查信息不知道要查到什麼時候了。Google一下,在一個結果里發現一段對溫哥華的介紹中提到,“並且和西班牙探險家Valdes及Galiano在英倫海灘English Bay交換當地信息,這也是日後溫哥華地名的由來。”,由此看來英倫很有可能是English的翻譯,並且應該是台灣人的一種說法。從歷史沿革來看,這一稱呼應該是自民國期間對英國的一種稱呼。
“英倫三道”的稱法,明末就已出現。不過,隨著英國的領土變遷、行政區劃改變,沒用多久就不再用了。
義大利耶穌會教士艾儒略(1582-1649)所撰《職方外紀》(天啟三年(1623)刊行)中有這樣一段段描述:“歐邏巴西海迤北一帶至冰海海島極大者曰諳厄利亞意而蘭大其外小島不下千百......諳厄利亞......氣候融和地方廣大分為三道共學二所共三十院”(卷二《歐邏巴總說·西北海諸島》)(其中“諳厄利亞”為“英格蘭Anglia”“意而蘭大”為“愛爾蘭Irlanda”)。
據學者分析,《職方外紀》中的“三道”可能指當時(16世紀中後期)歐洲其他國家對英格蘭王國的行政區劃的認識,即分為英格蘭、威爾斯和康沃爾三部分。從歐洲的歷史文獻看來,三道之說見於17世紀之前。等到1707年英格蘭和蘇格蘭正式合併,"英格蘭三道"已湮沒無聞。

地圖史載

《職方外紀》卷首有地圖,相當於今天的英國部分有三島。大島之一,上有兩個地名:諳厄利亞(Anglia)、思可齊亞(Scotia)。大島之二,為喜日尼亞(Hibernia愛爾蘭)。第三個是小島,無文字。

坤輿萬國全圖坤輿萬國全圖
萬曆三十年(1602)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英國部分繪大小島嶼各一。大島上寫了“諳厄利亞、思可齊亞、婆林日”三個地名,愛爾蘭島則叫“喜百泥亞”。其中“婆林日”位置在今康沃爾,應該是拉丁文Corinea的譯音。
現藏英國國家圖書館,年代為1570左右,由著名地圖家墨卡托(Mercator)編輯的《歐洲地圖集》中第15頁繪於1564年的不列顛地圖上,明確顯示出Anglia、Wallia、Cornubia、Scotia四部。然後是各部詳圖:Anglia、Scotia各一幅,第三幅是康沃爾和威爾斯,頁前有文字,表明兩地都屬於英格蘭王國(原文:Cornwallia & Wallia,regni Anglici residuum)。圖中蘇格蘭上了不同顏色,自成一國。
1548-1595年間歐洲傳世幾種地圖,都與墨卡托一致,顯示英格蘭王國分本部、威爾斯、康沃爾三部。不過同一時期英國官方的地圖上,康沃爾反而是一個普通的郡。直到17世紀以後,其它地圖方跟隨英國劃法。因此有證據顯示,16世紀康沃爾的地位有點特殊。
1534年出版的《英國史》(Anglicae historiae),是義大利學者弗吉爾(Virgilio)在英王延攬下寫的歷史,原稿現藏梵蒂岡圖書館。書中將大不列顛島上分述為兩個國家、四個部分。英格蘭這個王國占島上四部中的三部:英格蘭、威爾斯和康沃爾。

“道”為何物

“道”這種行政區劃始創於中國。“道”在漢朝開始出現,起初跟縣同級別,到了隋唐時代,地方行政機構由州-縣二級制演變為道-州-縣三級制。唐初分天下為十道,僅為州縣之上的一種監察區,但節度使制掌握地方實權後,“道”日漸演變為對一個節度轄區的稱呼,和初唐、盛唐時的意義有所不同。宋代地方監察區不使用“道”而改用“路”,字不同義相通。而遼朝因循唐朝舊制仍使用“道”作為一級行政區劃。元朝建立後,行省成為一級行政區劃,行省下設有道,道下有“路”的行政區劃單位。至明清時期,“道”成為省之下軍區的通稱,如“福建省台廈道”或“台灣道”,但明朝及清朝意義上稍有不同。其中,也有人把清朝的道與省、府、縣相提並論,稱之為四級地方行政機構。民國北京政府時期,曾經在省下設“道”為次級行政區劃單位,並曾計畫“廢省置道”,將全國劃分為70多個道,但之後並未採用此規劃,而之後“道”這個行政區劃也被廢除。
因此,“英倫三道”中的道,應為傳教士在翻譯是借用了當時稱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