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
《禮記月令》:“孟夏行秋令,則~~數來。”
陸機《贈尚書郎顧彥先》詩之一:“淒風午時序,~~遂成霖。”
編輯推薦
周作人的散文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散文的巔峰,風格平和,清雋幽雅,文字飄逸灑脫,用筆從容疏淡,是現代散文第一人。本書匯集了他的眾多散文作品,包括“自己的文章”、“雨的感想”、“生活之藝術”三大部分,內容涉及他生活中的的點點滴滴,讀來處處耐人尋味。
原文內容
伏園兄:
北京近日多雨,你在長安道上不知也遇到否,想必能增你旅行的許多佳趣。雨中旅行不一定是很愉快的,我以前在杭滬車上時常遇雨,每感困難,所以我於火車的雨不能感到什麼興味,但臥在烏篷船里,靜聽打篷的雨聲,加上欸 乃的櫓聲以及“靠塘來,靠下去”的呼聲,卻是一種夢似的詩境。倘若更大膽一點,仰臥在腳劃小船內,冒雨夜行,更顯出水鄉住民的風趣,雖然較為危險,一不小心,拙劣地轉一個身,便要使船底朝大。二十多年前往東浦吊先父的保姆之喪,歸途遇暴風雨,一葉扁舟在白鵝似的波浪中間滾過大樹港,危險極也愉快極了。我大約還有好些“為魚”時候--至少也是斷髮文身時候的脾氣,對於水頗感到親近,不過北京的泥塘似的許多“海”實在不很滿意,這樣的水沒有也並不怎么可惜。你往“陝半天”去似乎要走好兩天的準沙漠路,在那時候倘若遇見風雨,大約是很舒服的,遙想你胡坐騾車中,在大漠之上,大雨之下,喝著四打之內的汽水,悠然進行,可以算是“不亦快哉”之一。但這只是我的空想,如詩人的理想一樣的靠不住,或者你在騾車中遇雨,很感困難,正在叫苦連天也未可知,這須等你回京後問你再說了。
我住在北京,遇見這幾天的雨,卻叫我十分難過。北京向來少雨,所以不但雨具不很完全,便是家屋構造,於防雨亦欠周密。除了真正富翁以外,很少用實垛磚牆,大抵只用泥牆抹灰敷衍了事。近來天氣轉變,南方酷寒而北方淫雨,因此兩方面的建築上都露出缺陷。一星期前的雨把後園的西牆淋坍,第二天就有“梁上君子”來摸索北房的鐵絲窗,從次日起趕緊邀了七八位匠人,費兩天工夫,從頭改築,已經成功十分八九,總算可以高枕而臥,前夜的雨卻又將門口的南牆衝倒二三丈之譜。這回受驚的可不是我了,乃是川島君“佢們”倆,因為“梁上君子”如再見光顧,一定是去躲在“佢們”的窗下竊聽的了。為消除“佢們”的不安起見,一等大氣晴正,急須大舉地修築,希望日子不至於很久,這幾天只好暫時拜託川島君的老弟費神代為警護罷了。
前天十足下了一夜的雨,使我夜裡不知醒了幾遍。北京除了偶然有人高興放幾個爆仗以外,夜裡總還安靜,那樣嘩喇嘩喇的雨聲在我的耳朵已經不很聽慣,所以時常被它驚醒,就是睡著也仿佛覺得耳邊粘著麵條似的東西,睡的很不痛快。還有一層,前天晚間據小孩們報告,前面院子裡的積水已經離台階不及一寸,夜裡聽著雨聲,心裡胡裡胡塗地總是想水已上了台階,浸入西邊的書房裡了。好容易到了早上五點鐘,赤腳撐傘,跑到西屋一看,果然不出所料,水浸滿了全屋,約有一寸深淺,這才嘆了一口氣,覺得放心了,倘若這樣興高采烈地跑去,一看卻沒有水,恐怕那時反覺得失望,沒有現在那樣的滿足也說不定。幸而書籍都沒有濕,雖然是沒有什麼價值的東西,但是濕成一餅一餅的紙糕,也很是不愉快。現今水雖已退,還留一種漲過大水後的普通的臭味,固然不能留客坐談,就是自己也不能在那裡寫字,所以這封信是在裡邊炕桌上寫的。
這回的大雨,只有兩種人最喜歡。第一是小孩們。他們喜歡水,卻極不容易得到,現在看見院子裡成了河,便成群結隊的去“趟河”去。赤了足伸到水裡去,實在很有點冷,但是他們不怕,下到水裡還不肯上來。大人們見小孩玩的有趣,也一個兩個地加入,但是成績卻不甚佳,那一天裡滑倒了三個人,其中兩個都是大人--其一為我的兄弟,其一是川島君。第二種喜歡下雨的則為蛤蟆。從前同小孩住高亮橋去釣魚釣不著,只捉了好些蛤蟆,有綠的,有花條的,拿回來都放在院子裡,平常偶叫幾聲,在這幾天裡便整日叫喚,或者是荒年之兆,卻極有田村的風味。有許多耳朵皮嫩的人,很惡喧囂,如麻雀蛤蟆或蟬的叫聲,凡足以妨礙他們的甜睡者,無一不痛惡而深絕之,大有欲滅此而午睡之意,我覺得大可以不必如此,隨便聽聽都是很有趣味的,不但是這些久成詩料的東西,一切鳴聲其實都可以聽。蛤蟆在水田裡群叫,深夜靜聽,往往變成一種金屬音,很是特別,又有時仿佛是狗叫,古人常稱蛙蟆為吠,大約也是從實驗而來。我們階了里的蛤蟆現在只見花條的一種,它的叫聲更不漂亮,只是格格格這個叫法,可以說是革音,平常自一聲至三聲,不會更多,唯在下雨的早晨,聽它一口氣叫上十二三聲,可見它是實在喜歡極了。
這一場大雨恐怕在鄉下的窮朋友是很大的一個不幸,但是我不曾親見,單靠想像是不中用的,所以我不去虛偽地代為悲嘆了,倘若有人說這所記的只是個人的事情,於人生無益,我也承認,我本來只想說個人的私事,此外別無意思。今天太陽已經出來,傍晚可以出外去游嬉,這封信也就不再寫下去了。
我本等著看你的秦遊記,現在卻由我先寫給你看,這也可以算是“意表之外”的事罷。
十三年七月十七日在京城書。
目錄
自己的文章
美文 /1
山中雜信 /2
三個文學家的紀念 /12
自己的園地 /15
初戀 /17
情詩 /19
尋路的人 /22
苦雨 /24
沉默 /27
元旦試筆 /29
古書可讀否的問題 /31
鳥聲 /33
若子的病 /35
唁辭 /38
烏篷船 /41
閉戶讀書論 /43
志摩紀念 /46
北平的春天 /49
自己的文章 /52
雨的感想
祖先崇拜 /56
思想革命 /58
前門遇馬隊記 /60
碰傷 /62
天足 /64
一個鄉民的死 /65
賣汽水的人 /67
地方與文藝 /70
娛園 /73
北京的茶食 /76
故鄉的野菜 /78
蒼蠅 /80
喝茶 /83
上下身 /86
對於上海事件之感言 /88
吃烈士 /90
代快郵 /92
外行的按語 /95
上海氣 /98
談酒 /100
閒話四則 /103
兩個鬼 /106
菱角 /108
日本人的好意 /110
人力車與斬決 /113
怎么說才好 /115
金魚 /117
虱子 /120
兩株樹 /125
莧菜梗 /129
水裡的東西 /132
關於蝙蝠 /135
關於苦茶 /141
廠甸 /144
北平的好壞 /147
家之上下四旁 /151
雨的感想 /157
蚯蚓 /160
螢火 /165
女人的禁忌 /170
風的話 /175
生活之藝術
《舊約》與戀愛詩 /178
新希臘與中國 /180
文藝上的寬容 /183
國粹與歐化 /186
貴族的與平民的 /189
《沉淪》 /192
文藝與道德 /195
《鏡花緣》 /201
關於兒童的書 /204
致溥儀君書 /207
生活之藝術 /210
我們的敵人 /213
死之默想 /215
日本與中國 /218
抱犢谷通信 /222
論做雞蛋糕 /226
關於三月十八日的死者 /229
新中國的女子 /232
鄉村與道德思想 /236
死法 /241
偶感 /244
婦女問題與東方文明等 /248
三禮讚 /252
電年 /260
論八股文 /263
《冰雪小品選》序 /267
《草木蟲魚》小引 /270
關於命運 /273
畏天憫人 /277
燈下讀書論 /280
作者簡介
基本簡介
光緒十年(甲申)臘月初一(1885年1月16日)生於浙江紹興。
魯迅二弟。現代散文家、詩人、文學翻譯家,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原名櫆壽,又名奎緩,字星杓,自號啟孟、啟明(又作豈明)、知堂等。筆名仲密、藥堂、周遐壽等。常以“雨”與“風”一起構成散文的“基本意象”。
人物生平
1903年進
江南水師學堂學習海軍管理,改名為周作人,畢業後考取官費留學日本。1906年7月到日本攻讀海軍技術,後改學外國語。此間與
羽太信子(1888-1962)結婚。1911年回國後在紹興任中學英文教員。辛亥革命後,任浙江省軍政府教育司視學、紹興縣教育會會長、省立五中教員。1917年任
北京大學文科教授。
“五四”時期任新潮社主任編輯,參加《
新青年》的編輯工作,1921年參與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發表了《人的文學》、《平民文學》、《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論文章,並從事散文、新詩創作和譯介外國文學作品。
他的理論主張和創作實踐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五四”以後,周作人作為《語絲》周刊的主編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寫了大量散文,風格平和沖淡,清雋幽雅。在他的影響下, 20年代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廢名等作家在內的散文創作流派,一個被阿英稱作為“很有權威的流派”(《現代十六家小品·〈俞平伯小品〉序》)。
1927年4月
李大釗被殺害,曾保護李大釗之子李葆華避居自家一個月之久。
1931年
“九·一八”事變後,出任北京大學文學院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居留淪陷後的北平,出任偽南京國民政府委員、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兼教育總署督辦等職。
1949年以後曾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從事日本、希臘文學作品的翻譯和寫作有關回憶魯迅的著述。
1966年“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衝擊,曾被紅衛兵無恥粗暴對待,於1967年5月6日去世。
主要著作
有散文集《自己的園地》《雨天的書》《澤瀉集》《談龍集》《談虎集》《永日集》《看雲集》《夜讀抄》《苦茶隨筆》、《風雨談》《瓜豆集》《秉燭談》《苦口甘口》《過去的工作》《知堂文集》,詩集《過去的生命》,小說集《孤兒記》,論文集《藝術與生活》《中國新文學的源流》,論著《歐洲文學史》,文學史料集《魯迅的故鄉》《魯迅小說里的人物》《魯迅的青年時代》,回憶錄《知堂回想錄》,譯有《日本狂言遜》《伊索寓言》《歐里庇得斯悲劇集》等。
賞析1
這是一篇“借物詠懷”的文章,“苦雨”很能代表當時作者的心境,借著回憶、想像以及敘述,各種各樣的“雨”被搬到筆下,寫得相當自如,而整篇文章始終籠罩在淡淡的哀愁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使用的是“書信體”,借著這一“私人化”文體,敘述更顯得娓娓而談。
本文也很能體現周作人文章的特點,所用材料都是一般情況下不入詩文的,而他都能寫出味道來,自有其 過人之長。文章寫得似有意似無意,似有意思似無意思,所談的確都是“私事”,又在結尾若有所指若無所指,凡此種種,皆為典型周氏風格。
《苦雨》堪稱周作人的代表作——“雨”與“風”一起構成了
周作人散文的“基本(單位)意象”,以此為文題或書名的就有《雨天的書》、《雨的感想》、《風雨談》、《風雨後談》……等等,《苦雨》即是第一篇,而且似乎成了周作人的傳世之作。周作人自己也以“苦雨”題名書齋,稱號“苦雨翁”,“苦雨”遂與周作人其人其文渾然一體而不可分。文題曰“苦雨”,“雨”是客觀景象,“苦’是主觀感受,不同的主、客體的組合,就構成了不同的意象。文章即由此談起。於是,就有了:“臥在烏篷船里,靜聽打篷的雨聲”的“夢似的詩境”,“一葉扁舟”在“暴風雨”中滾浪行進的“危險極也愉快極”的豪情,以及“胡坐騾車中,在大漠之上,大雨之下,……悠然進行”的快感。
以上三種“意象”,我們或許可以用“喜雨”二字概括,正與文題中的“苦雨”形成對比,而且 一開始就把讀者帶入了或悠然或壯闊的詩的境界。但作者卻一語點破:“這只是我的空想,如詩人的理想一樣的靠不 住”,原來竟是一個浪漫主義的烏托邦的想像(幻像)。“或 者你在騾車中遇雨,很感困難,正在叫苦連天也末可知”,這才是真實的現實。在前面一連串的“佳趣”、“風趣”、“愉 快”、“親近”、“悠然”、“快哉”的“喜”詞之後,第一次點出 “苦”字。這才自然地轉入據說“叫我十分難過”的“這幾天的雨”,“苦”字仍暗含其中。這現實的(非想像中的)“雨”確實已經沒有半點浪漫主義的詩情,卻給人帶來災難,至少是不便,例如“將門外的南牆衝倒二三丈之譜”,給“梁上君子”以可乘之機之類,也讓人心煩,夜裡不斷為單調的雨聲吵醒,“睡的很不痛快”,至於雨後劫餘的書籍濕成“一餅一餅的紙糕”之讓人“不愉快”,“漲過大水後的普遍的臭味”,更是毫無美感可言。周作人平靜地敘述著這一切,為人們描摹了一幅幅真實極了,也現實極了的無美感可言。周作人平靜地敘述著這一切,為人們描摹了一幅幅真實極了,也現實極了的人生圖景,語氣中略含幾分幽默 (如說“梁上君子將去川島‘佢們’的窗下竊聽”之類),也是對處於日常生活的困境中,有著凡人的苦惱的人自身的一種調侃吧,而那個“苦”字確也更加濃重了。但周作人筆鋒一轉,卻引出有兩種人“最是喜歡”的話題來。文章的氣氛又由“苦”轉向“喜”。哪兩種人呢?“第一是小孩們”,“第二種”卻是“蛤蟆”,這樣的並列已經夠有意思,而周作人不僅對小孩子們喜歡嬉水有幾乎是感同身受的深切體驗與理解 (更確切地說是欣賞),而且對於蛤蟆吠聲之美,以及“聽它一口氣叫上十二三聲,可見它是實在喜歡極了”的心情的揣度,竟至於如此真切,實在令人驚異。但這正是周作人之為周作人的原因,在他的觀念中,人 (特別是包括兒童在內的自然形態的人)與生物原是溝通合一的,他所追求的正是物我無間的體驗。──在前述無疑是全文最為入神的文字里,他把這種體驗外化了。而周作人自己,正是通過這種體驗在現實的凡人的苦惱中尋找到了一種貴族式的精神超越的喜悅。
在周作人看來,這不同於本文第一部分所描繪的浪漫主義想像中的、終不免成為虛妄的喜悅,它是真正現實的、真實的、沒有任何“代為悲嘆”(以及其他一切類型的“代為”)的“虛偽”,它只是 (僅僅是)個人的私事──這就落實(歸結)到周作人的哲學。唯有人的個體生命才是真正現實與真實的;當然,我們也不會忘記:在周作人這裡,個體的同時也是人類的。這樣,面對著同一個“雨”的客體,周作人的主體感受,經過“喜”的浪漫主義想像到平凡生活的現實之“苦”,最後“苦中作樂”,升華為“物我無間”的個體 (人類)生命體“喜”。──周作人最終自稱為“苦雨翁”,這是可以理解的,並不出於“意表之外”。
賞析2
周作人的散文,比較平緩衝淡,與世無爭,故鄉的一草一木,在其筆下都飽含深情,無限依戀,寫得極為清雅脫俗,讀來頗為感人。
惜其30年代提倡閒適幽默的小品文,沉溺於“草木蟲魚”的狹小天地。此時直至40年代所寫的散文,格調“一變而為枯澀蒼老,爐火純青,歸入古雅遒勁的一途影響日益縮小。
這篇苦雨雖是手札,但寫得極為出色。對於雨的不同時間地點,所產生的那份不同的心境,作者的筆下一如那無聲的雨,平緩的流露。依舊是帶著故鄉的深情來描繪,特別是在北京家院中夜來
聽雨的那段,寫得極為美妙,怡靜,我仿佛是聽到那檐下滴水的清脆叮咚聲,那水漫進房時的潺潺歡聲,還有,那蛙蟲的歡鳴聲和小孩子的打鬧聲,這一切,多親切,又多自然!於是,我的手似乎可以感受到雨的冰涼,鼻中也能嗅到雨的濕潤。
現代人的生活太喧囂了,當你用心的讀這篇《苦雨》時,你的心就會入靜入神的,這就是優秀文章的魅力所在吧。
許必勝《苦雨》
作品原文
苦雨積憂遂成陰,昏色遍蒼莽。
我醉憂已忘,天地當開朗。
何以酒醒後,猶然在檐上。
雲是方春時,暗助草木長。
凝陰而無陽,亦非善培養。
豈因世道非,寰宇盈魍魎。
日月不照臨,星辰羞布象。
每睹萬類心,俱稱上天廣。
移轉亦何難,夢夢如抱怏。
地底周雷聲,驕鳥絕心想。
四望如無餘,舉意同羅網。
安得最高峰,雲外獨來往。
注釋譯文
①凝陰:指陰雲。陰涼之氣。凝聚的陰氣。
②魍魎:古代傳說中的山川精怪;鬼怪。疫神。傳說顓頊之子所化。影子外層的淡影,光的衍射物。恍惚;迷茫無所依貌。
作者簡介
許必勝(?~?),字號不詳。江蘇武進人。南宋高宗紹興十五年(1145)乙丑科劉章榜進士第三人。許必勝是許叔微之子。官顯謨閣待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