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竹[竹亞科植物]

苦竹[竹亞科植物]
苦竹[竹亞科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苦竹(學名:Pleioblastus amarus (Keng) keng)是禾本科、大明竹屬木質化喬木。竿高可達5米,直立,竿環隆起,高於籜環;枝稍開展。籜鞘革質,綠色,籜舌截形,淡綠色,籜片狹長披針形,腹面無毛,葉鞘無毛,乾草黃色,無葉耳和籜口繸毛;葉舌紫紅色,葉片橢圓狀披針形,葉緣兩側有細鋸齒;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小穗柄被微毛;小穗含小花,小穗軸一側扁平,第一穎可為鱗片狀,第二穎較第一穎寬大,第三、四、五穎通常與外稃相似而稍小;外稃卵狀披針形,內稃通常長於外稃,鱗被卵形或倒卵形,花柱短,柱頭羽毛狀。筍期6月,花期4-5月。

分布於中國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省。

該種篾性一般,用以編籃筐,竿材還能作傘柄或菜園的支架以及旗竿、帳竿等用。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苦竹(圖1) 苦竹(圖1)

植物體木質化喬木。竿高3-5米,粗3-4厘米不等,直立,竿壁厚約6毫米,幼竿淡綠色,具白粉,老後漸轉綠黃色,被灰白色粉斑;節間圓筒形,在分枝-側的下部稍扁平,通常長27-29厘米,節下方粉環明顯;節內長約6毫米;竿環隆起,高於籜環;籜環留有籜鞘基部木栓質的殘留物,在幼竿的籜環還具-圈發達的棕紫褐色刺毛;竿每節具5-7枝,枝稍開展。

籜鞘革質,綠色,被較厚白粉,上部邊緣橙黃色至焦枯色,背部無毛或具棕紅色或白色微細刺毛,易脫落,基部密生棕色刺毛,邊緣密生金黃色纖毛;繸耳不明顯或無,具數條直立的短繸毛,易脫落而變無繸毛;籜舌截形,高約1-2毫米,淡綠色,被厚的脫落性白粉,邊緣具短纖毛;籜片狹長披針形,開展,易向內卷折,腹面無毛,背面有白色不明顯短絨毛,邊緣具鋸齒。

末級小枝具3或4葉;葉鞘無毛,呈乾草黃色,具細縱肋;無葉耳和籜口繸毛;葉舌紫紅色,高約2毫米;葉片橢圓狀披針形,長4-20厘米,寬1.2-2.9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下表面淡綠色,生有白色絨毛,尤以基部為甚,次脈4-8對,小橫脈清楚,葉緣兩側有細鋸齒;葉柄長約2毫米。

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具3-6小穗,側生於主枝或小枝的下部各節,基部為1片苞片所包圍,小穗柄被微毛;小穗含8-13朵小花,長4-7厘米,綠色或綠黃色,被白粉;小穗軸節長4-5毫米,-側扁平,上部被白色微毛,下部無毛,為外稃所包圍,頂端膨大呈杯狀,邊緣具短纖毛;穎3-5片,向上逐漸變大,第-穎可為鱗片狀,先端漸尖或短尖,背部被微毛和白粉,第二穎較第-穎寬大,先端短尖,被毛和白粉,第三、四、五穎通常與外稃相似而稍小;外稃卵狀披針形,長8-11毫米,具9-11脈,有小橫脈,頂端尖至具小尖頭,無毛而被有較厚的白粉,上部邊緣有極微細毛,因後者常脫落而變為無毛;內稃通常長於外稃,罕或與之等長,先端通常不分裂,被纖毛,脊上具較密的纖毛,脊間密被較厚白粉和微毛;鱗被3,卵形或倒卵形,後方-片形較窄,上部邊緣具纖毛;花葯淡黃色,長約5毫米;子房狹窄,長約2毫米,無毛,上部略呈三棱形;花柱短,柱頭3,羽毛狀。成熟果實未見。筍期6月,花期4-5月。

生長環境

苦竹適生陽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層較深厚,土壤疏鬆而又肥厚,無水漬但濕潤的平緩山坡、山谷、溪河兩岸、灘地以及庭院周圍,在微酸性至中性土壤生長良好,粘重土或排水不良地不宜栽種。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省。模式標本采自浙江杭州靈隱寺。

繁殖方法

苦竹 苦竹

用母竹移栽、分根分株移植、扦插均可,但以母竹移栽為主。母竹宜選1-2年生,地徑1-2厘米,分枝較低,無病蟲害,根系發達,側芽飽滿且多的健壯單株或2-3株連在一起成叢的竹子。挖時不要搖動竹竿,保留來鞭20-30厘米,去鞭50厘米。竿部留枝2-3盤,其餘鋸除,要求切口平滑,同時,注意保護鞭根和鞭芽,並儘量多帶宿土。如果是長距離運輸,要用稻草或蒲包將鞭根和宿土一起包紮好,同時對母竹竹枝噴水保濕,並儘可能縮短運輸時間,防止風吹乾燥失水,提高母竹成活率。

栽培技術

苦竹 苦竹

林地準備:苦竹要求栽前先大塊翻轉土坯,全面深翻,深達20厘米以上,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通透性,增加土壤有效養分,為竹鞭生長萌筍、成竹創造有利條件。結合整地,每667平方米施用廄肥250千克、磷肥10千克作基肥。種植穴挖成80厘米x50厘米x40厘米,穴距3米x4米或35米x4米。有坡度林地,穴的長邊應與等高線平行。種植密度為50-60株/667平方米左右。

合理栽植:從秋季至春季都可進行:秋季栽種次年還可部分出筍、栽前將腐熟的有機肥放人穴底,每穴20千克左右,後填土10厘米,再放人母竹。栽時不要求竹竿直立成行,但要求竹鞭平展,深淺適當,下部與土緊密接觸,然後再分層培土壓實,注意保護鞭根與筍芽,後澆足定根水,再覆蓋高出宿土表面2-3厘米的鬆土,成饅頭形,最後蓋上稻草或雜草,防止水分蒸發。

栽後管理:新植竹林,頭2年可以間作,以耕代撫,在林地套種花生、大豆、蔬菜等經濟作物或放養雞禽,同時擴穴施腐熟有機肥。

第一年每穴施1千克,第二年施2千克。在此期間,要注意保護竹筍,防止人畜破壞,要留養大竹。如發現竹林有退筍現象,可及時挖掘,加以利用。

第三年可砍小竹和適當挖筍,同時留養大竹,增施肥料。施肥以有機肥為主,施用量每667平方米20-30千克。3-5年後可鬱閉成林。如在鞭梢伸展方向,開溝埋肥,可誘鞭多竄,加速滿園成林。成林後,及時伐去4年生以上老竹、弱竹、小竹、病蟲竹,適當選留1-3年生竹。通過逐年擇伐使之形成立竹量1.8-.2.1萬株/公頃,一年生竹占40%、二年生竹占30%、三年生竹占30%,具有適當整齊度、分布均勻度和葉面積指數而又豐產的林分結構。

擴林。由於竹鞭有趨肥、趨疏鬆土壤生長的特性,可在5-9月,來用林緣墾復鬆土和施肥的方法,誘導竹鞭向林緣生長,擴大竹林面積。施用的肥料以垃玻、廄月巴、綠肥為好。

病蟲防治

苦竹的主要害蟲有:竹筍夜蛾、竹筍泉蠅、竹織葉野螟、竹廣肩小蜂等,尤以竹織葉野螟、竹廣肩小蜂危害最重。苦竹被害率高達25%,若不加以防治,嚴重影響苦竹的持續發展。

竹筍夜蛾 防治方法:防治的關鍵在於清除蟲源,防止幼蟲上筍。具體措施:

1.加強撫育,秋季施用除草劑或於秋、冬墾覆竹林,清除林地雜草等中間寄主。化學除草可採用10%草甘磷水劑7.5千克/公頃地面噴霧,防治效果良好。

2.及早挖去被害的退筍,殺死筍中幼蟲。

3.出筍後,用敵百蟲可濕性粉劑釋稀成1000倍液,或二二三乳劑200倍液噴灑林地2-3次,殺蟲保筍。

4.6月成蟲羽化時,壟間用黑光燈誘殺成蟲。

竹筍泉蠅 防治方法:

1.挖除受害的退筍,切去被害部分,殺死幼蟲。

2.用二二三乳劑150-200倍液噴撒林地,出筍前噴1次,出筍後每10d噴1次,連噴2-3次,殺蟲保筍。

3.密度較大的竹林,在成蟲出現期施放敵敵畏煙劑蒸殺。

竹織葉野螟 防治方法:

1.結合竹林撫育,清除林中雜灌,減少密源植物,消滅越冬幼蟲。

2.6月下旬幼蟲在苞葉時,可噴敵百蟲500倍液或敵敵畏1000倍液或白僵菌。也可用內吸劑氧化樂果或乙酸甲胺磷等,注射於竹稈基部的竹腔中,通過竹子的輸導組織把藥液輸送到竹葉里毒殺害蟲。

3.在5月底成蟲出現期間,可用黑光燈誘殺或燈光誘殺。

4.密度較大的竹林,可施放煙霧劑,每1000平方米用敵敵畏煙霧劑2-3千克。

5.成蟲期林中人工釋放鬆毛蟲赤眼蜂,每公頃120萬頭。

竹廣肩小蜂 防治方法:

1.剪除蟲枝並燒毀,輔以施肥撫育,保持合理的立竹密度,可控制、降低竹廣肩小蜂蟲口密度。2月份起,每隔5天剝查蟲癭100個,根據蟲態變化情況,作出羽化盛期的預報。

2.當竹小蜂羽化盛期開始時,用林丹煙劑熏殺1次,每667平方米約1千克,隔5-7天再熏殺1次。

3.4月底至5月初,成蟲羽化期用80%敵敵畏乳油1000-1500倍液,或用2.5%敵殺死2000倍液林間噴霧防治,每隔3-4天噴霧1次,連續噴3-4次。

4.5月中旬、新竹6月中旬,竹腔注射防治。用“竹小蜂1號或2號”1:5倍液注入2毫升/株,或在竹稈基部,鑽一小孔,注入1-2毫升氧化樂果。

主要價值

苦竹 苦竹

苦竹具有適應性強、生長快、筍期長、產量高等特點,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其筍富含糖類、蛋白質、脂肪、纖維素、半纖維素以及磷、鐵、鈣和其它多種元素、維生素等物質,不僅可以撈煮後炒食,也可以加工成水煮筍或各種調味筍。苦筍味道甘苦,脆嫩可口,生津開胃,回味甘美,不僅是優良的無公害蔬菜,更是減肥和防止腸癌的保健食品,具有清肝明目的藥用價值。竹材堅韌,用途廣泛,可整稈使用或加工為各種農用品、傘柄、旗桿、農用支架,也是製作竹家俱和造紙的良好材料。用苦竹製成的宣紙類製品具有色澤鮮艷,不易被蟲蛀的特點。植株挺拔,姿態優美,也可用於園林綠化和觀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