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扎扎

苦扎扎

苦扎扎,哈尼族的民族節日.時間為夏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

基本信息

簡介

苦扎扎苦扎扎
哈尼族的民族節叫“庫扎扎”,時間為夏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 六月年也是個歡樂的節日,紅河地區稱“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後,節期三至六天。節日裡,以村寨為單位殺牛祭“秋房”,牛肉各戶分回祭祖,青年們聚集在一起“盪鞦韆”、摔角、狩獵、唱山歌,盡情歡樂。

傳說

苦扎扎苦扎扎
傳說,在遠古的時候,哈尼人不知道一年要分幾個月,後來,太陽和月亮傳授給哈尼人分月的辦法,在人間栽了一棵年月樹,一枝樹幹算一個,哈尼人分得了第六枝,從此,就在六月過“庫扎扎”。又說,過去有七個仙女到哈尼寨,做了一個磨伙,她們輪流玩耍,把站在權上的小鳥也逗笑了。鳥兒歡樂地唱起歌來,歌聲感動了天神,天神把福降給了人間……人們懷念七仙女,每年過“庫扎扎”時都要打鞦韆。

哈尼族

內地紅河南岸的哈尼族,也過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節日。正月年過三至五天,有條件的人家殺豬祭祖,初一吃湯圓,親友之間互相宴請。端午和中秋節大體同漢俗。

過節分三天進行,六月二十三日,全寨要殺一頭牛祭竜神,把祭竜的牛肉分給各戶。六月二十四日,人們都要在家休息一天,每人殺一隻雞,父母給子女們叫魂,先由寨外叫進屋裡,叫魂的範圍很廣,日常生產勞動所到之處都要叫到。野獸嚇著,雷響驚著和跌倒過的地方都要叫到,不能讓魂在受驚處躲下。認為叫過,人的身體會強壯起來,六月二十五日晚,用牛筋骨敲打著簸糞,用乾蘆葦或易燃的樹條紮成火把,點燃後從家裡往外攆,把災難和鬼怪邪魔攆出去。然後把火把綁在樹上,求火把神護佐莊稼和牲畜成長得好,不遭蟲災,不得病。

節日活動

苦扎扎苦扎扎
苦扎扎苦扎扎
“苦扎扎”是哈尼族的六月節。在這個節日裡,村村寨寨打鞦韆,另外,還興串寨、跳鼓舞。“苦扎扎”過3至5天,每年農曆五月的第一個申猴日開始。這時剛栽完秧,農活少,藉此時機歡慶。秧苗在田裡由黃變綠,迎接薅秧季節的到來,預祝秧苗茁壯成長,長出粒大穗長的稻穀,家家戶戶過上豐衣足食的好日子。
“苦扎扎”的主要活動內容是打鞦韆。節日的第一天,各村各寨要上山挑選一棵粗直的松樹做磨秋桿。秋桿有規定尺寸,長短每年相差不能超過3至5寸。秋桿木黑夜砍好,黎明前扛回村。第二天,家家殺兩隻雞、一隻鴨獻秋木,然後立磨秋、豎轉秋、架甩秋,並在秋場一側略高於地面的土坎上安放牛皮鼓。
磨秋就是用堅硬的栗木栽在地面,頂端削尖作軸心,再把數丈長的松木橫桿的中間段鑿凹架上即成。打磨秋時,橫桿兩端騎坐或爬上相等的人,輪流以腳蹬地使磨秋起落旋轉,像磨一樣,所以叫磨秋。按照哈尼人的規矩,磨秋桿必須是黑夜砍好後,小伙子們在黎明前扛回來。他們一路唱著山歌,把用堅硬結實的木頭做成的秋桿抬到寨邊的秋場,將一根木頭栽進土裡,頂端削細當軸心,然後再把長長的橫桿從中間鑿凹,架在上面。兩邊的橫桿長短要一樣,還要削得滑溜溜的,以免劃傷手。下午,穿著絢麗服裝的哈尼人摩肩接踵的聚到了磨秋場,按照哈尼人尊老敬長的傳統習慣,先由幾個德高望重的老者“開秋”,他們象徵性的甩了幾圈以後,一對對、一雙雙的小伙子們、姑娘們輪流上去轉。打磨秋是一項哈尼人充滿情趣的體育活動,它要求磨秋兩邊的人數要對等,騎坐的人用腳蹬地面,時而飛速旋轉,時而升降起伏,反覆轉動,悠悠蕩蕩。甩秋人的速度越來越快,圍觀的人也顯得更加開心,人群不時發出“喔嗬嗬,喔嗬嗬”的呼喊聲,為其加油助興,氣氛十分熱烈。那些藝高膽大,身手不凡的小伙子,往往成了姑娘們愛慕的對象。[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