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家村[山東濟南市商河縣張坊鄉下轄村]

苟家村位於張坊鎮最西邊,北鄰王佃乙村,西靠臨商河,南與大姜村接壤,東與劉庵村一溝相隔,全村總計87戶,316人,530畝耕地。主要經濟來源依靠種植業,飼養牲畜及勞務輸出等。

該村有兩條寬敞平坦的大街,用柏油鋪成,胡同通暢平坦,出行方便。前大街正中南面是村兩委辦公室,內設有圖書室和閱覽室。辦公室前面有一個小水庫,雨季到來時村裡的雨水都流入這個小水庫,水庫常年有水。前大街的東西兩頭有籃球和桌球活動場地,閒余時間人們到兩處活動鍛鍊身體。

村名由來

該村是由李、王、張三大家族組成,據李氏族譜記載,李氏家族是明永樂年間由青州府安丘城南峰山李村遷至豐盛集村,第七世由豐盛集村分居至豐盛集西南三里,與張、王姓共建立村莊。據說,當時村東頭有一廟,廟東南角有一棵大楊樹,楊樹特別茂盛,村里人如有頭痛腦熱時,取楊樹枝葉或樹皮用水煎服可治癒,故名神楊莊。一縣官從村路過,遭狗圍攻,縣官大怒問差人,該村是什麼村,差人說是神楊莊,縣官怒喝說“狗莊”,差人連忙應答,“狗莊,狗莊”。後來演變“苟莊”。

花鞭鼓舞

自建村以來,李、王、張三大家族和睦相處,共同謀生。生活困難年間,李張兩家因乞討共創了花鞭鼓,流傳至今。李希平,張風雲兩位老人是花鞭鼓的傳承人,他們在演出中不斷進行創新,使花鞭鼓逐漸成為人們過年過節時重要的娛樂活動之一,動作主要為“六腿八步”並融入武術動作,如頓鼓,步鼓,三踢鼓,旋風鼓等。

1950年後,民間藝術得以繼承和發展,花鞭鼓舞增加民歌唱詞,舞一段,唱一段更顯得生動活潑,遠傳到禹城,廣饒,博興等地,被全國及中央藝術團體選為民間優秀舞蹈之一。並在一九六五年代表商河縣參加過全國民間藝術匯演,周恩來總理親自接見。

村政建設

1993年以來,村兩委帶領民眾挖溝渠,建揚水站,打機井等,改變了村裡的水澆條件,帶領民眾種植棉花等經濟作物。後來,對村大街進行了整修,之後,村民陸續蓋起磚瓦房,民眾的居住條件顯著改善,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曾多次受到縣領導的表揚和鼓勵,並授予該村縣級精神文明村和縣、市級先進黨支部的榮譽稱號。

該村有一人獲得博士學位,還有四名本科在讀大學生,九名專科生。

歷任村幹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該村分別由李希光(1950-1970年),張吉芹(1970-1978年),王立吉(1979-1992年),王立金(1993年-2017),李廣軍(2017年-至今)等擔任過村黨支部書記和村主任,2017年始由李廣軍任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

古蹟

相傳該村兩邊有一古城,城牆幾年前仍有痕跡,隱約可見,後因地震城池陷落,變為一片窪地。關於城陷還有“老薑背老婆”的傳聞故事。開挖臨商河時,曾挖到一對鐵獅,器皿等物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