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刀的起源
苗刀(御林軍刀)不是苗族人使用的刀,乃是以其刀身修長(總長五尺、刀長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之故命名。它集中了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既能當槍使,又能當刀用,既可單手握把,又可雙手執柄,殺傷力極大。苗刀一路包括持刀要領、持刀把位、搏擊運用、劈砍要點,以及苗刀的基本刀法。
苗刀,是中國冷兵器時代先進兵器之一,創製於西漢初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刀長五尺,刀身修長,兼有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並可單、雙手交換使用,這樣便於發揮腰背整體力量。臨敵運用時,輾轉連擊、疾速凌歷、身摧刀往,刀隨人轉,勢如破竹,殺傷威力極大,故中國歷史檔案館保存的一份珍貴的歷史史料《苗刀考證》中云:迨明戚繼光得此刀法,傳之於部下,用於衝鋒陷陣,
斬將搴旗,賴此刀法,威震華夏。又說“此刀戰陣中遠勝單刀和其他短兵。
《苗刀考證》最後說:“前中央國術館教授郭長生(即:“郭燕子”)得劉教習(指劉玉春)秘授,故其技之玄奧,亦獨冠儕輩雲”。“就是說郭長生之技藝水平,使人琢磨不到這么玄妙,和同輩的人和器械比起來都是最好的。
苗刀實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是中國傳統武術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寶。可歷代先人對此珍品多保藏不現,更不輕傳,一直以秘授單傳形式向下傳承。
前中央國術館教授郭長生,江湖人美稱“郭燕子”,得恩師劉玉春大師秘授,身懷苗刀、通臂、劈掛絕技,參加1928年舉行的全國第一屆國考,取得“最優勝者”光榮稱號,後據其所學,取苗刀一路之精華、揉進通臂二十四勢的先進步法和腰法,獨創了攻防一體、連擊性極強的二路苗刀和苗刀進槍,進一步豐富了苗刀的內涵,對苗刀技藝的繼承和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郭瑞祥是郭長生的次子,自幼秉乘家學,穎悟過人,得其父真傳,深諳苗刀真蒂,他既有良好的家學傳承和深厚的文化積累,又極端注重個人武學技藝的修煉,他重武德講義氣,溫文爾雅,為人謙誠,幾十年如一日,致力於中華武術特別是苗刀的傳播、推廣、宣傳和發揚,以整體的文化品位和傳揚中華武術的輝煌業績贏得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他 1983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武術輔導員;1995年被評為“中國武林百傑”和“中國十大武術名師”,1998年中國首次施行武術段位制,被評為武術八段。郭瑞祥個人事跡被載入《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卷,(武術人物部分)。
苗刀的代表人物
郭瑞祥 1991年代表中國武術代表團訪問日本,應日本劍道高手們的強烈要求,在中日武術交流大會上表演了家傳苗刀,榮獲一等獎,得金牌一枚,並引起日本劍道高手的高度重視,他以動爆疾速的苗刀技法折服了求真物實的日本人。郭瑞祥遵父言,於1986年編著《苗刀》專著,由中國一級出版社—一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發行。1999年,受國家體育總局的委託又編著了《劈掛拳》一書,其中包括“苗刀”,該書被國家審定為競技比賽國家規定套路,並被評為建國五十周年特別優秀作品一等獎。在2000年,郭瑞祥老師應人民體育出版社音像部的邀請蒞京拍攝了《苗刀一路》、《苗刀二路》、《劈掛拳》等六部VCD教學片,獲行家一致好評。
郭瑞祥年逾古稀,但仍為弘揚中華苗刀哎心歷血,不辭勞苦,為再現武林先人們所使用過的苗刀。曾三下浙江,不遠萬里找名匠打造苗刀,經郭瑞祥發明研製的苗刀,光閃奪目,舞動起來寒光逼人令人寒心,優鋼中碳,富有軟硬韌勁,它刀重得當、把鞘得宜,適合突刺、劈砍、格擋三方面基本刀法,同時,把鞘採用優質進口硬花梨木,花紋美觀、細緻,因此它既是一種武術演練器械,又是一幅高雅的藝術品,具有很高的收藏和紀念價值。刀身挫有:“中國苗刀正宗傳人、中國十大武術名帥”監製,隸書空心字:“中華苗刀民族魂”,並銼有國家批准的專利號,以防假冒。目前應廣大苗刀愛好者和收藏家的渴求,新型苗刀己限量生產。
郭瑞祥雖年逾古稀仍新曆傳拳、傳授家傳苗刀,筆耕不輟,他最近編寫的《苗刀技法》,《通臂二十四勢》等書,不久即將與讀者見面。
2008年在北京首次舉行世界奧運會,武術進入奧運已指日可待,這將使武術套路、散打、短兵、長兵隨之一同進入奧運作為正式比賽內容。苗刀屬於短兵器械,和一股刀劍比較,該 器械本身占有刀長、且可單雙手交換握柄,故它有一定的優勢,加之它有一套玄奧的攻防技法,故“遠勝單刀和其他短兵”(苗刀考證)。
苗刀的技術特徵
部位名稱苗刀主要分為刀柄、護手和刀身三部分。其中刀身部分又可分成刀尖、前刃與後刃三個部分。
規格標準苗刀全長5尺,刀身長3尺8寸,刀柄長1尺2寸,刀寬1寸2分,護手(刀盤)呈圓形或橢圓形。
基本握法(1)抱刀:左手拇指和虎口扣住護手(刀盤),食指和中指夾住刀柄,無名指和小指托住護手,刀背貼靠前臂。
(2)單手握刀:五指握刀柄,虎口靠護手,刀背與虎口相對。
(3)雙手握刀:一手五指握刀柄的前部,虎口靠護手,另一手五指握刀柄的後部(圖11)。
苗刀不同於其他花刀,它主要以雙手握刀,每招每勢樸實、嚴謹,用起來以身催刀,刀隨身轉,逢進必跟,逢跟必進,進退連環,動作剽悍雄健,勢如破竹。它善於連續進攻,攻中有防,防是為了更好地
攻,技法變化如明朝程宗猷所說:“其用法,左右跳躍,奇詐詭秘 ,人莫能測,故長技每每敗於刀。”可見該刀技法千變萬化。一、二路苗刀各具有其獨特的風格:一路也叫原路、老架,屬於基本刀勢,勢法渾厚矯健,大劈大砍,一招一勢。二路也叫新路、新架,是郭長生大師在一路的基礎上,糅進通臂二十四式中的疾絞連環步法,因此,動作除大劈大砍外,外加左右輾轉,疾速多變,攻防的連擊性較強
(1)基本刀法:砍、撩、挑、截、推、刺、剁、點、崩、掛、格、削、戳柄、舞花。
(2)基本步型:歇步、虛步、弓步、馬步、插步、並步、前點步、後點步、獨立步。
(3)基本步法:跳步、疾絞連環步(拖拉步)、上步、退步、跟步。
苗刀的技術要求
在演練和技擊時,要使刀法、步法、身法、眼法協調自然,緊密結合,渾然一體,做到身催刀往,刀隨腰轉,眼隨刀勢。
刀法要求(1)分清用刀的部位,力點在刀尖還是刀刃前端,在中間還是在刀背上,要分清楚,切忌背刃不分扇大拍。
(2)擊著點要準確,出刀要迅速、勁脆、準確。
(3)舞花要圓,速度要均勻,或由慢加快,忌忽慢忽快;充分發揮腰、胯、腿、足的力量。
(4)換柄要順靈、快速、自然、熟練。
(5)纏繞動作中頭要正,刀背要緊貼身體。
苗刀的步法是以疾絞連環步為主,運動中進步要求後腳發揮最大的蹬力,使前腳邁出越遠越好;後腳貼地向前滑行,落腳時,腳跟先著地,既輕靈又沉穩,輕而不浮,沉而不重。動步時,兩足要敏捷,逢進必跟,逢跟必進,進退成連環,疾速連貫。
身法要求身體的松活輕靈是通過身腰來體現的,身腰是聯繫上下肢的紐帶,拳諺說:“運動在梢,主宰在腰。”要使身腰靈活自如,貴在氣下沉。氣不下沉,必上浮,橫氣填胸,上身不靈,上不靈則下不穩。氣下沉的同時,含胸拔背,收腹斂臀,以腰帶刀,身催刀行,蜿蜒如蛇行。
眼法要求眼法是體現精神的重要環節,是攻防格鬥中取勝的先決條件。拳諺講“拳似流星眼似電,腰如蛇行步似粘”,“拳法之神眼為先”。在演練苗刀時要觀前?後,左顧右盼,望遠瞄近,隨形隨勢。技擊對抗時,無論是迎其擊而進擊,還是乘其隙而側入,都應以眼為先鋒,觀其體,察其意,識其機,測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