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體特徵
背鰭Ⅱ—Ⅲ-6—7;臀鰭Ⅱ-5;胸鰭Ⅰ-8;腹鰭Ⅰ-5—6。鰓耙2+10—13。
體長38—87.4毫米。體長為體高6.9—8.6倍,為頭長4.6—5.9倍。
體長形,側扁,體高為體寬1.3—2.2倍。
頭側扁。頭長為吻長2.5—2.8倍,為眼徑5.2—8.6倍。
吻略突出。前鼻孔位吻側正中,有一短管狀皮突。
眼小,側上位。眼間隔窄於眼徑。眶前骨在眼前緣下方向後有一叉狀骨刺。
口小,下位,不伸過後鼻孔。吻須2對;上頜須1對,較長,約達眼前緣下方。
鰓孔側位,下端略低於胸鰭基上緣。鰓耙鈍短。
肛門鄰臀鰭始點。鱗微小,頭無鱗。
側線側中位。背鰭始於體正中央或略後,第一分枝鰭條最長。
臀鰭似背鰭而窄小,距尾鰭基較距腹鰭基近。胸鰭側下位。
腹鰭始於背鰭第二至三分枝鰭條基下方,伸不到肛門。
尾鰭圓形或截形。
頭體背側灰褐色,沿背中線有一行黑褐色大斑;
兩側較淡,有一縱行約16—21黑斑;腹側白色。鰭淡黃色;背鰭、尾鰭有小黑點,尾鰭基上側有一亮黑斑。
成年雄魚第二胸鰭條很粗長,不短於頭長;雌魚胸鰭圓形,短於頭長。
棲息環境
本魚為初級淡水魚,活動於低海拔溪流的淺潭區。棲息於沙底質且水質清澈的溪流底部,生性機靈,遇危險即鑽入沙中。屬雜食性,以水生昆蟲、有機物碎屑為食。繁殖期為3至9月,群體交配,產無粘性的沉性卵於河川底層,受精卵魚24小時後孵化 。
地理分布
分布於歐亞大陸(青藏高原中心除外)、大巽他群島、非洲的摩洛哥和衣索比亞。中國中國有6屬12種,常見種類有中華花鰍和泥鰍。在遼寧朝陽叫“花梨棒子”“花鏈子” 。
花鰍屬是本亞科中最繁盛的1屬,廣泛分布於中國雲南元江以北各水系,遠至日本、朝鮮、歐洲和北非。
花鰍亞科
中國所屬花鰍亞科
中文名稱 | 拉丁文名稱 | |
1. | 北方須鰍 | Barbatula barbatula |
2. | 沙花鰍 | Cobitis arenae |
3. | 大斑花鰍 | Cobitis macrostigma |
4. | 中華花鰍 | Cobitis sinensis |
5. | 馬頭小刺眼鰍 | Acantopsis choirorhynchos |
6. | 條紋花鰍 | Cobitis striata |
7. | 泥鰍 |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
8. | 北方泥鰍 | Misgurnus bipartitus |
9. | 側斑後鰭花鰍 | Niwaella laterimaculata |
10. | 鱗頭鰍 | Lepidocephalusmacrochir |
11. | 擬長鰍 | Acanthopsoides gracilis |
12. | 細頭鰍 | Paralepidocephalus yui |
保護級別
IUCN紅色名錄等級:未予評估(NE)
中國特有:是
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
通化哈尼河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
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東北七鰓鰻、細鱗魚,其他保護物種包括東北鰁、黑龍江花鰍、江鱈、鱖等。聖水湖黃顙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
主要保護對象為黃顙魚、細鱗斜頜鯝和鱖,其他保護對象包括團頭魴、翹嘴鮊、南方大口鮎、烏鱧、中華花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