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盤古王國公園

花都盤古王國公園

花都盤古王國公園位於廣州花都區西北部獅嶺鎮盤古王山。這裡是古代“南海中盤古國”的遺址之一,傳說是盤古王開天闢地的地方,留下的古蹟和民間故事十分豐富。現已修復的古蹟有盤古王廟、聖龜池、半山亭、試斧石、龍口泉。新建有氣勢不俗的公園門樓和管理處、商業街、媽祖湖、停車場等。盤古王廟香火旺盛,有求必應,歷來前往朝拜的遊客絡繹不絕。

基本信息

景點介紹

花都盤古王國公園花都盤古王國公園

盤古王公園位於廣州市花都區獅嶺鎮北部,距廣州火車站36公里,距花都區城區中心、廣州北站14公里,距獅嶺鎮城區107國道出入口1公里。

盤古王公園原名盤古王山,山中有座盤古王廟。據清末編《花縣誌》載,盤古王廟神壇重建於清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後燒毀,到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再花巨資重建,成為古典藝術廟宇,保存至今。

盤古王山氣勢奇特,清代已是花縣八景之一,稱“盤古煙霞”。盤古王廟歷年香火不絕,遠近聞名。每年農曆八月十二日盤古王誕,各地善男信女成群結隊,擂鼓舞獅,隆重慶祝,遠近數萬人前來朝拜。

位於花都區西北部獅嶺鎮盤古王山。這裡是古代“南海中盤古國”的遺址之一,傳說是盤古王開天闢地的地方,留下的古蹟和民間故事十分豐富。現已修復的古蹟有盤古王廟、聖龜池、半山亭、試斧石、龍口泉。新建有氣勢不俗的公園門樓和管理處、商業街、媽祖湖、停車場等。盤古王廟香火旺盛,有求必應,歷來前往朝拜的遊客絡繹不絕。

主要景點

資政大夫祠

花都區盤古王公園花都區盤古王公園

資政大夫祠古建築群座南朝北,整體建築為磚木結構,陶塑瓦脊,五彩斑瀾,兩邊採用線條優美的鍋耳山牆,牆脊上蓋陶瓦,兩座造型各異的牌坊,分別矗立在資政大夫祠和南山書院的前院天井,牌坊通體採用花崗岩條石砌成,坊上雕刻的人物、宮殿和各式花卉紋樣、文字記載均用鏤雕、浮雕、圓雕和陰刻等,手法誇張,工藝精細。

資政大夫祠建築群

資政大夫祠,南山書院,亨之徐公祠等是一群清代建築群,是1863年兵部郎中和兵部主事即徐方正和徐表正堂兄弟倆為感恩皇上,光宗耀祖而建的祠堂。

資政大夫牌坊

坐落在資政大夫祠建築群。建於同治二年(1863),是封贈兵部郎中徐方正的祖父、祖母和父親、母親而立的。

水仙古廟

相傳為祭祀晉金吾上將軍何侍御史而建,廟內木雕、磚雕、石雕、灰塑、陶塑、壁畫工藝精湛,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御史大王誕,該村必在祠前搭棚唱戲,歡慶三日,熱鬧非凡。

假平婆樹

又稱鳳眼果樹,其果外表似鳳眼,去殼可食,樹齡達300多年,高過祠內的朱瓦飛檐。

資政大夫簡介

文散官名。金始置,正三品中,元升為正二品,明為正二品升授之階,清正二品。明·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皇帝御天下之七季癸酉十月十一日,資政大夫兵部尚書節寰袁公(袁可立)終於家。”

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內務府總管大臣、八旗副都統、護軍統領、專城副都統,前鋒統領、護軍統領、專城副都統鎮守總兵、鑾輿使

授:文為:資政大夫武為:武顯將軍

盤古王公園門樓

花都盤古王國公園花都盤古王國公園

這座門樓氣勢非凡,值得留影,這是一座包含有民間故事、楹聯、書法、繪畫藝術於一身的高水準的仿古建築物。

這門樓的四條柱,一般內兩條粗大,外兩條較細,但它卻相反,外粗內細。這是根據民間故事《盤古王降龍伏獅》來設計的,整座門樓如盤古蹲在那裡,內兩柱為兩隻手,較細,外兩柱為兩腳,所以粗大。他把惡龍惡獅收服變成了造福於民的龍獅。大家再看看,這門樓有五個天面,一般門樓是四柱三天面或七天面,為什麼它是五天面呢?這是盤古王開天闢地後化為萬物,這萬物歸納起來分為金、木、水、火、土,稱為五行,這五個天面代表了五行。

大家再看看這門樓的橫額、對聯,內涵也很豐富。正面橫額“盤古王公園”是嶺南畫派大師關山月的題書,蒼勁有力。對聯是花都區芙蓉詩社社長

黃倚雲老先生所作,由廣東省書法家協會主席陳景舒用隸書揮就,豪氣十足。背面的橫額“功德配天”和對聯是著名大詩人劉逸生老先生所作,由花都區書法學會會長湯耀以篡體書法寫成,古樸典雅。

這座門樓由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陳棣生設計,他親自邀請了關山月劉逸生陳景舒黃倚雲、湯耀各路名家撰聯、題字、揮毫。所以,這座門樓可以說是各路著名藝術家的傑作,非同尋常!

盤古王廟

廟宇廟宇

這座廟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以後多次焚毀,到光緒二十四年,才由民間集資重建。

這是一座古典藝術建築物,有12條石柱、4條坤旬木柱,共16柱,縱橫各四條,平面分九格,代表九重天。最為奇特的是除了正中盤龍石柱之外,柱柱有書法刻字,總計七副對聯,儘是描寫歌頌盤古王開天闢地的豐功偉績。盤古王這位神話人物,是古代勞動人民以民間故事的形式創作出來的,是勞動人民戰天鬥地,創造世界的典型,這也是盤古王受到勞動人民崇拜的原因

1985年,民間集資,對古廟再行修輯了一次,換去破爛的舊瓦,蓋上黃色琉璃瓦。屋脊上的琉璃製品、盤龍石柱和門前石獅、盤古靈牌仍然是原物,都有極高的文物藝術價值。

廟正中的盤古王神像,是由廣州美術學院曹崇思教授雕塑捐贈的銅像,是根據古籍記載的盤古氏形象而創作的,藝術水平很高。盤古神像後有一塊石碑。這是傳說中邱毛松神遊時無意中發現的盤古神碑,呈黑色,中刻11個楷書文字,外圈浮雕蝙蝠和四條龍,外圍兩邊護欄還有一副對聯“德建三皇世;恩流萬古天”。

每年農曆八月十二是開天闢地盤古出生的日子。這一天,人海如潮、煙火薰天、炮竹不絕。也逐漸演變成為嶺南所特有的“盤古王誕”節,並納入了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進而角逐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傳說記載

花都區盤古王公園花都區盤古王公園

盤古王公園在花都區獅嶺鎮盤古王山。這裡是古代“南海中盤古國”的遺址之一(南朝梁人任昉的《述異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今南海有盤古氏墓,亘三百里,俗雲後人追葬盤古之魂也,桂林有盤古祠,今人祝祀,南海中有盤古國,今人皆以盤古為姓”。1992年,專門研究盤古文化的專家馬卉欣通過大量的實地考核,證實花縣建縣前在南朝已經屬於南海郡管轄,也就是一千五百年前有“南海中盤古國”中的南海郡)。盤古國的傳說自南朝至今一千五百多年,有專家認為雖然盤古王廟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但石碑卻已經有一千五百年。

(二十世紀修復的古蹟有盤古王廟、聖龜池、半山亭、試斧石、龍口泉。新建有氣勢不俗的公園門樓和管理處、商業街、媽祖湖、停車場等。)

盤古王廟: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傳說當地讀書人邱毛松在獅嶺一帶神遊,在盤古王山半山腰,無意中發現一塊盤古神碑,碑上正面刻著“初開天地盤古大王聖帝神位”。於是在山腰搭起一座“盤古神壇”,把這塊盤古神碑供立其中。建築物後來多次焚毀,到二十世紀,才由民間集資重修。盤古王廟香火旺盛,反映了獅嶺的盤古信仰,也反映了古老的山地、內陸文化的信仰和社祭文化,承載著許多重大的歷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記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