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歷史
花樣滑冰起源於18世紀的英國,後在德國、美國、加拿大等歐美國家迅速開展。
1772年,英國皇家炮兵中尉羅伯特·瓊斯(Robert Jones)撰寫的《論滑冰》(A Treatise on Skating)在倫敦出版,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關花樣滑凍的著作。當時舉行的花樣滑冰比賽是所謂的“英式風格”,古板又正式,和現代花樣滑冰相去甚遠。
1863年,被譽為“現代花滑之父”的美國人傑克遜·海因斯(Jackson Haines)將滑冰運動與舞蹈藝術融為一體,在歐洲巡迴表演,豐富了花樣滑凍的內容和形式。1868年,美國的丹尼爾·梅伊(Daniel Mey)和喬治·梅伊(George Mey)首次表演了雙人滑。
1872年,奧地利首次舉辦了花樣滑冰比賽。1896年,首次世界男子單人花樣滑冰錦標賽在俄國彼得堡舉行。
1906年,首次世界女子單人花樣滑冰錦標賽在瑞士達沃斯舉行;
1924年被列為首屆冬季奧運會的比賽項目,包括男女單人滑(1924年列入)、雙人滑(1924年列入)和冰上舞蹈(1976年列入)四個比賽項目。
1952年,首次世界冰上舞蹈錦標賽在法國巴黎舉行。花樣滑凍的冰場長56~61米,寬26~30米,凍的厚度不少於3~5厘米。
項目分類
花樣滑冰運動按照參賽人員和技術動作的要求,可以分為眾多單項。花樣滑凍的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共有四個,歸屬三個大類:單人滑(分男子和女子兩項)、雙人滑與冰上舞蹈。此外,花樣滑冰還包含同步滑冰(Synchronized skating)、規定圖形(Compulsory figures)、冰場滑行(Moves in the Field,或Field Moves)、四人滑(Fours)、冰上戲劇/冰上芭蕾(Theatre on Ice/Ballet on Ice)、柔板雙人滑(Adagio Skating)、特殊圖形(Special Figures)、冰上雜技(Acrobatic Skating)等等,但它們的流行與受歡迎程度不及四個奧運會正式項目。
單人滑
單人滑(Singles)
單人滑包括男子單人滑與女子單人滑兩項,技術動作要素包括跳躍、旋轉、接續步、燕式步等等。三大類項目中,單人滑對跳躍的要求最高,因此單人滑通常代表了選手能達到的最高跳躍難度。
•分為男子組與女子組
•比賽分短節目和自由滑
•在短節目中,技術動作要素必須包括跳躍、旋轉、接續步
•時間:短節目為2分40秒±10秒;男子自由滑為4分30秒±10秒、女子自由滑為4分±10秒
雙人滑
雙人滑要求一位男選手和一位女選手配合,在冰上表演同步的單人滑動作,及雙人滑特有的動作:拋跳(男選手“拋擲”女選手跳躍)、托舉(男選手將擺成某種造型的女選手高舉過頭)、雙人旋轉(兩位選手同時繞一個共同軸心旋轉)、螺旋線(Death spiral)、捻轉(Twist)等。
•由一男一女組成一組
•比賽分短節目和自由滑
•該項目中,男女可表演同樣的單人滑動作,或雙人滑特有的動作,如拋跳(男選手拋擲女選手助其跳躍的動作)、托舉(男選手將女選手托起後在空中做一系列技術的動作)、雙人旋轉(兩位選手同時繞一個共同軸心旋轉的動作)、螺旋線(男選手成為軸心,女選手圍繞男選手旋轉的動作)等
冰上舞蹈
與雙人滑相同,冰舞也要求一位男選手和一位女選手配合。冰舞與雙人滑的主要區別在於:冰舞的技術動作不包括跳躍和旋轉,托舉亦不能過肩。兩名選手在近距離保持國際標準舞造型的同時,要緊扣音樂節拍表演複雜多樣的步法。
•由一男一女組成一組
•冰上舞蹈分短節目和自由舞
•兩名選手在近距離下,要緊扣音樂節拍表演複雜多樣的步法
•表演間,雙方不得分開超過5秒;托舉時,男選手不得將女選手高舉過頭超過3秒以上
團體比賽
•將男·女單人滑、雙人滑、冰上舞蹈等4個小項的分數進行合計,決出排名的比賽
比賽配備
場地
比賽場地規定長56-60米,寬26-30米。
冰刀
花樣滑凍的冰刀與冰球冰刀最顯著的不同在於前端有著”刀齒“。刀齒主要用在跳躍中,不套用在滑行和旋轉中。冰刀以螺絲固定在冰鞋的鞋底。高水平的花樣滑冰選手通常都會定製冰鞋和冰刀。
冰上舞蹈的冰刀後部比其它項目的要短一英寸,這是為了滿足舞蹈對雙人近距合作和精細步法的要求。
選手穿著冰鞋在冰場外行走時,要在冰刀外套上硬塑膠的保護套,這是為了避免冰刀被地面磨鈍或沾上灰塵雜質。選手不穿冰鞋時,則用軟套保護冰刀,它可以吸收殘留的融水,防止冰刀生鏽。
服裝
花樣滑冰選手練習時通常穿緊身柔軟的長褲。比賽中,女選手可以穿短裙、長褲或體操服,裙裝下穿不透明的肉色緊身褲或長襪,有時會以此來覆蓋冰鞋。不得穿上下分開的服裝,裙子前後長度要掩蓋臀部;男選手則必須穿長褲,不能穿緊身褲。不得穿露胸無袖上衣和緊身褲。
花樣滑冰選手的比賽服裝可以十分華麗,若由頂級服裝設計師來完成,可能花費上千美元。雖然使用肉色布料的服裝並不真正暴露,但仍有許多人提議禁止給人“過度暴露”印象的服裝,因為這不符合體育競技的特點。許多選手在比賽中會使用誇張的化妝和髮型。
本世紀初,花樣滑冰還是一個冬季室外冰上項目,因此服裝為抵禦寒冷的天氣著想,比較笨重:女選手穿緊身帶扣的上衣,長裙直達腳面;男選手則頭戴高筒式禮帽,身穿長燕尾服和長西裝褲。到了二十年代,十次世界冠軍、三次冬季奧運會冠軍得主索尼婭·海妮(Sonja Henie)對女子服裝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她將裙子提高到了膝部。這一驚人的創舉,有利於女子單人滑技術的進步。 與此同時,男士服裝也有了改進,變為齊腰的短西服上衣和芭蕾緊身褲,滑起來更加自由。四十年代以來,女選手的裙子一次又一次變短,並出現了上衣與裙子一體化的短連衣裙。為了表演的需要,服裝還添加了如毛邊、亮片、珠子等裝飾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女選手開始穿白色或肉色的冰鞋。
近代工業的發展,帶來了彈性較大、質地柔軟的氨綸等多種面料,這些材料更適合花樣滑凍的訓練和比賽要求。如今服裝已成為選手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色彩選擇、搭配和設計與音樂特點和舞蹈風格息息相關,從而大大提高了選手的表演效果。
音樂
花樣滑冰比賽節目使用的音樂風格迥異、多姿多彩。冰舞節目採用的音樂可以包含人聲,但單人滑及雙人比賽的節目不能使用帶有人聲的音樂,但可以有諸如“啊”一類的無意義伴唱或詠嘆。
比賽規程
花樣滑冰國際比賽由國際滑聯(ISU)負責組織管理。
在花樣滑凍的單人滑與雙人滑比賽中,選手必須完成兩套節目。在短節目(short program)中,選手必須完成一系列必選動作,包括跳躍、旋轉和步法;在自由滑(free skate)/長節目(long program)中,選手選擇動作有更大的自由度。冰上舞蹈的比賽通常包括三個階段:至少一套規定舞(compulsory dances),一套每年指定採用一種國際標準舞節奏(如華爾茲、狐步舞、探戈等等)的創編舞(original dance)和一套選手自己選擇的自由舞(free dance)。2010年6月,國際滑聯大會通過決議,在今後的冰上舞蹈比賽中取消規定舞,只保留創編舞和自由舞。
技術動作
跳躍
跳躍是花樣滑冰最重要的動作要素之一。它要求選手跳到空中、迅速轉體,在完成至少一次的旋轉後落冰。跳躍按照選手起跳與落凍的方式與空中旋轉的周數分為多種。選手的空中轉體方向可以是順時針,也可以是逆時針,多數選手都是逆時針。
花樣滑凍的跳躍動作要素包括六種:阿克塞爾跳(Axel jump),勾手跳(Lutz jump),後外點冰跳(Toe loop jump),後內點冰跳(Flip jump),後外結環跳(Loop jump),後內結環跳(Salchow jump)。以逆時針選手為例,這六種跳躍都是以單足右後外刃落冰,但起跳方式各自不同。它們可以歸為兩個大類:點冰跳與刀刃跳。
點冰跳(Toe jumps)
點冰跳是靠冰刀前端的刀齒點冰起跳的。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點冰跳包含下列三種:
1. 後外點冰跳(Toe loop jumps)
以逆時針選手為例,後外點冰跳是左足刀齒點冰,右後外刃起跳。
2. 後內點冰跳(Flip jumps)
以逆時針選手為例,後內點冰跳(又稱飛利浦跳)是右足刀齒點冰,左後內刃起跳。
3. 勾手跳(Lutz jumps)
以逆時針選手為例,勾手跳(又稱魯茲跳)是右足刀齒點冰,左後外刃起跳。
刀刃跳(Edge jumps)
刀刃跳不用點冰輔助。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刀刃跳包含下列三種:
1. 後內結環跳(Salchow jumps)
以逆時針選手為例,後內結環跳(又稱後內跳)是左後內刃起跳。
2. 後外結環跳(Loop jumps)
以逆時針選手為例,後外結環跳是右後外刃起跳。
3. 阿克塞爾跳 又稱 前外跳(Axel jumps)
以逆時針選手為例,阿克塞爾跳是左前外刃起跳。它是唯一以前刃起跳的跳躍動作,而且由於起跳方向與落冰方向相反,空中旋轉比其它種類的跳躍要多出半周,故被認為是旋轉周數相同的情況下六種跳躍里難度最大的。
空中旋轉周數與組合跳躍
選手跳躍時空中旋轉的周數決定了跳躍是一周跳、兩周跳、三周跳還是四周跳。成年組男子單人滑選手在競賽中通常採用三周跳和四周跳,女子單人滑選手則通常選用除了阿克塞爾三周跳以外的三周跳。
跳躍可以單獨完成,也可以組合完成(combination)或連續完成(in sequence)。組合跳要求前一跳的落冰刃即是下一跳的起跳刃,兩跳間不能有步法、轉體或變刃。因此,只有兩種跳躍可以作為組合跳的第二跳或第三跳:後外點冰跳和後外結環跳,因為它們都是以右後外刃起跳(以逆時針選手為例)。若要選用除這兩種外的跳躍接續前一跳,可以用後外結環半周跳(這實際上是一整周旋轉,但以左後內刃而不是右後外刃落冰)連線,這樣選手就可以做出後內結環跳或後內點冰跳。相比之下,連續跳沒有組合跳的嚴格要求,而是一系列以步法、轉體或變刃連線的跳躍。
其它跳躍
一些跳躍動作通常只作為單跳完成,用作頂級比賽中接續步里的銜接或亮相動作。這些跳躍動作包括:後外點冰半周跳(Half Toe Loop,又稱Ballet jump),後外結環半周跳(Half Loop),後內點冰半周跳(Half Flip),後內不點冰一周跳(Walley jump),分腿跳(Split jump),華爾茲跳(Waltz jump),內側阿克塞爾跳(Inside Axel),單足阿克塞爾跳(One-foot Axel)等等。
旋轉
旋轉是絕大多數花樣滑冰比賽的必選動作要素,四個奧運會項目都對旋轉有著要求。花樣滑冰包括三種基本旋轉姿態:蹲踞式旋轉(Sit spin),燕式旋轉(Camel spin)和直立旋轉(Upright spin)。由這三種姿態,又可以變化出許多姿態。
選手在單足旋轉時以一足冰刀接近刀齒的“腳掌”弧線部分觸冰。像跳躍一樣,多數選手旋轉時是逆時針方向,也有少數選手順時針逆時針都能旋轉。以逆時針選手為例,左足的旋轉稱為正向旋轉(Forward spin),右足稱為反向旋轉(Back spin)。
旋轉可以單獨完成一種,也可以連續完成多種(聯合旋轉)。跳躍進入的旋轉稱為跳接旋轉(Flying spin),包括跳接燕式(Flying camel)、跳接蹲轉(Flying sit spin)、Death Drop、蝴蝶旋轉(Butterfly spin)。跳接旋轉可以從正向旋轉改為反向旋轉,也可以作為一套聯合旋轉的一個組成部分。
雙人滑的旋轉可以是雙人同步完成同種旋轉,也可以是雙人聯合旋轉。此外,雙人滑和冰上舞蹈還包括雙人旋轉與舞蹈旋轉,即兩位選手互相抱持,繞同一軸心旋轉。
托舉
托舉是雙人滑和冰上舞蹈的必選技術動作。雙人滑的托舉與冰上舞蹈的托舉區別在於,冰舞托舉的高度不能過肩。
國際滑聯大賽允許的冰舞托舉依照滑行方式分類,共有七種,分為短時托舉(不超過6秒)和長時托舉(不超過10秒)兩大類。托舉時,空中的女伴和負責托舉的男伴可以變換多種姿態,以提高托舉的難度。每一種姿態都要保持至少三秒鐘,同種姿態在每個節目中只能使用一次。
雙人滑托舉與冰舞托舉不同,是按照托舉方式分類的。國際滑聯成年組大賽規定,男選手轉體必須至少一周、但不能多於三周半。雙人滑符合規定的托舉共有五大類,包括腋下握、握腰部、扶髖部和手拉手,其中手拉手又有施壓托舉(press lifts)和拉索托舉(lasso lifts)兩種不同方式。拉索托舉是雙人滑中難度最大的托舉。
捻轉託舉(常簡稱為“捻轉”)是雙人滑的一種托舉方式。表演捻轉時,女伴先是被拋向空中,接著轉體,再被男伴接住。如果女伴在轉體前做出分腿動作,那么這個動作就叫做分腿捻轉;分腿動作不是必須的,但有助於提高動作定級。女伴必須在落冰前由男伴接住腰部、再以單足後外刃落冰,而男伴用單足滑出結束動作。
不管雙人滑還是冰上舞蹈,托舉持續時間超過規定時間都將被扣分。
步法及轉體
花樣滑冰全部四個奧運會項目都把接續步列入必選技術動作要素。接續步的種類分為三種:直線接續步(straight line)、圓形接續步(circular)和蛇形接續步(serpentine)。接續步包含轉體、步法、小跳和變刃。此外,步法和轉體還可以作為技術動作要素之間的銜接。選手在接續步中可以選用的轉體動作包括:
轉三(three turns):冰刀在冰上劃出的軌跡是數字“3”的形狀。
括弧步(bracket turns):冰刀在冰上劃出的軌跡是括弧狀“}“。
內勾和外勾(rockers與counters):單足轉體,既轉換方向,又變化弧線。
莫霍克步(Mohawks):轉三和括弧步的雙足版本。
喬克肖步(Choctaws): 內勾和外勾步的雙足版本。
捻轉步(Twizzles):單足在滑行的同時完成多周旋轉。
其它可以加入接續步或用作銜接的動作包括大一字步(spread eagles)和拖刀(lunges)。鮑步(Ina Bauer)與大一字步類似,區別在於鮑步單膝彎曲,並通常有下腰動作。Hydroblading則是指用刃極深的滑行動作,選手身體儘可能放低接近冰面,幾近水平。
燕式步
燕式步(spirals)是指選手使用一側刀刃在冰上滑行,浮腿抬高過髖。燕式步按照用刃和滑行足分類,既可以向前滑行,也可以向後滑行。燕式接續步(spiral sequence)是指順序完成的一套包含一種或多種燕式姿態及用刃的動作。
燕式姿態有許多種,浮腿可以抬高在身前、身側或背後。如果選手用手拉住浮腿,就是支撐燕式步;如果選手沒有拉住浮腿,那么就是非支撐燕式步。如果拉住的是冰刀,就是提刀燕式步。最著名的提刀燕式姿態是貝爾曼姿態。
燕式接續步是女子單人滑和雙人滑的必選動作。
打分系統
6.0系統
每個節目的得分在0.0到6.0之間,6.0為滿分。每個裁判用自己打出的分數來排定選手的名次/座次,全體裁判的排名綜合起來決定每位選手一個節目的最終名次。選手兩個節目的排名再加權綜合(自由滑比重大於短節目比重),排名最高的選手即是勝者。
CoP系統
2004年,國際滑聯對2002年鹽湖城冬季奧運會的裁判爭議作出反應,廢除6.0系統,改用國際裁判系統(International Judging System,縮寫為IJS)。2006年,所有國際比賽包括2006年都靈冬季奧運會都被要求必須使用這個裁判系統。新系統通常被稱作Code of Points(CoP),儘管ISU官方從沒用過這個說法。
新系統中,每一項花樣滑凍的技術動作要素都將分別得到分數,這些分數的總和即是技術總分(Total Element Score,縮寫為TES)。每個比賽節目都被限制要包含固定數量的技術動作要素。每個技術動作首先要由一位技術專家來評判,技術專家可以使用即時錄像回放來分辨不同技術動作要素,如跳躍中起跳和落冰時腳的精確位置。技術專家的決定將確定該動作的基礎分(base value)。接著,裁判組的十二名裁判各自為這個動作打出質量和執行分數,這個分數稱作執行等級(grade of execution,縮寫GOE),是一個-3到+3之間的整數。GOE分數將依照ISU規則322號中的分值錶轉換成另一個數值。然後,計算機將從九位裁判的GOE分數中隨機抽取七個,再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最後對餘下的五個分數計算平均值。這個平均值將和基礎分相加,得到的就是這個技術動作的總分 。
比賽節目得分的另一部分,也就是節目內容分(program components score,縮寫為PCS),是針對技術總分(TES)中沒有涵蓋的細節和節目的藝術表現方面打分。它包括以下五個小項:滑行技術(skating skills,縮寫SS),銜接(transitions,縮寫TR),表現/執行(performance/execution,縮寫PE),編舞(choreography,縮寫CH),詮釋(interpretation,縮寫IN)。
只有冰舞的規定舞是一個例外,它沒有編舞和銜接分,因為舞步是預先規定好的。裁判們為每個小項給出0到10之間的原始分數,單位分值為0.25,5分代表“平均水平“。每個小項的分數都依照與GOE相同的方式來選擇、刪減、平均,再乘上一個由比賽項目、比賽階段(短節目或自由滑)和水平決定的係數,然後各個小項分數相加,就是最終的PCS分數。
TES和PCS之和稱為比賽階段總分(total score for a competition segment,縮寫TSS)。選手最終排名由比賽各個階段的總分之和決定。座次不再用來決定最終名次。
中國發展
滑冰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宋史》已有關於“冰嬉”的記載。元朝以後,冰嬉更為盛行。明代《帝京歲時紀勝》中有“冰床、冰擦”的記載,都是指在冰凍的江河湖泊上作滑冰遊戲。清乾隆年間,畫家沈源的一幅《冰嬉賦》圖中有大蠍子、金雞獨立、哪吒探海等姿勢。清末,專為慈禧觀賞的北京北海花樣滑冰表演中,已有雙飛燕、蝶戀花等雙人動作和朝天鐙、童子拜佛等單人動作。那時民間的冰上表演有猿猴抱桃、臥魚、鷂子盤雲、鳳凰展翅、搖身晃等動作。
1930年前後,西方花樣滑冰傳到中國,北京、天津、哈爾濱、長春、瀋陽等城市的學校,有些學生參加了花樣滑冰運動。1935年,在北京舉行的滑冰比賽會上,進行了花樣滑冰表演賽。1942年冬,在延安的延河上舉行了冰上運動會,表演了花樣滑凍的圖形和自由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北方一些城市的大、中、國小校開展了花樣滑冰運動。在民眾性花樣滑冰廣泛開展的基礎上,1953年2月在哈爾濱舉行了第1次全國冰上運動大會,花樣滑冰被列為比賽項目。1953~1980年,共舉行過25次全國性花樣滑冰比賽。1979年10月,中國花樣滑冰運動員參加了在日本舉行的NHK杯國際邀請賽,1980年 2月參加了第13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花樣滑冰比賽,1980年3月參加了第70屆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
1980年,28名中國冰雪健兒出征在美國普萊西德湖舉行的第13屆冬奧會,其中包括兩屆花滑選手,分別參加男女單人滑比賽。與其他項目一樣,中國花滑選手在賽場同樣沒有競爭力,男子單人滑許兆曉在17名選手中僅列第16,女單選手包振華則在22名選手中殿底。這就是當時中國花樣滑凍的家底。
1984年,中國參加了塞拉耶佛冬奧會,許兆曉和包振華的名次均有小幅提升,前者在23名男單選手中列第18名,後者擺脫了“副班長”頭銜,但實力在參賽選手仍然屬於末流。這屆冬奧會,中國選手首次參加了雙人滑和冰舞比賽,欒波/姚濱、奚鴻雁/趙曉雷分別在這兩個項目墊底。
1984年至1985年,中國花滑男單選手先後兩次奏出強音,先是許兆曉在1984年匈牙利國際花樣滑冰邀請賽力挫群雄,後是張述濱在1985年冬季大運會摘取金牌。這兩個國際比賽冠軍,當時在國內引起不小震動,但嚴格意義上講,這兩項賽事含高量均不高,中國選手仍然沒有改變在花滑世界的落後位置,三年後的1988年卡爾加里冬奧會,國手在男單、雙人、冰舞均位於末流或末位。
花樣滑冰中國花滑首次讓世界冰壇感到震驚的,是一位名叫陳露的中國女孩。陳露早在11歲就完成過三個三周跳的天才選手,當時有些國內行家就預言,陳露很有可能在歐美人苦心經營的花樣滑冰長城打開一個缺口。在教練李明珠的精心調教下,短短三年過後陳露就在1990年世青賽勇奪女單亞軍。1992年,陳露先後奪得冬奧會第6名、世錦賽第3名,在世界舞台全面展示了中國花滑運動的新形象。此後幾年,陳露在世錦賽上摘金奪銀,1994年、1998年兩屆冬奧運連續奪得第三名,為中國花滑運動在世界賽場爭得一席之地。從此中國選手成為世界花滑界的一支主要力量。
就在陳露退出冰壇的1998年長野冬奧會,一對中國雙人滑選手引起世人的關注,他倆就是申雪/趙宏博。那屆比賽,25歲的趙宏博和20歲的申雪勇奪第五名,改變了中國雙人滑選手冬奧會逢賽必墊底的尷尬史,成為繼陳露之後中國又湧現出的兩位世界級高手。1999年至2002年,申雪/趙宏博先後取得世錦賽亞軍、日本NHK大獎賽冠軍、大獎賽總決賽冠軍和鹽湖城冬奧會第三名等佳績,成為國際冰壇公認的超級明星。國際滑聯一位權威人士說:“中國的雙人滑就像撐竿跳一樣,一下就竄了上來。”
與陳露不同的是,申雪/趙宏博並不是獨自在作戰,他倆的恩師姚濱,也就是在1984年塞拉耶佛冬奧會雙人滑墊底的那位男選手,在鹽湖城冬奧會周期先後打造了龐清/佟健、張丹/張昊兩對優秀組合,兩對組合在那屆奧運會分別奪得第9、第11。一個雙人滑的中國時代呼之欲出!
經過又一個四年的努力,中國雙人滑選手很自然把目標瞄準在冬奧會金牌上。天有不測風雲,2005年8月初的一堂訓練課,趙宏博在練習旋轉時突然跌倒,這不是一次平時的動作失誤,讓他跌倒的原因是左腳跟腱斷裂!當時距離都靈冬奧會僅半年時間,對一心創造輝煌的趙宏博來說,無異於一個晴空霹靂。憑藉戰勝傷病、進軍冬奧的勇氣的決心,趙宏博在離開冰場後的第88天,神奇地重新站在冰場上,重新與申雪拉上了手。
都靈冬奧會,三對中國雙人滑組合颳起了一股強烈的旋風,雖然傷病等原因使申雪/趙宏博他們無法一圓冬奧會金牌夢想,雖然張丹/張昊因動作失誤未能成功沖頂,但張丹/張昊、申雪/趙宏博和龐清/佟健三對中國選手無一例外地躋身四強,形成了對“花滑王國”俄羅斯的合圍之勢,這一業績足以令震撼國際體壇。一個月後,佟健/龐清和張丹/張昊在世錦賽上包括金銀牌,創造了中國雙人滑的又一個新紀錄。
2009年10月底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大獎賽,淡出兩年有餘的申雪/趙宏博重新回到賽場,他倆一炮打響,以200.97的高分摘取金牌。兩位老將的強勢復出,改變前兩年中國花滑選手一直被德國好手薩維琴科/索爾科維壓制的狀況。半個月後的美國大獎賽,申雪/趙宏博再次笑到最後。年底的大獎賽總決賽,申雪/趙宏博攜手佟清/龐健,雙雙擊敗近兩屆世錦賽冠軍薩維琴科/索爾科維,申雪/趙宏博214.25的總分甚至刷新了國際滑聯最高分紀錄。這是中國花滑選手第一次在冬奧會前夕占據有利位置,種種跡象顯示:冬奧會金牌距離中國花滑選手近在咫尺。
果然,溫哥華奧運會成為中國花滑選手奪金的見證地。短節目比賽,申雪/趙宏博以微弱優勢領先薩維琴科/索爾科維,龐清/佟健則緊隨川口優子/斯米爾諾夫之後。誰能問鼎這屆冬奧會金牌,一時似乎難見分曉。兩強相遇勇者勝,在巨大的壓力下,薩維琴科/索爾科維、川口優子/斯米爾諾夫等主要對手紛紛出現失誤,當龐清/佟健以一套幾無暇疵的表演完成全套動作時,已經提前宣告中國選手捅破了冬奧會最後一層窗戶紙。隨後,申雪/趙宏博在自由滑的出色發揮,使雙人滑冠亞軍悉數寫在中國選手名下。申雪/趙宏博、龐清/佟健,這兩對征戰多屆冬奧會的兩對老將,在溫哥華賽場用一個完美的句號,共同創造了中國冰雪運動的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