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花溪鎮山,位於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石板鎮鎮山村。坐落在花溪水庫北岸。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現有村民
147戶,582人。民居多為乾欄式石木結構建築,普遍為四榀三間,面擴14~18米,上下兩層。進深5~8米。一樓一底。面闊三間9—11米,進深4—5米。寨內除有古民居外,有武廟、屯牆、城門、表演場,保寨樹。寨腳有碼頭,寨後有蘆笙場。武廟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毀於火。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由大殿、兩廂,過廳組成一四合院,占地6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約450平方米。坐北朝南。今僅存大殿,面擴5間20米,進深9米。為抬梁穿斗式歇山頂木構建築,蓋小青瓦。名稱由來
很久以前,秦始皇用他那威力無比的趕山鞭揮趕著群山,想要群山按他的意志重新排列。可就在花溪湖上游的群山中,有一座山硬是架駕不馴,偏偏不聽始皇帝的調遣。始皇不禁龍顏大怒,雷霆做聲,當趕山鞭再次猛揮的一瞬間,一座頭顱高昂的山 峰剎那間被劈成兩半,一半被趕到了雲南,另一半卻始終堅守在花溪湖畔,鎮守著這靜穆的山村。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1800年過去了,到了明代萬曆年間,一位叫李仁宇的年輕將軍從京城來到了這裡,看到這三面環水的半島上有幾戶人家,石牆石瓦,犬吠雞鳴,薄暮時分,一縷炊煙飄起,牧童響笛,"雞棲於謝,日之久矣,牛羊下來"。在落日的餘暉中,半邊山更是金碧輝煌,雄姿獨立,像一位金愛殿前的衛士,鎮守著這恬靜的山村。將軍被眼前的一幕陶醉了,心想,這境哪得人間有,分明桃園神仙地。想畢,便派人趨前向山人叩問此地何處,山人答曰:只知耕織,不知何處。將軍往半邊山頭一瞥,脫口說道:那叫鎮山吧,有神山鎮守,鬼神不犯,人畜安康。眾山民聽了都一齊叫好。從此,這個山寨有了自己的名字--鎮山村。將軍也在這裡定居下來,娶了一班姓姑娘為妻,生下二子,一子隨父姓李,一子隨母姓班。從此,班李二姓,實為一家,主宰著這小山的村落,沿襲著古樸的民風家訓。
特色
從陸路入鎮山。西出貴陽,驅車行20餘千米,出石板鎮,左轉,再行乾余米,便見畜老的石徑和城牆,這便是鎮山了。從陸路到鎮山,是從高處進村。一條古老的石徑,寬約5米,掩映在綠樹叢中。石徑沿山而造,右臨岩壁,左瞰湖面。湖面低於石徑約數十米,人在徑上,不能觀湖全貌,需透過密密匝匝的林木,方能看見斑駁的湖影,偶有漁舟划過,也是時隱時現,不能盡觀全貌。高貴矜持,近得似伸手可及,又遠得逞不可及,像是在夢裡又像是在畫中。石徑不長,但古而深幽。古老的石板,千百年來已被磨得光滑錚亮,雖是高高低低,卻沒有一點兒鬆動的痕跡,在林木的掩映下,這石徑顯得幽深神秘,一陣微風掠過,有沁人心脾的山野之香。
沿石徑向前,有一拱形門洞,便是寨門了。而今國泰民安,加之歷來民風純樸,寨門早已卸去,只留下這古老的門洞歡迎著今天的客人。進得門來,還是清一色的石徑,古老錚亮,像一面歷史的鏡子,映照著千百年來的滄桑歲月,映襯著布依人家的古樸民風。不惟石徑,連房子也是石造的,石地、石牆、石瓦,還有露天的石桌和石凳,這裡的一切,仿佛都和石頭潛連了一起,一個名副其實的石居世界。
民居
鎮山村在山上,民居皆緣山而建,依勢造形。從山頂到山腳,有一條兩米來寬的石徑連通,石徑左彎石
曲,順山面起,宣抵湖邊碼頭。石徑兩邊,是順勢而建的民居,有石牆石瓦的,也有木柱石瓦的。那木柱房的牆體,有木的,也有牛糞和泥糊在竹牆上的,平滑整潔,透出一種原始和古樸。鎮山村的房頂,既不用草,也不用瓦,更沒有鋼筋混凝土的現代材料,而是用清一色的薄石板蓋成。這裡盛產石板,其厚薄天然生成,大致在1-1.5厘米之間,工匠們只需將其,裁成菱形或方形便成了天然石瓦。由於盛產石板,鎮山村附近的小鎮是出了名的石板鎮。鎮山村的民居不僅用石板建成,其布局也顯得別有情趣。因為依山而建,從山頂到山腳形成了無數階梯形的院落,每個院落又多為一正兩廂的布局。院落接著院落,地面連著屋頂,一層層,一疊疊,全是石板綴成的鱗甲,似乎顯示著這裡的人家同水中龍王的親近。這裡的房屋,縱向看,層層疊疊,橫向看,鱗次櫛比,寨中石徑縱橫,每一條石徑,都連線一溜院落,而院落的石牆,又將每一條石徑封閉成一條條悠長的石巷,每逢夏季,繁茂藤蔓植物爬滿了石牆和石院,一兩條家犬奔逐,三五隻小雞覓食,整個是一幅農家樂的畫卷。
飲食
鎮山的布依人家,飲食也別呂特色,就連餐桌也透出古樸之風。要么石桌石凳,要么木桌木凳。木桌木凳,沒有上漆,沒有色彩,抹得纖塵不染,木紋清晰可見,有的甚至抹出了溝回。餐桌上的菜餚,也透著原始和古樸。一切都出自農家之手,蔬菜瓜果自種自采且不必說,單是餐桌上的小魚小蝦,也是山民現捕現吃的鮮活產品。黃脆香酥的油炸鯽魚,肥嫩香軟的清炒河蝦,算得上是鎮山餐桌上的一絕。這些鮮活水產,不用人工餵養,不用飼料催肥,不僅沒有污染,還因其生長緩慢自然而味道鮮美。
如果你嘗過了鎮山的河湖水鮮,那么且慢,你再來嘗嘗這裡的南瓜湯和老臘肉吧。這裡的南瓜,色澤紅潤,酥軟清甜,怎么吃怎么覺得與眾不同。挾上兩片純香老臘肉,品一口布依人家自釀的米酒,那可是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這裡的野菜也不可不嘗,那可是都市中難覓的付掛餚。如若在夏季,你可在布依人家的庭院中擺上一桌農家菜,就著和照的陽光,任輕風拂面,聽小鳥啁啾,偶或可見湖面上鷹擊長空的壯景。若是臨湖而坐,低頭還可見魚翔淺底。此情此景,細斟細酌,如再得二三知己相伴,那可真是要樂不思歸了。你還可以在鎮山的農家小住幾日,晨曦有清脆的鳥叫蛙鳴,靜夜聽潺潺的流水和硯硯的風聲。這時候,你的心隨自然一起跳動,傾聽那來自天上的聲音。
在鎮山,你一定會為這裡古樸的民俗所震撼,不論你是從水路或是陸路進入,只要你踏上鎮山的土地,這裡的姑娘小伙便會為你唱起多情的山歌,敬上一杯香甜的米酒,蘆笙嗩吶合樂,姑娘小伙跳舞。這時候,不由得爾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當然,這只是進寨時的歡迎,到你坐在了農家的餐桌前,盛情的主人還會為你敬歌敬酒,其時,酒未沾唇,你已經先醉了。 這裡的布依族姑娘個個都是唱歌能手。她們的敬酒歌,曲譜固定,歌詞卻多是即興創作的,常常視現場氣氛和客人的身份而定,信口唱來,悅耳動聽。
婚俗
鎮山的婚嫁習俗也別有情趣,這裡班李二姓相傳,從不通婚。不僅如此,就是外姓人家,同居一寨的也不
通婚,姑娘必定嫁出寨,小伙子也只能從外邊迎娶,說來也巧,這從古沿襲的婚嫁習俗,竟然與今天昌導的優生優育絲絲合縫。難怪鎮山的布依人家人人健壯,個個機敏、水靈。這不僅僅因為他們是傍水而居的民族,有著水的靈性與柔美,更與他們的文化習俗尤其是婚嫁習俗的科學化密切相關。鎮山的布依姑娘美麗、賢淑、潑辣、大方。她們敢於追求自己的愛情,沒有繁瑣的封建束縛。也許,我們無從知曉她們過去的戀愛和婚姻,但是,我們或許可以從今天布依姑娘"搶新郎"的遊戲中窺見她們過去婚戀習俗之一斑。今天,如果有珍貴的客人來臨,布依姑娘會邀請他們中的年青小伙與她們一道做"搶新郎"的遊戲:在蘆笙和嗩吶的伴奏下,姑娘小伙們一同跳起歡快的舞蹈。突然,樂聲驟停,姑娘們迅即跑向"意中人",你若被哪一位姑娘抓住,你就成了她的新郎,然後攜手進入"洞房"。在今天,這當然只是遊戲而已,但過去布依人婚俗的影子卻清晰可見。布依人的率真,布依人的奔放,布依人的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也許都已經包含在這婚戀的習俗中了,或者說是通過這婚戀的習俗折射出來,至今仍然色彩斑斕。 布依人的服飾也很美麗。今天,隨著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平時已不大能分出布依人獨特的民族服飾,不過,在鎮山村,這種區別還是顯而易見的。男人是對襟衫,大方領,布紐扣;姑娘的衣服則是小方領,細腰大擺,鑲上精緻的花邊,綴以美麗的刺繡,就連褲腳上也是有花邊和刺繡的。未婚女子的衣服短些,下擺長至臀部。已婚婦女則著慶裝,多是長至膝蓋,也有更長些的。不管已婚未婚,布依女子都喜歡包頭巾,扎圍裙。布依人的服飾顏色多以青、藍為基調,配以彩色的刺繡和鑲邊,樸實而有色彩,艷麗中言莊重。他們的服飾,都是手工做成的,體現出布依族婦女的勤勞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