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中文名:花梆舞![.](/img/2/4f7/nBnauM3XwETN2UzN4ETOyIzMyMTMwIDOyIDOwADMwAzMxAzLxkzL4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遺產級別:安徽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批准文號:皖政[2008]93號
批准日期:2008年12月4日
項目編號:Ⅲ—25
申報單位: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
歷史淵源
《花梆舞》在太湖縣農村俗稱打梆子,是流傳於太湖山區的民間藝術,大約起源於18世紀。據《太湖縣誌》記載:“七日,……日暮,群小兒鳴金鼓,自內達外鹹雲趕狐狸。”當時,農民為了保護自己所種的莊稼不被野豬等野獸破壞,就攜梆帶叉,上山組織圍獵,並敲擊竹梆驚嚇,驅趕和獵獲野獸,並在間歇時以此為樂。![.](/img/e/a34/nBnauM3XxUDO5ITNxITOyIzMyMTMwIDOyIDOwADMwAzMxAzLykzL1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舞蹈形式
花梆舞有舞台表演和廣場文藝表演兩種形式。舞台表演的男女演員一般為12人,樂隊為5人,廣場表演的男女演員為80人,樂隊為20人。舞台表演的音樂形式,主要是敲梆子及鑼鼓節奏,以2/4節奏記譜,![花梆舞表演道具:梆子](/img/1/23d/nBnauM3XwgjN5QTOzITOyIzMyMTMwIDOyIDOwADMwAzMxAzLykzLw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傳承保護
創新發展這一民間的傳統形式作為舞蹈被搬上舞台,得益於當時太湖縣黃梅戲劇團的金叔學、邱劍良,1959年,他們下放在山區農村,目睹了村民為歡慶豐收而敲起竹梆翩翩起舞,受山民敲梆驅獸看護莊稼的啟示,經過挖掘整理,編創出舞蹈《花梆舞》。當初,該舞為8人舞,4男4女,並以鑼鼓等打擊樂伴奏。同年該節目參加安徽省第二屆音樂舞蹈會演,獲好評。1977年,經金叔學、何美華再次加工排練,又參加了安慶地區專業、業餘文藝會演。後經進一步的挖掘,就形成了後來的太湖民間藝術珍寶—《花梆舞》。
保護措施
為保護和傳承好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20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太湖縣政府就組織宣傳、文化等有關部門深入挖掘,到民間走訪,並對其相關資料進行了收集整理,歸類存檔,積極向上申報。2008年4月,![花梆舞表演](/img/c/030/nBnauM3X1gDMxkDO1ITOyIzMyMTMwIDOyIDOwADMwAzMxAzLykzL2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