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詠

《花之詠》是北師大版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花”中的第三篇主體課文。本文是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1883-1931)散文集《淚與笑》中的一篇。詩人以流暢的語言,清新的文筆,愧麗的想像,新奇的比喻從平易中發掘雋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啟示深刻的哲理。

原文

我是一句話,大自然把我吐了出來,又把我收了回去,藏在她的心室里。
我是一顆星星,從湛藍的天幕墜落到碧綠的地毯上。
我是大地的女兒,冬天把我孕育,春天把我降生,夏天把我撫養,秋天催我入眠。
我是朋友間的一份禮品,我是新娘頭上的一頂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贈物。
清晨,我與微風攜手宣報光明的到來;黃昏,我和百鳥一起向它告別。
草原上,我舞姿輕盈,為她打扮;空氣里,我嘆吁呼吸,使她芳香四溢。我醉臥大地,黑夜便眨著無數隻眼睛看著我;我招徠白天,為的是他用眼睛觀看世界。
我啜飲露水的瓊漿,聆聽鳥兒的歌唱,合著青草的拍子起舞。我永遠仰目朝天,不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為了看到光明。

作者簡介

本文是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1883-1931)散文集《淚與笑》中的一篇經過翻譯而成。

紀·哈·紀伯倫(Khalil Gibran)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詩人、作家、畫家。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是阿拉伯現代小說、藝術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蘊含了豐富的社會性和東方精神,旨在抒發豐富的情感。

紀伯倫[1]1883年生於黎巴嫩北部山鄉卜舍里。12歲時隨母去美國波士頓。兩年後回到祖國,進貝魯特“希克瑪(睿智)”學校學習阿拉伯語、法文和繪畫。學習期間,曾創辦《真理》雜誌,態度激進。1908年發表小說《叛逆的靈魂》,怒當局,次年遷往紐約從事文學藝術創作活動,直至逝世。著有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紀伯倫是黎巴嫩的文壇驕子,作為哲理詩人和傑出的畫家,他和泰戈爾一樣都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樑上的巨人”。並有評論說“上帝的先知於其身復活”。同時,以他為中堅形成的阿拉伯第一個文學流派——敘美派(即“阿拉伯僑民文學”),全球聞名。

紀伯倫青年時代以創作小說為主,定居美國後以寫散文詩為主,小說幾乎都用阿拉伯文寫成,著有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靈魂》和長篇小說《折斷的翅膀》(1911)等。《折斷的翅膀》寫東方婦女的悲慘命運和苦鬥,譴責貪婪、欺詐和屈從,歌頌自尊、意志和力量。小說以主人公充滿哲學意味的獨白、對話和敘述,特別是被壓迫被損害者充滿激情的傾訴。用阿拉伯文發表的作品還有散文《音樂短章》(1905)散文詩集《淚與笑》(1913)、《暴風雨》(1920)。

從上世紀20年代起,紀伯倫的創作由小說轉向散文和散文詩,後陸繼發表散文詩集《先驅者》(1920)、《先知》(1923)《沙與沫》(1926)、《人之子耶穌》(1928)、《先知園》(1931)、《流浪者》等,以及詩劇《大地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是代表作,以一位智者臨別贈言的方式,充滿比喻和哲理的東方色彩。紀伯倫並自繪浪漫情調和深刻寓意的插圖。

紀伯倫認為要唱出“母親心裡的歌”,作品多以“愛”和“美”為主題,通過大膽的想像和象徵的手法,表達深沉的感情和遠大的理想。思想受尼采哲學影響較大。作品常常流露出憤世嫉俗的態度或表現某種神秘的力量。是阿拉伯近代文學史上第一個使用散文詩體的作家,領導過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學團體“筆會”。最先介紹到中國來的是《先知》(冰心譯,1931)。從50年代起,逐漸為中國讀者所了解。其《組歌》:《浪之歌》《雨之歌》進入人教八年級下冊第十課。

他還是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的開拓者之一。

課文賞讀

《花之詠》可以理解為“花的歌唱”,品讀全文,更像是一封花的自白書。詩人採用擬人的寫作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口吻寫出了花的心聲;在前3段“我”分別把自己比作了“大地心中的一句話”、“墜落到草地上的一顆星星”、“大地的女兒”、第4小段講了自己的用途“朋友間的禮物”、“新娘頭上的鮮花”甚至是“祭拜逝者的贈物”,“花”是世上美麗事物、人間真摯感情的象徵;在5、6段“我”又歌頌了自己從清晨到黃昏,從大地到空中與微風攜手同百鳥相伴的幸福美好生活;第7段則表達了花的理想:追求光明。本文表面上是關於花的描寫,實際是作者在借物抒情,作者已與花融為了一體,字裡行間洋溢著對花的欣賞和讚美,潛藏著作者的對美麗和光明的渴望與追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