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物病害學名:芥菜白斑病
拉丁學名:無性態:Pseudocercosporella capsellae(Ell.& Ev.)Deighton; 有性態:Leptosphaeria olericola Sacc.
病原:無性態:芥假小尾孢; 有性態:油菜小球腔菌
病原所屬分類:無性態:芥假小尾孢,半知菌亞門真菌; 有性態:油菜小球腔菌,子囊菌亞門真菌
病害症狀
最先在葉片出現灰褐色或黃白色圓形小病斑,後逐漸擴大成為圓形或近圓形大斑,直徑0.3~1.0厘米,病斑邊緣綠色,中央灰白色至黃白色,病部稍凹陷、變薄,易於破裂。濕度大時,病斑背面產生淺灰色霉狀物。病害嚴重時,病斑融合,致葉片枯死。
病原特徵
病菌主要以菌絲體、菌絲塊隨病殘體遺留在地面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粘附在種子表面越冬。借雨水或灌溉水濺射傳播,由氣孔侵入。病菌喜溫暖濕潤環境,最適宜發病溫度11~23℃,且要求相對濕度60%以上。播種過早,連作地塊或肥料不足地塊易發病。
傳播途徑
主要以分生孢子梗基部的菌絲或菌絲塊附著在病葉上或以分生孢子粘附在種子上越冬。翌年產生孢子借雨水飛濺傳播到葉片上,孢子萌發後從氣孔侵入,引起初侵染。病斑形成後又可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
發病條件
此病5~28℃均可發病,發病適溫11~23℃。旬均溫23℃,相對濕度高於62%,降雨16毫米以上,雨後12~16天開始發病,此為初侵染,病情不重。生育後期,旬均溫11~20℃,旬相對濕度60%以上,經過再侵染,病害擴展,連續降雨,就可促進病害流行。白斑病流行的氣溫偏低,屬低溫型病害。此外,播種早、連作年限長、下水頭、缺少氮肥或基肥不足,植株長勢弱的發病重。
防治方法
化學防治
發病初期噴灑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40%多·硫懸浮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混殺硫懸浮劑600倍液,對上述殺菌劑產生抗藥性的地區要改用65%甲霉靈或50%多·霉威(多霉靈)1000倍液,其間,可視蟲情,將以上藥劑與敵敵畏及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混合噴灑,以減少打藥次數,病蟲兼治。如果發生白斑病的同時發生霜霉病,可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加90%乙膦鋁可溶性粉劑400倍液,同時控制二病的發生和發展。上述藥劑每畝噴施藥液60~75公斤,間隔15天左右一次,共防2~3次,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
農業防治
(1)選用抗病品種。不同品種對白斑病的抗性有差異,各地應根據本地實際選用抗病品種。
(2)輪作。實行3年以上輪作,不與十字花科蔬菜連作、套作,前茬可以是小麥、豆類、茄果類、瓜類等。
(3)平整土地,減少田間漬水;適時播種;增施基肥,適施追肥,加強管理,增強植株對病害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