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瓊華

基本信息

人物事跡

十年的農場生活,對她的意志、能力有較好的磨練。來到衛校,她全身心地投入教學工作。經過了解、探索和分析,她發現在我國的人類群體遺傳學研究方面,新疆少數民族的資料缺少,尤其地處邊陲的伊犁少數民族資料更少,遠遠滯後於科研的需要。國內老一輩遺傳學家滿懷深情的鼓勵她,希望她堅持這方面的研究工作,並樂意為她提供多方面的幫助。她了解到進行人類群體遺傳學研究,暫時可不需要特殊的設備和太多的經費,只要不怕吃苦,到各民族中去,就可獲得富足的資料,由此她開始了醫學遺傳研究與教學的探索。
對於一個邊遠地區的中專教師,既教學又科研,課題自己選,助手自己找,困難一個接一個。學校沒有專項經費,連調查用的紙都自己想辦法。每個課題查訪的人數成百數千,遺傳指標數據成千上萬,這些都要到外農牧區逐個查訪才能得到。有時還會受到被調查人不理解的拒絕與非難;在對大量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學處理時,計算工具就是計算器,它不僅速度慢,還易出錯,稍有不細,就會前功盡棄。二十多年來,她放棄了多少個節假日,放棄了多少個與親人團聚機會。一個炎熱的夏天,年邁的母親從四川老家來看她,她卻從早到晚騎著腳踏車往返於十多公里外的鄉村,忙課題調查。這些年,她走遍了伊犁的100多個鄉村,還把足跡留在西藏拉薩、四川涼山、遼寧岫巖等地的藏族、彝族和滿族居住的邊遠鄉村。對3萬多人次的100多個遺傳指標進行了查訪、記錄、處理數據近40萬個,完成一個又一個研究課題,寫出了一篇又一篇具有地域特色的人類群體遺傳研究論文,基本形成了邊疆幾個主要少數民族的人類群體遺傳學的系列研究文獻。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新疆伊犁六個民族的初潮年齡》和《彝族、藏族和滿族的紅細胞血型分布》等分別被歐洲的《國際人類學》、義大利的《基因地理》雜誌發表。

成就及榮譽

由她主持完成了《新疆伊犁六個民族的群體遺傳學研究》和《中國彝族、藏族和滿族的紅細胞血型研究》、《新疆伊犁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和蒙古的體質人類學研究》等五個研究項目,先後獲得了自治區、自治州科技獎;有8篇論文分別獲得了自治區、自治州的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獎。她又獨著、主編出版了《醫學遺傳》、《生物學目標教學學習摜》等著作,還應邀參編由著名的人類群體遺傳學家杜若甫教授編著的《中國群體遺傳學研究》一書。1986年,應邀赴西柏林參加了第七屆國際人類學大會,登上了講台與世界進行交流。從那以後,她先後參加了在多倫多舉行的第16屆國際遺傳大會、第4屆國際細胞生物學大會、第8屆國際人類遺傳學大會和第18屆國際遺傳學大會。1989年,她申請的《新疆伊犁克族、維吾爾族和錫伯族的群體遺傳學研究》課題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准了,這是全國僅有一所中專學校獲得的資助。
為拓寬研究範圍,在蘭州政府和學校領導的支持下,她於1999年建起了蘭州第一個醫學遺傳研究室、進行人類染色體研究與檢查,並長期免費為各族群體作遺傳諮詢。
1984、1986年,她曾連續兩次補評為自治區優秀專業技術工作者,獲得自治區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和“開發建設新疆”獎章,1995年被評為“新疆十大傑出女性”,2000-2004年三人管理期的自治區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