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支持者將其比作“數字時代羅賓漢”。](/img/f/bce/nBnauM3X1QDN0UDO5AjM2EjMxMTMwYTN2IzMwADMwAzMxAzLwIzL0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現年24歲(2011年)的艾倫·斯沃茲(AaronSwartz)早就上了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黑名單,而最終逮捕他的則是波士頓警方。
美國《紐約時報》稱其為受人尊敬的哈佛大學研究員;英國《衛報》援引斯沃茲支持者的說法,將其比作“數字時代羅賓漢”。
然而由於涉嫌入侵麻省理工學院的網路,繼而滲透進全球極負盛名、同時極其昂貴的期刊資料庫JSTOR,將約500萬份學術論文和評論文章下載到自己的筆記本電腦上,斯沃茲於2011年7月19日被捕。
個人經歷
斯沃茲未成年時,就與朋友合作編寫了“RSS1.0”規範,後來參與早期網際網路社區網站“reddit”的設計。
2009年10月,斯沃茲下載了近2000萬頁庭審檔案,並將其免費上傳到網路上。此舉引起了FBI的關注,隨之展開調查,不過,當時並未提出任何指控。
當時同斯沃茲一起下載庭審檔案的網路高手馬拉姆德認為,斯沃茲是“網際網路時代最天才的程式設計師之一”。
有媒體稱,斯沃茲一直強烈擁護信息的自由傳播,並於2008年推出了“游擊隊自由進入宣言(GuerrillaOpenAccessManifesto)”。該宣言稱,不論信息存儲在何處,他們都將義不容辭地“獲取信息,建立備份,並同全世界分享”。
斯沃茲在宣言中還寫道:“已到時候了,(我們)將走出陰影,並按照悠久的民間起義傳統,表達對公共文化盜竊的抗議。”
他的目標只有一個,即“我們應該下載科學期刊,並將它們上傳至網路”。
入侵網路
![網際網路組織“求進會(Demand Progress)”的主頁刊發斯沃茲的圖片及其近況](/img/5/fd0/nBnauM3XzYDOzYTO5MjM2EjMxMTMwYTN2IzMwADMwAzMxAzLzIzL2Y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按照官方的指控,斯沃茲進入JSTOR資料庫時,使用了假名“GaryHost”,縮寫即為ghost(幽靈)。斯沃茲通過自己編寫的腳本程式,使得超過1300份期刊的每一期內容均一頁一頁地自動跳進他的電腦。理論上,他可以下載JSTOR資料庫里的所有內容,從而把整座“倉庫”都清空。
因為下載流量超過平時的100倍,斯沃茲的腳本程式最終導致JSTOR的數台伺服器崩潰。此外,由於斯沃茲不斷快速更改自己的IP和MAC地址,JSTOR對此採取的封鎖措施卻跟不上斯沃茲的入侵步伐,最後不得不一連數天封鎖了全部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使用要求。
如此操作讓斯沃茲面臨一系列刑事重罪指控。法庭指控他涉嫌電信詐欺、電腦詐欺、非法獲取信息以及損害電腦。美國法務部稱,如果所有罪名成立,斯沃茲將最多獲刑35年及100萬美元的罰款。
面對媒體,斯沃茲未做出任何表示,其律師目前也拒絕就此發表過多的看法,只是指出斯沃茲將否認所有指控。
律師看法
斯沃茲向來秉持的理念與他目前被捕的現狀形成了一個焦點問題,即他是否能以信息共享,而非營利為由,入侵JSTOR,進而下載大量學術檔案,再上傳至網路上“與民同樂”。
據JSTOR介紹,作為非營利性機構,他們需要收取一定費用,從而負擔收集和整理這些資料的人工費用。倘若有些機構實在沒法支付這些費用,他們也會為其提供贊助。在1995年建立的初期,JSTOR只存有10份期刊,而且只與少數美國大學有合作。但之後迅速擴展,目前已存有約32.5萬份期刊,供7000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等使用。
JSTOR發言人曾向媒體表示:“我們希望能拿回被下載的資料,保證它不被散發。對於就此採取進一步的法律措施,我們沒有興趣。我們對目前的檢控不做評論。”與此同時,麻省理工學院也已與斯沃茲達成了和解。
有媒體稱,斯沃茲下載的大量學術檔案本就應該是免費的。大學、圖書館以及其他各類機構向JSTOR付款後,其內部的學生和人員就可以免費使用這些資料庫里的內容。
紐西蘭智慧財產權領域律師格林·克魯茲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稱:“斯沃茲的所作所為並非為了謀利,也並未對作者和機構造成進一步影響。期刊的作者、麻省理工學院以及JSTOR均未對他提起訴訟也應該作為(審判)參考。不過,他應該賠償崩潰的伺服器。”
檢察官抨擊
麻薩諸塞州檢察官奧蒂茲則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偷竊就是偷竊。不論你使用的是電腦還是撬棍,也不管你偷的是檔案、數據還是美元。對受害者而言,不管你將偷來的東西賣掉還是送人都一樣有害。”
美國官方的指控材料指出,斯沃茲的下載行為變得越來越“拐彎抹角”。他使用假名,以遊客身份進入麻省理工學院的網路。
斯沃茲是網際網路組織“求進會(DemandProgress)”的創始人。該組織的執行董事戴維·西格爾就美國官方的“過度強硬”表示了不滿。他說:“這就如同因為在圖書館看了太多書而把人關進監獄。”
西格爾眼中的斯沃茲是“一個深切關心政府和倫理問題的人”。
波士頓警方業已開展針對斯沃茲的更深入調查。被捕前,斯沃茲供職於哈佛大學的埃德蒙德·薩芙拉中心,負責道德倫理的相關工作。案發後,哈佛大學稱斯沃茲在剩下的任期中將一直“放假”。
該中心主管勞倫斯·萊希格表示:“斯沃茲倫在此事中並未謀取私利,這不能算作那種企圖盜竊信用卡的黑客案件。JSTOR看到了這一點,而官方顯然沒有看到。”
網民支持
4.5萬人網上請願
31歲的美國程式設計師格雷戈瑞·麥克斯維爾(GregoryMaxwell)上網發帖說,斯沃茲一案已經令他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麥克斯維爾稱,因為自己有熟人,所以手中一直有數千份能在JSTOR看到的學術期刊數字文檔,但他從未和別人共享這些資料。
聞及斯沃茲被捕後,麥克斯維爾一直擔心:如果公開這些資料,他可能也會受到那些來自控制著資料使用權的人的不正當騷擾。不過,(現在)他覺得自己做了錯誤決定。
麥克斯維爾最終決定以實名形式將全部檔案免費上傳至網路。據其解釋,“我用自己名字的一個原因是,我堅信如果有人對我採取法律措施,則一定是不公正的。我決定抗爭。”
“求進會”已在其網站上跟蹤斯沃茲一案的進展,並透露在短短一周內,已有4.5萬人簽署了網上請願書,表示“支持斯沃茲以及他關於政府和學術界道德倫理的畢生努力”。
曾製造軒然大波,造成美國官方恐慌的“維基解密”在推特(Twitter)上寫道:“斯沃茲繼續奮戰,歷史站在你身邊。”
相關評論
偷竊就是偷竊。不論你使用的是電腦還是撬棍,也不管你偷的是檔案、數據還是美元。對受害者而言,不管你將偷來的東西賣掉還是送人都一樣有害。
———麻薩諸塞州檢察官奧蒂茲
斯沃茲的所作所為並非為了謀利,也並未對作者和機構造成進一步影響。期刊的作者、麻省理工學院以及JSTOR均未對他提起訴訟也應該作為(審判)參考。不過,他應該賠償崩潰的伺服器。
———紐西蘭智慧財產權領域律師克魯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