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難簡介
色難:(對父母)和顏悅色,是最難的。色:(古時候意思是)所見到的,
色難:字面解釋:很難見到,寓意:(孝敬父母不能僅僅用)和顏悅色來衡量,發自於內心!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譯文:子夏問:“怎樣是孝道?”孔子:“難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勞,有了酒食先讓年老的吃這就是孝了嗎?"
色生氣;變臉。如:色作(作色,改變臉色);色勃(驟然變色。發怒的樣子);色動(臉色改變)。
諺所謂室於怒,市於色者,楚之謂矣。——《左傳·昭公十九年》
又【戰國策】怒於室者色於市。【注】色,作色也。
難辭。別去。卻不受也。
又【公羊·隱八年·我入邴傳】其言入何難也。【注】難,辭也。
又別去也。【楚辭·九歌】入不言兮出不辭。又與辭同。【正韻】卻不受也。【書·大禹謨】稽首固辭。【中庸】爵祿可辭也。【公羊傳·宣八年】而者何,難也。乃者何,難也。
【前漢·鄧通傳】上使齰癰,色難之,巳而聞通嘗為上齰之。【注】齰齧也。齧其膿血。
有事是說孝子外出避難期間。
弟子就是晚輩,子女或者弟妹。
服從事、擔負。
其勞泛稱一般的操作,工作。如:勞作(勞動:工作);勞事(勞動操作之事);勞烈(勞績;功業)。
【禮·儒行】先勞而後祿。【注】猶事也。
酒食美酒美食。
先生年長者。
饌音zhuàn,意為陳具飲食。
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論語》
以共王之四飮三酒之饌。——《周禮·天官·酒正》
曾經典相承。這樣做是有典型的事例的意思。
又經典相承,隸省作曾。【詩·大雅】曾莫惠我師。【論語】曾是以為孝乎。【孟子】爾何曾比予於是。又指曾參。雙關一是說這樣的情況有典型的事例;二是指曾參知道這樣做是孝。
《色難》圖書
作 者:證嚴法師著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09-9-1
字 數:86000
版 次:1
頁 數:204
印刷時間:2009-9-1
開 本:32開
印 次:1
紙 張:膠版紙
ISBN:9787309068054
包 裝:平裝
所屬分類:圖書>>文學>>中國現當代隨筆
定價:¥20.00
作者簡介
證嚴法師:“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普天之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沒有我不原諒的人”。普天三無,這一句心包太虛與氣度恢弘的開示,來自證嚴法師美善與堅定的心靈。一九三七年,出生於台灣台中的清水鑲。一九六三年,依印順導師為親教師出家。師訓“為佛教,為眾生”,是年二十六歲。一九六六年,創辦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年二十九歲。一九六六年以後的數十年來,慈濟世界在法師慈悲呵護下,一步一步,堅實的茁壯;如今遍布全球的慈濟人,出現在全世界許許多多有災難與苦痛的地方;通過親手拔除人們的苦與痛,法師的弟子們,謹守著法師堅定的菩薩志願與佛陀清涼的慈悲智慧,虔誠的追隨法師祈願;願人心能淨化,願社會能祥和,願天下能無災。
證嚴法師,俗名景雲,1937年出生於台中,因父親早逝、母親多病,悟人生之無常而出家。1966年,在花蓮山上清修的證嚴法師,偶然在地上看到“一攤血”,得知一個難產的山地婦人因交不起保證金而被醫院拒於門外,遂發下宏願,要建造一所專門給窮人看病的醫院。當時,要建一所醫院起碼需要8億新台幣,對一個清修的比丘尼來說無疑是天文數字,然而她後來不僅在花蓮建成了第一所慈濟醫院,還把慈濟志業擴展到全球。
四十多年以來,證嚴法師籌集了逾百億新台幣的善款,在慈濟功德會的幫助下,全球各地蒙恩受惠的貧民、病人、災民不計其數。
如今的慈濟功德會,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國際性慈善救濟組織,其“業務範圍”涉及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環保、社區志工、骨髓捐贈、國際賑災,用慈濟的術語來說,就是“四大志業八大法印”。今年初,慈濟功德會也成功“登入”,成為第一個在中國大陸合法營運的台灣宗教性質的慈善組織。
在台灣東部的花蓮郊區山上有一座破舊的木板房,裡面住著這樣一位掛單修行的比丘尼,她當時看到一位難產的山地婦人,因為交不起保證金而被醫院趕出了大門,就發出宏願,要建造一座醫院,專門給窮苦的人看病,當時她所需要的資金是八億台幣,這對於她來說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然而後來她不僅完成了這個願望,而且三十多年以來,她一共籌集了上百億台幣的善款,而台灣幾乎五分之一的人口也就是說有四百多萬人都或多或少地參與了她的慈善活動。在全球有一千多萬她的志願者,
他(她)-----就是人稱“東方德蕾莎”“人間觀世音菩薩”的證嚴法師。
辭親修行,普愛眾生————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前兩個月出生的證嚴法師,俗名景雲,出生在台中的一個富裕家庭,從小非常懂事、孝順,十五歲時,母親因胃穿孔需要開刀,在五0、六0年代,開刀是很危險的。因此,法師向天祝禱並發願「願減少自己十二年的壽命、茹素,為母親增壽祈福」,也許是孝心感動了天吧!母親的病奇蹟似的不必開刀,服藥而痊癒。
八年後父親因腦中風驟逝,給了他很大的打擊,探索父親的去處促成他接觸佛法的因緣。父親早逝,母親多病,使幼小的她對人生充滿了困惑,又由家庭的痛苦想到眾生的痛苦,幾度的離家棄俗不成,輾轉浪跡仍未找到棲身靜修之所,時而台北、台中、台東四處掛單,最後在花蓮縣秀林鄉下的小廟——普明寺安住下來。一九六二年秋,他二十五歲,沒有剃度師父,自行落髮,靜靜踏上僧侶修行的生涯。
圖書目錄
編輯緣起卷一親恩不能忘
生養之苦
無所求的付出
母心似針包
媽媽心菩薩心
幫兒子留面子
父母唯其疾之憂
萬般折磨的陪伴
將心比心
疼入心肝的愛
天下最傻是父母
卷二行孝不能等
孝是做人本分
學佛以孝為先
如何報親恩
孝而順之
慈與孝的佛陀
來不及的悔恨
分秒不操心
從感恩開始
中國文化之寶
另一種媽媽
不孝如斷根果實
卷三人皆我父母
人生只有使用權
老人是寶
孝養普天下老者
二十四分之一
家家是老人院
大愛解開鏈鎖
報恩與感恩
付出大愛盡大孝
回饋父母最好的禮物
真正的孝子
卷四新二十四孝
一心一志的媳婦
捐肝救父
背著母親去旅行
互愛著彼此的所愛
用心和行動報答父恩
孝悌之門
照顧癱瘓母親的小孩
孝的模範家庭
一肩扛起家庭重擔
感恩的李居士
扛起家計的弱智兒
善解包容的阿里山少年
患有癲癇的孝子
三歲小兒懂得孝順
為父親償還債務
度化婆婆入善門
無怨無悔的現代孝女
恪盡孝道,不計前嫌
幸福的一家人
為媽媽走上菩薩道
知恩報恩的小姊妹
全家人以身作則
以生命換取父母慧命
圓滿一個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