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7-18 浙江省 杭州市 餘杭區 良渚遺址
友情支持
世界中國旅遊網
世界經濟聯合網
世界中國商會網
世界中國華商網
中國新聞交流網
中國攝像攝影網
唱響品牌網 佳宏影視
現時意義
南北 兩大 史前 玉文化 首次對話
開幕儀式
浙江省 杭州市 市委副書記 葉明 致辭
杭州市委常委+餘杭區委書記+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朱金坤主持開幕式
中華玉文化中心名譽主任+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金堅范
中華玉文化中心主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張忠培
餘杭區領導 汪宏兒、沈旭微、王少青、徐美娟
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領導吳立煒,正區級巡視員張炳火
遼寧、浙江兩省文化廳、文物局領導
餘杭區級部門、鎮鄉(街道)負責人 及 1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開幕式
主辦承辦
良渚論壇理事會、中華玉文化中心、中國考古學會主辦
餘杭區人民政府、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承辦
年會特色
展示與研究同行,傳承與發展並舉
以 良渚論壇 和 中華玉文化中心 為平台
圍繞 玉文化研究 交流傳承課題,虛實互動,弘揚發展中華傳統文化
三項活動
中國 古代玉器 與 傳統文化 學術 研討會
中華玉文化中心良渚文化產業園 啟動儀式
玉魂國魄---紅山文化玉器精品展 開展儀式
內容意義
圍繞 良渚文化、紅山文化 兩大 中國史前文化 的 奇葩 開展學術研討
年會不僅是學術界的盛事,對南北文化的合作交流,亦起積極推動作用
保護階段
良渚文化保護4階段:
1980-1995 反盜挖行動,保護了遺址形態的完整性和價值的原真性
1996-2000 工作重心轉向環境治理,大遺址大保護的觀念得以確立
2001-2009 在“申遺”旗幟下,對遺址本體和出土文物的展示利用逐步開展
2010-2020 要在繼續強化保護與展示的基礎上,加大研究力度
探索 通過 產業發展 實踐 遺產傳承 的 路子
充分保護好、挖掘好、利用好 良渚文化 這個寶庫 的 豐富內涵
發展 扎基於 良渚文化 又與 良渚文化 一脈相承 的 文化創意產業
加大產業厚度、深度和力度,打響文創業的“良渚牌”,確立品牌優勢
使古代文明在現代文明中煥發生命力,走出 有形遺產保護 與 無形遺產利用 並重 的 新路
朱金坤說
玉文化 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標誌之一,是中華文明光彩奪目的一頁
在弘揚中華玉文化的同時,更要肩負起傳承中華文明這一重大的歷史責任
此次在“中華文明之光”——良渚文化發祥地餘杭
進行玉文化研究、交流、發展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正是朝著這一方向邁出的堅實一步
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是中國史前兩大雕琢和使用玉器的中心,代表了當時玉器製作的最高水平
餘杭 作為 良渚文化的發祥地,見證了 紅山文化 和 良渚文化 合璧於此
通過舉辦此類展覽
為世界各地 玉文化愛好者、玉文化研究者 提供一個學習、交流的文化平台
更好地 弘揚 中華玉文化,促進 國際玉學 交流
同時,餘杭 作為 著名的 文化之邦
具有 明顯的區位優勢,濃厚的創業氛圍,良好的產業基礎 和 廣闊的發展空間
以此為依託
餘杭 在發展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服務業 和 文化創意產業的“3+1”產業體系中
具有 良好的 現實基礎
餘杭人民 將繼承 良渚先民 的 聰明與智慧、勤勞與勇敢,發揮自身優勢
努力為 各方友人 來餘杭 開展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合作 打造一個更寬、更廣的發展平台
國際研討
昨天今天,來自美、港、台 及各省市的100餘位專家學者圍繞良渚與紅山玉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與中國古代玉器課題進行深入探討,深化中國古代玉器的學術研究
圓滿閉幕
市委常委、餘杭區委書記朱金坤,區委常委、宣傳部長沈旭微
良管委領導張俊傑、吳立煒,正區級巡視員張炳火參加閉幕式
中華玉文化中心名譽主任、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金堅范主持
中華玉文化中心主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張忠培作總結髮言:
20多年來,史前玉器 的 發現 和 研究成果
大大推動了 玉文化 與 中華傳統文化 的 研究推廣
紅山文化 與 良渚文化玉器 在其中 起到 領頭作用
“中國古代玉器與傳統文化”研討會
自2001年費孝通先生倡議召開以來
在 中國玉文化研究方面 成果顯著
研討會 作為 良渚論壇·中華玉文化中心第二屆年會的重要內容
開創性地實現了良渚、紅山兩大南北史前玉器文化同台展示研討
《紅山文化玉器的新認識》《紅山文化墓葬用玉在量的觀察與思考》
《良渚文化玉琮之分類及其發展》《良渚文化鳥靈文物述略》……
來自美、港、台 及 各省市 眾多 專家學者 在 研討會上 展示了 最新 研究成果
總結髮言
張忠培 高度肯定 年會 成果:
主題明確,學術氛圍自由,學術根基厚重,顯示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學會不僅達到了既定目標,還超出了預想。研討會的質量在全國學術界屬一流水準
近來很少有研討會達到如此水平。餘杭區委、區政府為本次年會提供了堅實的平台
良管委、良渚博物院在短時間內將“玉魂國魄——紅山文化玉器精品展”籌備完畢
辦成了一流的展覽。他還對參加研討會的專家學者提出:學習、吸收、融合、傳承
在時間上 與 古今接軌,在空間上 與國外接軌,務實求真,深入挖掘 中華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