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白細胞疾病實驗診斷

良性白細胞疾病多為白細胞量的異常,主要表現為白細胞的增多或減少。主要見於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和粒細胞缺乏症、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類白血病反應、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實驗室檢查

1.中性粒細胞減少症和粒細胞缺乏症
(1)血常規和血象 中性粒細胞計數常<2.0×109/L為中性粒細胞減少症,低於0.5×109/L為粒細胞缺乏症。感染時,粒細胞可有明顯中毒顆粒和空泡。淋巴細胞計數相對增多。紅細胞及血小板大致正常。
(2)骨髓象 病因不同時骨髓象粒系表現不一。
2.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
(1)血常規和血象 白細胞計數增高,嗜酸性粒細胞增高>1.5×109/L,以成熟階段細胞為主,細胞大小形態正常或稍大,有空泡或脫顆粒嗜酸性粒細胞。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粒/紅比例增高或正常。紅系及巨核系多屬正常。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以成熟階段細胞為主。
3.類白血病反應
(1)血常規和血象 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多數>30×109/L,也有少數白細胞不增多者。不同類型的白細胞有形態異常,胞質中常有中毒顆粒、空泡,胞核固縮,分裂異常。紅細胞總數和血紅蛋白含量無明顯變化,血小板計數正常或增多。
(2)骨髓象 除增生活躍及核左移,常有中毒顆粒。通常紅系和巨核系無明顯異常。
(3)細胞化學染色 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活性及積分明顯增高。
4.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1)血常規和血象 病程不同階段白細胞計數可正常、減低或增多,淋巴細胞比例增高,異型淋巴細胞大於10%。紅細胞、血紅蛋白和血小板多正常。
(2)骨髓象 多無特異性改變,淋巴細胞可能稍多。可見異型淋巴細胞,但不如血象改變明顯,組織細胞可增多。
(3)嗜異性抗體 常在起病後第1~2周出現,第2~3周滴度最高,一般能在體內保持3~6個月或更長時間。
(4)EBV抗體 本病急性期,抗病毒殼抗原的IgM抗體可首先出現,並很快達到高滴度,以後在數周內消失;而抗病毒殼抗原的IgG抗體,在發病2周時達到高峰,以後以低水平持續存在終身;抗膜抗體是病毒的中和抗體,其高峰出現雖然較遲,但以後可持續終身。
(5)其他:肝臟受累者可有肝功能異常,一般損害較輕,易於恢復;腦脊液檢查葡萄糖含量正常,蛋白質可輕度增高,細胞數可增加,多為淋巴細胞;少數患者可有暫時性尿常規異常,出現紅細胞、白細胞、蛋白尿和管型等。

臨床意義

1.血常規和血象能簡單快速的了解白細胞的情況,對診斷白細胞計數減少症和粒細胞缺乏症有明確意義。
2.骨髓檢驗對確定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的病因幫助不大,但有助於排除嗜酸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3.血常規和血象中出現異型淋巴細胞,血清中嗜異性抗體陽性是診斷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重要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