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用氣囊

船用氣囊

船舶利用氣囊下水是一項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技術,是一項極具發展前途的新工藝,它克服了以往中小船廠船舶修造能力受制於滑板、滑道等傳統工藝的制約,因具有投資少、見效快、安全可靠的特點而受到了造船行業的歡迎。根據青島永泰氣囊在船舶利用氣囊下水的實踐經驗中得出,隨著高強度起重載動氣囊的套用以及新型氣囊問世、船台和下水坡道的設計成功,5萬噸級以上船舶用氣囊下水是完全可行的,但必須採取相關的安全保障措施:應該精心設計船舶氣囊下水的船台和折角型下水坡道;根據船舶重量,重心位置,船底線型,下水坡道坡度,水位高低等等進行氣囊下水計算;對每隻氣囊在滾動的每一個行程,尤其是在船舶產生艉落和艉上浮時的內壓和內應力應有計算依據。

船舶氣囊簡介

船用氣囊是一種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產品,廣泛套用在船舶上下水、沉箱起重移運、其它重物搬運、水下安裝工程的助浮等領域。船用氣囊的套用受場地限制少,無需大型的機械設備,因此能夠縮短工程周期、節省大量資金。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實踐,證明這種產品具有安全高效、綠色環保、機動靈活等特點。 

船用氣囊的生產和套用主要參照兩個行業標準來執行:CB/T3795《船舶上排、下水用氣囊》、CB/T3837《船舶用氣囊上排、下水工藝要求》。國防科工委制定的《船舶生產企業生產條件基本要求及評價方法》中,首次將氣囊下水作為一種認可的下水方式列入其中,並規定二級Ⅰ類企業允許採用氣囊下水方式,同時對採用氣囊下水的設施設備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

由於船用氣囊的特殊生產工藝,該產品目前只有中國能夠製造。國內生產廠家約有20幾家,達到規模化生產的只有四五家。

氣囊的發展史

據史料記載,早在6000年前,人類的祖先已經學會了利用滾木原理來搬運重物,即使是到了近代,人們仍然沒有擺脫這種古老的搬運重物的方式。而船用氣囊移運重物,上排下水的原理就來源於此。

我國採用充氣型橡膠氣囊進行船舶上排、下水作業起源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這項由我國首創的船舶柔性下水技術一經出現,就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它經濟實用,機動靈活,安全可靠。船舶在柔性滾動氣囊墊上移動,船體結構及其表面塗層都不會受到損傷,因此受到船東、船廠一致的歡迎。由於最初使用的帆布塗膠氣囊承載能力低,所以只能用於小型船舶。後來改進為纖維增強的橡膠氣囊,承載能力有了適度提高,但仍不能滿足大、中型船舶下水的要求,在很長一個時期內,氣囊的強度制約了這項技術的推廣套用。

80年代,受氣囊製造工藝和材料的影響,氣囊下水船舶重量在100噸至500噸之間。
90年代初,人們對氣囊製造的工藝和材料進行了革新:錦綸帘布替代帆布成為新的骨架材料,發展出了新型整體纏繞式製造工藝。
目前仍有部分船用氣囊生產廠家沿用搭接式舊生產工藝。普遍認為整體纏繞式生產的船用氣囊在結構上更為合理,具有更大的安全係數和承載力。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於2012年正式發布了由我國提出並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ISO14409(船舶與海上技術船舶下水用氣囊)。這標誌著我國船舶氣囊下水技術的成熟,並得到世界造船界的認同,進一步提高了我國在國際造船領域的話語權。

氣囊性能和安全檢驗

隨著船用氣囊在各個領域的廣泛套用,人們對氣囊性能和安全性的要求越來越高。影響氣囊性能的主要因素有工作壓強和結構強度。

檢驗氣囊性能的試驗方法主要有壓縮實驗和氣囊爆破試驗。壓縮實驗是獲得氣囊性能的最真實數據,氣囊爆破實驗是檢驗氣囊安全性的終極手段。ISO14409規定,氣囊的安全係數應大於3倍。

套用領域

船舶上排下水:船舶採用氣囊上排下水工藝經過二十多年的實踐,下水船舶從自重幾十噸的平底船發展到目前上萬噸的大型船舶,實踐證明船舶氣囊上排下水工藝是安全可靠的。目前,該項技術已被國內外造船業、港口建設業認可,氣囊下水技術已在美國、歐洲及東南亞等國家得到了一定的推廣。

重物搬運:目前船用氣囊廣泛套用於港口建設中的沉箱頂升、移運,下水等領域。

助浮打撈:船用氣囊能夠產生較大的浮力同時承重能力強,現已廣泛用於擱淺船隻的施救以及其他助浮打撈領域。

重大項目

船用氣囊參與了很多國家級以及國外著名項目 ,包括南海一號沉船入住水晶宮,日本海嘯遇難船隻打撈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