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陵記

該文選自《永州府志》。1426年(明宣宗宣德元年)春,翰林院修撰曾鶴齡奉皇帝派遣往寧遠舜帝陵致祭,並寫下了這篇文章。舜帝為萬世所宗之聖,歷朝有不少名公巨卿在祭舜時往往進行不著邊際的歌頌,留下了許多公式化的冗文或碑刻。曾鶴齡不落前人窠臼,在該文中一掃膚泛虛飾的官樣文章之氣。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舜陵記

創作年代:明代

作者:曾鶴齡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有虞氏為萬世所宗之聖[1],而其死與葬,皆有可疑。《書》言歲五月,南巡狩至於南嶽。則南嶽者,巡狩所不過也。今舜陵乃在九疑,去南嶽千有餘里,此其可疑一也。《史》言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今蒼梧在廣西域內,去九疑又數百里,此其可疑二也。《孟子》言舜卒於鳴條[2]。鳴條在東方夷服[3],今不聞有舜冢。夫孟子去古尚未遠,而傳聞未免謬誤,何況後代,此其可疑三也。《書》言舜三十徵庸[4],三十在位,五十載陟方乃死[5],則其在位通八十年[6],未嘗釋去。而《零陵郡志》載道家書言舜厭治天下,修道於九疑,後遂仙去,此其可疑四也。《藝文志》又載,蔡邕九疑出碑銘,言舜屍解升天[7]。夫他人妄誕之說,猶不足怪;邕號知言而亦為之,此其可疑五也。

疑者既多,而解之者卒無的論[8]。以予觀之,舜南巡狩至於南嶽,其或又幸九疑[9],遂崩而葬其地,故歷代相傳,有冢可證也。若蒼梧,或者當時隸今零陵郡亦未可知,志不可考。追鳴條是否?不必辨,然亦謂之卒,未嘗言仙去。以《書》、《史》、《孟子》明之,則道家蔡邕之說,其謬妄見矣。聖人之心,大公至正[10],未始一日忘天下。初,豈有修道仙化之事也?為此說者,侮聖人孰甚焉!

九疑山雖在古零陵,實今寧遠縣南五十里,遼敻幽絕[11],人跡所罕至,故凡來祀者,禮成即去,皆不暇刻石志其事,獨我朝太祖皇帝,御製祭文二道[12],刻著於碑,蓋人民祗承加謹故也[13]。今年,予奉命來祭,既畢,寧遠縣令曰:“不可無記。”遂記之曰:“皇帝遣翰林院修撰,臣曾鶴齡致祭於帝舜有虞氏,實宣德元年二月十一日也[14]。其所告,則即位改元之事[15]。其所齎[16],則香幣、祝支寶鈔二百錠。其禮,則用大牢[17]。其祭之日,則四月庚辰。其陪祭官,則寧遠縣令劉童、道州學正鄭孟良。其執事[18],則縣學生之才者。其護祭[19],則寧遠衛千戶李榮[20]。”

夫惟智者不惑,然世之智者蓋少,予因記祭祀之事,遂先列其疑於前而並釋之,俾後觀者知古之聖人生而必死[21],而不惑於修道仙化之說,而其冢固有所在。凡不祀者,不失其實,且知所祀之意:為尊其道,非為其仙靈[22]。如予之奉制為此行是也[23]。

作品注釋

[1]有虞氏:古舜帝,姚姓,初居畎畝之中,能曲盡孝道,受居民擁戴。三十歲時,被帝堯舉用開始攝政。他巡行四方,消滅了鯀、共工、驩兜、三苗等四凶,選拔才德之士,遂天下大治。攝政三十年,堯死,舜受禪正式即帝位。天下號“有虞氏”,其號“舜”,史稱“虞舜”。宗:尊敬,宗仰,崇拜。班固《離騷序》:“其文宏博雅麗,為辭賦宗。”聖:至尊無上之稱,為尊稱帝王之詞。

[2]卒(zú):大夫死叫卒,年老壽終亦叫卒,後為死亡的通稱。鳴條:地名,在河南開封市附近。

[3]東方:《孟子·離婁》說“舜生於諸馮(山東諸城),……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言舜居住地在東方。夷服:《周禮·夏官》:“又其外五百里,曰夷服。”夷,謂其在夷狄中(古代時以夷狄稱未開化之民族,東為夷,南為蠻,西為戎,北為狄。);服,謂服事天子。

[4]徵庸:徵召作官,言開始被起用。舜曾耕於歷山,三十歲時,堯舉他為輔。

[5]陟方:巡狩。陟(zhì),升,登。孔傳:“方,道也,舜即位五十年,升道南方巡狩,死於蒼梧之野而葬焉。”疏:“升道,謂乘道而行也。天子之行,必是巡其所守之國,故通以巡狩為名。”

[6]通:總也,共也。《禮記·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後漢書·來歷傳》:“屬通諫何言。”註:“通猶共也。”

[7]屍解:道家語,謂遺其形骸而仙去。《後漢書·王和平傳》:“後弟子夏榮言其屍解。”註:“屍解者,言將登仙,假託為屍以解化也。”

[8]的論:正確的結論。的(dì):真確。

[9]幸:指帝王駕臨。

[10]大公至正:謂德高賢明,一心為國,有正氣而無私心。

[11]遼敻(xiòng):遙遠。敻:通“迥”,長遠。

[12]御製:凡天子所行之事皆為御。御製祭文,指朱元璋所撰寫的祭文。二道:二篇。道,量詞。

[13]祗承加謹:此句言國富民安,四海承平。祗(zhī),恭敬。加,增益,更加。謹,謹慎端行。蓋:連詞,大概、由於。表示申明原因。

[14]實:是也,通“寔”。宣德元年:指1426年,甲子為丙午年。

[15]即位改元之事:指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後改元宣德之事。

[16]齎(jī):付,謂以物送人。

[17]大牢:牢,祭祀用的犧牲。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社稷時,牛、羊、豕三牲全備為“大牢”,又稱“太牢”,為最隆重的禮儀。

[18]執事:指侍從左右供使令的人員。

[19]護祭:主持祭祀的人。

[20]衛千戶:明代京師和各地皆設衛所,數府設衛(統兵5600人),一府設所(統兵1120人)。千戶所統隸於衛。千戶為一所的長官。

[21]俾(bǐ):使,使之達到某種效果。後觀者:指後來觀瞻祭祀的人,猶言後來人,後輩。

[22]仙靈:仙、神。長生為仙,天神為靈。

[23]奉制:遵奉皇帝的命令。

作品賞析

該文選自《永州府志》。1426年(明宣宗宣德元年)春,翰林院修撰曾鶴齡奉皇帝派遣往寧遠舜帝陵致祭,並寫下了這篇文章。舜帝為萬世所宗之聖,歷朝有不少名公巨卿在祭舜時往往進行不著邊際的歌頌,留下了許多公式化的冗文或碑刻。曾鶴齡不落前人窠臼,在該文中一掃膚泛虛飾的官樣文章之氣。開篇別開生面,對於舜帝的死與葬羅列五點質疑。接著用無可辯駁的事實釋疑,力排眾說,肯定舜帝葬於九疑而有冢為證。言之鑿鑿,說理透闢,令人不能不信。在此基礎上才寫祭祀一事,是該文不可或缺的要義。最後提出“古之聖人生而必死”的真知灼見,進而批判了“修道仙化”的異端邪說,態度明朗,措辭尖銳,極具進步意義。全篇時而敘事,時而議論,筆勢縱放,表面上信手拈來,流於零亂,但實際上無一不與求實、尊道相關。形散而神凝,表現出了新奇之意。

作者簡介

曾鶴齡(1383—1441),字延年,北宋農學家曾安止後裔。自幼聰敏異常,自覺刻苦鑽研。1405年(永樂三年)與其兄曾椿齡一同考中舉人,第二年本擬一道進京會試,但考慮到父母年邁,身體欠佳,曾鶴齡放心不下,便主動留下來侍候父母,放棄赴京參考的機會。其兄曾椿齡考中進士不久,得病不起,英年早逝。1421年(永樂十九年)會試,曾鶴齡狀元及第,後歷任翰林院修撰、侍講,官至侍讀學士、奉訓大夫。參與編修《成祖實錄》、《仁宗實錄》、《宣宗實錄》,實心任事,屢受嘉獎。他為人坦蕩直率,事親至孝,持身嚴謹。供職翰林院達20年之久,在文學上頗有成就,“文章之美,中外稱之”。著有《松臞集》二十八卷,存目於《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